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形態學
昆蟲形態學是一個科技名詞。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這使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2]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一直發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目錄
名詞解釋
昆蟲形態學是研究昆蟲的結構、機能、起源及演化的一門學科。包括:昆蟲結構形態學、昆蟲功能形態學、昆蟲發育形態學、昆蟲超微形態學、昆 224 蟲動力形態學等分支。昆蟲種類多,而且由於昆蟲長期演化過程中為適應生態環境,其形態、機能可改變,即昆蟲的結構上出現千 變萬化的現象,這說明形態和功能之間存在 着不可分割的相互聯繫。研究昆蟲形態,必 須要進行生物學、生態學和生理學特性的分 析和探討,才能發現昆蟲形態結構的同源關 系,以便準確、無誤地作出昆蟲的鑑定和分 類,利於法醫昆蟲的鑑定。
形態學
Insect morphology
昆蟲種類繁多,形態各樣。這種多樣性是昆蟲長期演化過程中對複雜多變的外界環境相適應的結果。生活條件的改變引起新陳代謝和機能的改變,最後導致外部結構的改變。這說明形態和功能之間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相互聯繫,存在着既統一又矛盾的辨證關係。因此,儘管昆蟲形態結構上有千變萬化的複雜性,但「萬變不離其宗」,這無非是某種基本形式歷史演變的結果。找出昆蟲形態結構的同源關係是研究昆蟲形態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研究結構的同源關係,必須追根溯源,研究昆蟲的祖先或有親緣關係的一些別的節肢動物,甚至環節動物等。
昆蟲體軀各個構造之間,不論其外形或功能,也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賴關係。所以研究昆蟲形態不能孤立地只研究某一個構造,必須以整體的概念去分析局部構造的成因和功能,進行生物學特性的分析。
昆蟲的種類分化是外部形態變化相聯繫的。所以,昆蟲形態學的發展是同昆蟲分類學的發展互為因果的。外部形態是分類學的重要依據,但不能單純用外部形態,忽略生物學、生態學和生理學的研究,分類也是搞不好的。學習昆蟲的外部形態是為昆蟲分類學、生物學和生態學等其他昆蟲分支學科打基礎。
綱特徵
分節分段
昆蟲的身體是由一系列的體節(Somite)所組成。這些體節分別集合為三個體段,分別是頭、胸和腹。組成頭的體節已經癒合不能分了,而每個體節上的附肢(Appendage)則特化形成口器和觸角。胸部三個體節分為前、中、後胸,這三節緊密相連,不能自由活動。每節各具一對附肢——足;腹部11節,其附肢大部分已退化,並且依不同類群保留了一些附肢。
體面骨化
昆蟲的整個身體或每一個體節大體呈圓筒形,以肢基節為準,其上面為背面,下面為腹面,兩側着生肢基節的為側面。成蟲的體壁大多硬化,稱為骨化(Sclerotization)。體壁的骨化不僅可以起到保護的作用,支撐身體,而且着生肌肉,是重要的運動機械。每個體節的骨化區為:背面的叫背板(Tergum),腹面的叫腹板(Sternum),兩側的叫側板(Pleuron)。這些骨板上常被褶和膜分割為許多塊,相應的叫作背片(Tergite)、腹片(Sternite)和側片(Pleurite)。 為了增強骨板的強度,同時也為了着生肌肉,在骨板上發生了一些皺褶,在表面上留下的褶叫溝(Suleus)。溝下的陷入叫內脊(Ridge),向下伸達較長或分叉的叫作內突(Apodeme)。這些Ridge和Apodeme 構成內骨骼(Endoskeleton)。縫(Suture)是由兩塊骨片相接而留下的分界線。在昆蟲中可能僅「外咽縫和後頰縫」兩條,但也不是真正的縫。
分節方式
相鄰的體節之間形成環狀的凹褶(節間褶),可扭曲和伸縮身體,是與胚胎中的分節方式相一致,這種叫初生分節,其節叫初生節(Primary Segment).因體壁骨化而產生的分節方式叫後生分節,其節叫後生節(Secondery Segment),其以節間膜作為相鄰體節的分界。 在後生節中,包含初生節中的節間褶,但節間褶已經骨化形成一條溝。在背板中,該溝叫前脊溝,內方叫前內脊,溝前骨片叫端背片(Acrotergiye),溝後叫主背片。端背片往往僅僅是一個窄條。腹面相對應的為端腹片和主腹片。在初生分節的體節上,其肌肉着生在節間褶上,當肌肉收縮時,整個體節向內收縮變短;在後生分節中,由於體壁已經強烈骨化,無法縮短,當肌肉收縮時,將節間褶特化而形成的前脊溝前的膜質部分向後拉,後節套入前屆中,肌肉着生在前內脊上。
昆蟲附肢
節肢動物的名稱是由其具有分節的附肢而來。原始的附肢是用於行走。在胚胎中,除頭前葉和尾節外,均具有一對,但在發育過程中,一些消失了。在進化中,一些移作它用,例如觸角、口器、生殖器等等。它們雖然同源,但不同功。因而形狀差異極大。附肢是身體附器的一部分,很多附器不是附肢,例如:口器中的上唇、翅、複眼等等。 昆蟲的附肢一般不超出7節,以足為例,從下向上依次為基節Coxa 、第一轉節first trochanter、第二轉節 Second trochanter、腿節 Femur、脛節 Tibia、附節 Tarsurs和前附節Pretarsus;相當於甲殼綱動物的足的基肢節 Coxopodite、底肢節 Basipodite、坐肢節 Ischiopodite、股肢節 Meropodite、脛肢節 Carpopodite 、跗肢節Propodite 和趾肢節Dactylopodite。每一節在基部都有控制各節活動的肌肉。每一節往往又分為許多亞節,如附節又分為1-5節,觸角的鞭節可多達40節。
昆蟲體向
為了能夠正確的描述昆蟲特徵,尤其是新種描述,因而有必要介紹一下體向:以朝向某一方向,將體向分為頭向、尾向、中向、左向、右向、背向和腹向在描述昆蟲的某一器官或部位時常用到:基部—以靠近蟲體的部分為基部,相反,遠離的部分叫端部。胸部各節用頭向,以靠近頭為端來描述前、中、後胸。鞘翅目的翅則以尾向,靠近前胸為基;小盾片也用尾向。各種器官以與體軀縱軸比較接近的一邊為內叫內邊,遠離的一邊叫外邊。例如直翅目的聽器、天牛的脛節溝,以及哪一邊具刺等等。當附器與體軸垂直時,靠近頭的一邊為前緣,遠離的一邊叫後緣,如翅的前緣和後緣。
參考文獻
- ↑ 中華漢字:人類發展史上空前絕後的文明瑰寶!,搜狐,2019-07-20
- ↑ 傳統薈萃 | 甲骨文,搜狐,202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