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日本粗尾鲈

日本粗尾鲈Chorististiumjaponicum,鮨科粗尾鲈属的一个物种。[1]

[]

目录

简介

日本粗尾鲈( 学名: )为 鮨科粗尾鲈属的 鱼类,俗名日本脍。在中国,分布于 南海、 台湾海峡等海域,属于岩礁鱼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东京。

参考文献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日本粗尾鲈.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鲈形目(Perciformes)鲈科(Percidae)两种鱼——河鲈和金鲈(Percafluviatilis和P.flavescens,两者有时被认为是同一种P.fluviatilis)的统称。河鲈和金鲈分别产于欧亚大陆和北美的淡水水域,都是著名的食用和游钓鱼。具二背鳍,第一背鳍有鳍棘,第二为鳍条组成。肉食性。生活于平静的池塘、湖泊、溪流及江河中。春季产卵,雌鱼将成串的卵产于浅水水草枝条间。河鲈又称欧洲鲈;淡绿色,体侧具暗色垂直带,下部各鳍均呈淡红或橙色;最大重约3公斤(6磅)。金鲈原产北美东部,已引入太平洋沿岸地区;形似河鲈,但色更黄,可长达40公分(15吋),重达1公斤(2.2磅)。其他似鲈并以perch命名的鱼,有鲈科的梭鲈以及海鲫和海鲈(seabass;即鮨)的近缘种白石鮨。

  鮨科Serranidae,学名Lateolabrax japonic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俗称鲈板、鲈子、板鲈、四鳃鱼七星鲈、花鲈、鲁鱼、花寨、大板、中板。英文名Japanese seabass

  【形态特征】

  体延长而侧扁,一般体长30~40厘米,体重400~1000克、眼间隔微凹。其间有4条隆起线。口大,下颌长于上颌。吻尖,牙细小,在两颌、犁骨及腭骨上排列成绒毛状牙带。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隅角及下缘有钝棘。侧线完全与体背缘平行、体被细小栉鳞,皮层粗糙,鳞片不易脱落、体背侧为青灰色。腹侧为灰白色,体侧及背鳍鳍棘部散布着黑色斑点。随年龄增长,斑点逐渐不明显。背鳍2个稍分离。第一背鳍发达并有12根硬棘。第二背鳍由13根鳍条组成;腹鳍位于胸鳍始点稍后方。第二背鳍基部浅黄色,胸鳍黄绿色,尾鳝叉形呈浅褐色。

  【产地、产季】

  鲈鱼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水体中均产之,黄海、渤海较多。为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也是发展海水养殖的品种。主要产地是青岛、石岛、秦皇岛及舟山群岛等地、渔期为春、秋两季,每年的10~11月份为盛渔期。喜栖息于河口咸淡水,也能生活于淡水。性凶猛,以鱼、虾为食。个体大,最大可长至30~50市斤,一般为3~5市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