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时数
日照时数是生态学一个名词术语。
汉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号:ㄏㄢˋ ㄗˋ),又称中文[1]、中国字、方块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汉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在历史上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甚至其语文都存在借用汉语言文字的现象[2]。
目录
名词解释
日照时数,是指太阳中心从出现在一地的东方地平线到进入西方地平线,其直射光线在无地物、云、雾等任何遮蔽的条件下,照射到地面所经历的时间。单位,小时(h)。
可照时数(天文可照时数),是指在无任何遮蔽条件下,太阳中心从某地东方地平线到进入西方地平线,其光线照射到地面所经历的时间。可照时数由公式计算,也可从天文年历或气象常用表查出。
日照百分率=(日照时数/可照时数)×100%,取整数。日照时数主要用于表征当地气候、描述过去天气状况等。
夏季中国北方的日照时数多于南方。另外,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夏季越向北昼长越长。而青藏高原是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晴朗天气多,故日照时数多。与青藏高原相反的是四川盆地,纬度相近,但水汽多,受地形限制,所以多云,日照就少。
参考文献
- ↑ 中文为何越来越受欢迎?,搜狐,2021-12-30
- ↑ 中国能屹立几千年不倒的精髓是什么?汉文化的诞生和传承是关键,搜狐,202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