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日界線是一個科技名詞。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這使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2]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一直發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目錄

名詞解釋

國際日期變更線是1884年國際經度會議規定的一條假想的線。

地球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它除了繞太陽公轉外,每天還自轉一周。因此,地球被太陽光照射的半個球面形成白晝,而背着太陽光的另外半個球面便是黑夜,它們之間的過渡帶是清晨和黃昏。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轉着,地球上的晨、晝、昏、夜也不斷地從東向西移動,循環往復地在各地出現。

全球各地都以自己所看到的太陽的位置作為確定一天的標準,把與自己所在地方相應的地球另一面的一條經線作為「日期變更線」也叫國際日界線,這樣就有許多條「日期變更線」,使用起來很不方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應該規定一條全世界共同的、可供對照的「日期變更線」。隨着標準時計時的區時系統的確立,東西十二區重疊,計時相同但日期不同,為避免混亂,公認180°經線作為日期變更線,因為是以「格林尼治時間」為標準的日期變更線。這條「日期變更線」就叫「國際日期變更線」。

這條穿過太平洋的「國際日期變更線」,為了方便地方生活,避開了一些島嶼和地區,這是為了使它們不致分成兩個日期,因此,它不是一條直線而是有幾個曲折的曲線。

國際日期變更線的拐彎大致是:第一處在俄羅斯東部即白令海峽,第二處在美國的阿拉斯加地區、阿留申群島,第三處在南太平洋,向東突出,讓斐濟群島等屬於東十二區(即東西十二區的西部)。

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亂,1884年國際經度會議規定了一條國際日期變更線。這條變更線位於太平洋中的180°經線上,作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線,因此稱為「國際日期變更線」。

為避免在一個國家中同時存在着兩種日期,日界線並不是一條直線,而是折線。它北起北極,通過白令海峽、太平洋,直到南極。這樣,日界線就不再穿過任何國家。這條線上的子夜,即地方時間零點,為日期的分界時間。按照規定,凡越過這條變更線時,日期都要發生變化:從東向西越過這條界線時,日期要加一天,從西向東越過這條界線時,日期要減去一天。 又叫「人為日界線」。

提出的理論

地球每天自西向東旋轉,黎明、正午、黃昏和子夜,(從地球南極點來看,也是自西向東,順時針旋轉)依次周而復始地在世界各地循環出現。地球上新的一天究竟應該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呢?關於這個問題,歷史上曾有不少爭論,也產生過不少的誤會和麻煩。據說,19世紀在俄國伊爾庫茨克附近一個小鎮上有個郵政官在9月1日早上7點鐘給芝加哥郵局拍了一份電報,可回電卻說「8月31日9時28分收到來電……」這讓人簡直莫名其妙,9月份拍的電報,怎麼會在8月份收到的呢?類似這樣的誤會那時候幾乎天天發生。混亂的原因在於地方時的運用。因此,迫切需要規範建立日期變更制度,實現以方便各地方人民生活的地方時計時,避免帶來的全球計時混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