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時數
日照時數是生態學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1]、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2]。
目錄
名詞解釋
日照時數,是指太陽中心從出現在一地的東方地平線到進入西方地平線,其直射光線在無地物、雲、霧等任何遮蔽的條件下,照射到地面所經歷的時間。單位,小時(h)。
可照時數(天文可照時數),是指在無任何遮蔽條件下,太陽中心從某地東方地平線到進入西方地平線,其光線照射到地面所經歷的時間。可照時數由公式計算,也可從天文年曆或氣象常用表查出。
日照百分率=(日照時數/可照時數)×100%,取整數。日照時數主要用於表徵當地氣候、描述過去天氣狀況等。
夏季中國北方的日照時數多於南方。另外,緯度越高,晝夜長短變化幅度越大,夏季越向北晝長越長。而青藏高原是因為海拔高,空氣稀薄,晴朗天氣多,故日照時數多。與青藏高原相反的是四川盆地,緯度相近,但水汽多,受地形限制,所以多雲,日照就少。
參考文獻
- ↑ 中文為何越來越受歡迎?,搜狐,2021-12-30
- ↑ 中國能屹立幾千年不倒的精髓是什麼?漢文化的誕生和傳承是關鍵,搜狐,202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