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旷远心怀,烟雨平生(安静)

旷远心怀,烟雨平生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旷远心怀,烟雨平生》中国当代作家安静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旷远心怀,烟雨平生

公元1082年3月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一行人途中突遇阵雨,众人多显狼狈,惟一人全然不顾,悠然徐行,此人便是苏轼。那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差点丢了性命,后经其弟一番周折,才幸免一死,被贬到黄州任虚职,一晃,已是第三个年头。那次淋雨后,苏轼生了一场病,有人便唏嘘感叹:苏轼为何不知躲雨?

想来,人的思维真是奇妙:宇宙空间有多么浩瀚,心灵世界便有多么无垠。当然,宇宙个体千差万别,心灵世界也会风景各异。若我们粗暴地以自己的思想衡量甚至要求别人,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抑或高度去思考问题,就容易产生一种精神暴力。正因为有了精神暴力,有人坦言:诗人皆疯子。不躲雨的苏轼当然不能幸免。对于一个伟大的诗人苏轼而言,他不躲雨,只是我们看到的外在,而他不躲雨的原因,则要于他那更高层次的心灵世界去寻找。

中国传统文化有三维——儒释道,苏轼则是这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儒家积极入世的治平思想深深地影响了苏轼,成为他思想的核心,他一生都在仕途生活中沉浮。他也希望达济天下,但政治对他太不偏爱,为官后被一贬再贬。苏轼总结自己的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仕途的不顺,理想的失落,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灵魂飞得更高更远。

他走进佛家圣殿,用“无常”与“无我”修饰了心灵。“无常”指万事万物都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这应是世界的本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他感受到的人生无常。区别在于:悟不到“无常”的人,一旦人生出现无常,便一蹶不振,跌入痛苦的深渊,将不幸无限扩大,抱怨命运弄人;领悟“无常”的人,则会坦然面对。一个遭遇悲惨命运的老太太显然参透了,她说:“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那是全世界最绝望的一天,可三天后就是复活节。遇到困难,我至少要等三天。”苏轼也参透了:人生无永远的光明,也无永远的黑暗。当阴雨降临,何必狼狈,吟啸何妨?阴雨过后,必是晴空。正是他的淡定地等待,迎来“已而遂晴”。

“无我”是万事万物没有永恒、固有、实存的性质。物然,自我亦然。身体的新陈代谢,认识的不断变化,哪还有一个固有的自我?人生的风风雨雨,宦海的沉沉浮浮,每一次经历,便是一次洗礼,苏轼,已非昔日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形本无,风雨形何在?何惧风雨,何必躲藏?故“也无风雨也无晴”。即便在那风雨中,君不见“竹杖芒鞋轻胜马”吗?无官一身轻,平民也逍遥,此刻的苏轼何等从容与超脱。

若说佛家思想洗尽苏轼对浮世的留恋,那么,“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则鼓舞了苏轼逃离这个不可能实现政治理想的世界。“归去”便是他回顾来时路,思考后归隐思想的明确体现。尽管,苏轼也许只是一时的自我调节,他始终并没有真的归隐过,但苏轼能于浮世宠辱皆忘,逆境面前潇洒从容,这种旷达与超脱的精神救赎,似乎古今失意者无人能敌。

人生当豪迈,豪迈的人生少不了风雨,风雨来袭,迎头抵挡,将风雨弃于身后,那是一种不屈的征服。人生又少不了征服不了的风雨,风雨来袭,这时候,苏轼为我们撑起一片精神的晴空,岁月便不再悲苦苏轼穷而后工,在他拥有无尽财富的诗作里,我们也让心灵旷远,烟雨任平生吧。

[1]

作者简介

安静,中学语文老师,自幼喜欢文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