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日本粗尾鱸Chorististiumjaponicum,鮨科粗尾鱸屬的一個物種。[1]

[]

目錄

簡介

日本粗尾鱸( 學名: )為 鮨科粗尾鱸屬的 魚類,俗名日本膾。在中國,分布於 南海、 台灣海峽等海域,屬於岩礁魚類。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日本東京。

參考文獻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日本粗尾鱸.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

 鱸形目(Perciformes)鱸科(Percidae)兩種魚——河鱸和金鱸(Percafluviatilis和P.flavescens,兩者有時被認為是同一種P.fluviatilis)的統稱。河鱸和金鱸分別產於歐亞大陸和北美的淡水水域,都是著名的食用和游釣魚。具二背鰭,第一背鰭有鰭棘,第二為鰭條組成。肉食性。生活於平靜的池塘、湖泊、溪流及江河中。春季產卵,雌魚將成串的卵產於淺水水草枝條間。河鱸又稱歐洲鱸;淡綠色,體側具暗色垂直帶,下部各鰭均呈淡紅或橙色;最大重約3公斤(6磅)。金鱸原產北美東部,已引入太平洋沿岸地區;形似河鱸,但色更黃,可長達40公分(15吋),重達1公斤(2.2磅)。其他似鱸並以perch命名的魚,有鱸科的梭鱸以及海鯽和海鱸(seabass;即鮨)的近緣種白石鮨。

  鮨科Serranidae,學名Lateolabrax japonic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俗稱鱸板、鱸子、板鱸、四鰓魚七星鱸、花鱸、魯魚、花寨、大板、中板。英文名Japanese seabass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一般體長30~40厘米,體重400~1000克、眼間隔微凹。其間有4條隆起線。口大,下頜長於上頜。吻尖,牙細小,在兩頜、犁骨及齶骨上排列成絨毛狀牙帶。前鰓蓋骨後緣有細鋸齒,隅角及下緣有鈍棘。側線完全與體背緣平行、體被細小櫛鱗,皮層粗糙,鱗片不易脫落、體背側為青灰色。腹側為灰白色,體側及背鰭鰭棘部散布着黑色斑點。隨年齡增長,斑點逐漸不明顯。背鰭2個稍分離。第一背鰭發達並有12根硬棘。第二背鰭由13根鰭條組成;腹鰭位於胸鰭始點稍後方。第二背鰭基部淺黃色,胸鰭黃綠色,尾鱔叉形呈淺褐色。

  【產地、產季】

  鱸魚分布於太平洋西部、我國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水體中均產之,黃海、渤海較多。為常見的經濟魚類之一,也是發展海水養殖的品種。主要產地是青島、石島、秦皇島及舟山群島等地、漁期為春、秋兩季,每年的10~11月份為盛漁期。喜棲息於河口鹹淡水,也能生活於淡水。性兇猛,以魚、蝦為食。個體大,最大可長至30~50市斤,一般為3~5市斤。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