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基督教藝術
早期基督教藝術是一種出自早期基督教信徒,或受其恩惠者之手的藝術形式。根據定義不同,有時會被認為存在於公元260年到525年。實際上,基督教藝術公認的起源只能追溯到公元二世紀。最晚從公元550年起,基督教藝術就失去其自身的獨有分類,被視作拜占庭藝術,或其他地方藝術的一部分。
1517年,神學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反對放縱歐洲建立的拉丁教會。而他們共同秉持的「簡化宗教手續,人人皆為神父」等理念[1],則最終導致了基督教中「新教」的誕生[2]。
目錄
簡介
基督教藝術具體起源於什麼時候已經難以考證。在公元100年之前,基督徒可能因宗教原因受到迫害,從而無法留下大量藝術創作。由於這段時期的基督教主要傳唱於庶民間[來源請求],現存藝術品的稀少反映出的也許是彼時信徒與藝術贊助的稀少。《舊約聖經》對神像的限制也有可能制約了信徒們的創作。早期的基督徒們也許製作或購買過異教的圖像志,但賦予了它們基督教的含義,正如他們在日後所做的那樣。若如此,基督教藝術的起源恐怕會更加久遠。
早期基督教的藝術載體與其他宗教相同。包括濕壁畫、鑲嵌藝術和泥金裝飾手抄本。信徒們在創作時受古羅馬藝術影響很大,無論是創作形式還是創作風格。早期基督教藝術還有部分晚期古典風格作品,包括對人體的對稱描寫,以及對空間的印象主義風格展現。這種藝術風格在濕壁畫中有所體現,比如那些在殉道者墓窟中的大量壁畫,這些壁畫幾乎是能代表早期基督教藝術的全部作品。
早期基督教藝術吸收了古羅馬藝術中某些象徵異教的創作主題,並給予他們全新的含義,其中就有孔雀、葡萄酒和「善牧」。教徒們亦發展了他們自己的圖像志,比如耶穌魚——這可不是從其他宗教里借來的。
學者們通常將早期基督教藝術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這其中的分水嶺便是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13年發布的米蘭敕令。在君士坦丁大帝,或者說公元325年的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的庇護下,基督教教徒們迎來了所謂的教堂凱旋。敕令前被稱作前君士坦丁時期或前尼西亞時期,而敕令後則是全地公會時期。早期基督教藝術時期的終結通常被藝術史學家們認定在5到7世紀間,而早期基督教的歷史則通常被神學家和宗教歷史學家們認為於君士坦丁大帝統治的公元313至325年間結束——這種宗教藝術的結束比宗教本身要晚許多。
視頻
早期基督教藝術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宗教改革500周年:馬丁·路德在沃爾姆斯大會,搜狐,2019-09-27
- ↑ 神聖羅馬帝國(16)基督教再次分裂——新教誕生記,搜狐,2019-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