明、清香文化——雅俗各立,深入內境
明、清香文化——雅俗各立,深入內境,明、清兩代大致沿襲宋人的品香文化。更深入到一般人家,內化到生活細節;品香儀軌繁複,手法細膩,講究器皿用具。伍紹棠在《長物志》的跋里寫道「有明中葉,天下承平,士大夫以雅儒相尚,若評書、品畫、飲茗、焚香、彈琴、選石等事,無一不精。」
目錄
原文
明、清兩代大致沿襲宋人的品香文化。更深入到一般人家,內化到生活細節;品香儀軌繁複,手法細膩,講究器皿用具。伍紹棠在《長物志》的跋里寫道「有明中葉,天下承平,士大夫以雅儒相尚,若評書、品畫、飲茗、焚香、彈琴、選石等事,無一不精。」《長物志》是文震亨(文徵明的曾孫)所著,即所謂「長身玉立,善自標置,所至必窗明几淨,掃地焚香。」所謂「長物」即是「身外之物」不是生活必需品,這種對無用之物講究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晚明時期的生活態度與風雅標榜。這些人經常自號名士或山人,也常被用作為對讀書進仕功利主義反抗的代名詞。
此時的香文化,注重在生活情趣的經營,品香是自我的意趣追求,也融入了相關的文化中。如明戲曲名家屠隆《考盤餘事》有《香箋》一章;高濂的《遵生八箋》中的《清賞燕玩箋》就有《焚香七要》;褐色先生張應文作《清秘藏》也論及名香,焚香時何種香爐配何種香材、香具,香品應乘於何種香盒,收藏香要如何與密共養等等。此時,品香文化已經走向文人密玩的私人領域。
周嘉胄著作《香乘》二十八卷,是明朝的香書大全,也是歷代尊崇的偉大整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雖是植物的百科全書,其中關於香草和香材的資料確實齊全。
同時,此時香的製品也技術成熟,線香、臥香、塔香、棒香都很齊全。民間用香更多用途;祭祀。計時、藥用、實用、驅蟲、除污等,與上所說文人雅士的精緻品香文化正好相異其趣。
這是一個矛盾的時代。鄭和下西洋帶回許多南洋香材與一手資料,卻禁止民間私自出海貿易,並且禁止使用番香,購買番貨。外國的貿易商卻是大舉通商,香港的發展與此時香市發達息息相關,也因此而得名。
有清一朝為了孤立鄭成功,康熙皇帝下禁海令與遷海令;海禁可能是清朝以後香文化萎縮的因素,在這一點可以說已經成為歷史公案?但是,東莞香農有傳說在雍正時期,紛紛桀香樹逃亡,因此斷絕了香材的源頭?另外,幾次文字禁論禁止文人私下聚會,也讓文人失去了品香論香的文化追求,也許品香藝術因此而萎縮,餘下的僅僅是民間的一種活動。香學也從此走入民間,落入凡塵。留在書冊的字裡行間,一般人沒去認真探究。然而日常生活中我們卻習慣於;端午節懸掛艾蒲,掛香包,重陽節插茱荑,春節飲椒酒,或於神壇燒香拜拜,燃香驅蟲…。這些生活的軌跡中,我們在無意間已經複製前人的一切生活習慣,其實我們早就活在香文化之中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