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鑄茶
日鑄茶 |
日鑄茶,又名「日注茶」、「日鑄雪芽」,產於紹興縣東南五十里的會稽山日鑄嶺,
以御茶灣采出的茶葉製成的日鑄茶為極品,日鑄茶是我國歷史名茶之一。早在唐朝,
勤勞智慧的山陰(紹興)人,就首先的改變蒸青的茶葉製做方法,而創新性的使用了炒青,
生產出來的日鑄茶廣受歡迎,一方面,推進了日鑄茶的興起,
另一方面,推動了一種新的制茶方法,在世上的傳播。
中文名日鑄茶
別 名日注茶
產 地紹興縣東南五十里的會稽山日鑄嶺出現時間唐朝
目錄
歷史
自宋朝以來列為貢品,據《歸田錄》(北宋·歐陽修)記載:「草茶盛於兩浙,兩浙之品,日鑄第一。」《剡錄》
(南宋·高似孫)云:「會稽山茶,以日鑄名天下。」清代曾專門在日鑄嶺內辟「御茶灣」,每年採制特級茶葉進貢康熙皇帝。
解放前,日鑄嶺一帶茶園荒蕪,日鑄茶几瀕失傳絕跡。解放後,日鑄茶得到逐步恢復。1980年,恢複試制的日鑄茶在全省借
銷系統名茶評比會上,被評為省一類名茶。以後產量逐年增加,到1988年共試製達500公斤。投放市場後,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品性
日鑄茶外形條索細緊略鈎曲,形似鷹爪,銀毫顯露,滋味鮮醇,香氣清香持久,湯色澄黃明亮,別有風韻。
制茶工藝
日鑄茶一般在4月上、中旬採摘,採摘標準要求嚴格,一芽一葉至二葉初展。鮮葉採回後,要進行精選,
剔除魚鱗片、紫芽和病葉,達到芽葉大小勻齊完整。然後放在清潔的「白藍」內攤放,攤放時間3-4小時,
使青葉適度萎調,葉質柔軟。白天採摘的鮮葉當晚炒制完畢。整個制茶工藝分為殺青、攤涼、整形理條、初烘、
足火五道工序。殺青在斜鍋中進行,鍋溫較高一,一般在180攝氏度,投葉量1公斤,雙手持竹駐,悶拋結合,
時間6-7分鐘,標準是殺透殺勻,葉莖折而不斷。殺青後經攤涼5-10分鐘,然後分成兩鍋,進入揉炒整形理條。
平鍋內溫度先高后低,為70-80攝氏度,以下燙手為適宜,手勢是將鍋中茶葉用手握攏,拓到鍋邊,再由虎口甩入鍋內,
邊拓邊甩,直至7-8成干,茶葉條形已達緊細渾圓時,立即出鍋。接着打毛火,在烘籠上進行,上攤紗布,
以免茶葉碎片跌入電爐盤,昌煙產生煙焦味,邊烘邊翻6~7分鐘,最後進行足火至足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