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日本武尊

小碓尊

圖片來自kotobank

小碓尊(おうす の みこと),號日本武尊(やまとたけ の みこと,倭建命,72年-113年),是日本古墳時代的人物。《常陸國風土記》作倭武天皇。傳說他力大無窮,善用智謀,於景行天皇期間東征西討,為倭王權開疆擴土。最後雖英年早逝,而無繼承皇位,但子嗣為今日天皇之直系祖先。[1]

目录

生平

根據《日本書紀》記載,景行天皇與皇后稻日大郎姬生有一對雙胞胎,兄名大碓皇子(《古事記》作大碓命),弟名小碓尊(《古事記》作小碓命),其中小碓尊身材魁梧,能獨立扛起一座鼎。

據《古事記》記載,小碓尊十六歲時,有次景行天皇問他為何其兄不與他共餐,並命他勸大碓皇子。然而過了五天,大碓皇子仍未出現。於是景行天皇再度詢問小碓尊其兄情況如何,小碓尊答說他已經勸說過了,天皇再問他如何勸說大碓皇子,小碓尊則說他趁皇子清早起床如廁時,將他抓住並折斷其頭部與四肢,然後用草蓆裹住屍身丟棄他處。景行天皇聽完小碓尊一番話後,對於他的暴行大為驚恐,便令他遠離皇宮,前往西方討伐熊襲的川上梟帥。

討伐熊襲

小碓尊受命後,打聽到美濃國有神射手弟彥公,於是派人找他,並將劍藏入懷中後出發執行詔命。

到了川上梟帥家,發現他家外剛建好三層房舍,並準備大開筵席慶祝。於是小碓尊趁人多混雜時混到其旁邊,並在筵席當天假扮成少女,隨其他侍女進入兩兄弟家中。入室後,川上梟帥看上扮成少女的小碓尊,便將其帶到房間,陪他宴樂。當川上梟帥快醉倒時,小碓尊趁勢取出懷裡的短劍,朝他胸口刺入。

這時瀕死的川上梟帥請求小碓尊讓他說完遺言,小碓尊同意後,川上梟帥便問誰令他是誰,小碓尊答說:「我是大足彥天皇的兒子,叫做日本童男。」熊建聽完後,嘆說西國無人能比兩兄弟,但大倭國居然有人比我們兄弟強壯,於是贈與小碓尊「日本武皇子」(《古事記》作倭建御子)。從此,小碓尊被稱作日本武尊(《古事記》作倭建命)。

日本武尊殺死川上梟帥後,命弟彥公斬殺餘黨,即返回京城。途中,山神、河神與穴戶神等神祇與他同行拜見天皇。

擊殺出雲建

根據《古事記》記載,日本武尊返京前經過出雲國,打算殺掉出雲建。於是,他蓄意與後者結交,並將身上配置的換成假刀,然後利用兩人在肥河洗頭時,向出雲建提議換刀。之後,日本武尊故意提出比劍的建議,於是兩人便用對手的刀進行比試。由於出雲建佩帶的是對手的假刀,因此比試時拔不出來,這時日本武尊拔出出雲建的刀,一刀砍死了對手。殺了出雲建後,日本武尊唱歌悲嘆他的愚蠢,並於回京後將一切事蹟稟報天皇。

東征

景行天皇四十年時,東國有蝦夷騷動,天皇便令日本武尊前去討伐,並命吉備武彥與大伴武日連兩人與之隨行。於是當年十月,日本武尊動身往東,並先前往伊勢神宮參拜,期間,倭姬命天叢雲劍交付給他。之後,他行經尾張國,借住宮簀媛(《古事記》作美夜受姬)家,兩人日久生情,決定返國時結婚。

隔年,日本武尊抵達駿河國,而當地有人騙他說此地生有許多麋鹿,而日本武尊也聽信他的話,跑到原野上尋找野獸。於是,這人便放火焚燒原野,打算趁機殺掉日本武尊。日本武尊發現情勢不妙,連忙拔出天叢雲劍,一邊以劍砍草開路一邊逃跑,最終才得以倖免。從此,天叢雲劍又被稱作草薙劍。等到逃出後,日本武尊找到欺騙他的人之躲藏處,將其全部殺光。

之後,日本武尊來到相模國,並搭船前往上總國。當船行經半路時,突然刮起暴風,使得船隻飄蕩而無法前行。這時武尊之妻弟橘媛說這是因為海神想打翻武尊搭乘船,而她願意跳入海中為他犧牲。於是弟橘媛跳入海中,暴風立刻停止,船隻才得以靠岸。而後,日本武尊從上總國進入陸奧國,並將大鏡子掛在船上,由海路進入蝦夷境內。這時蝦夷的領袖島津神、國津神從海岸上眺望日本武尊的船隻,被他的氣勢震懾到,於是拋棄武器前去拜見他,並問他是誰,日本武尊便說:「我是當今人神的兒子!」於是蝦夷人全部投降,日本武尊則赦免他們的罪行。

平定蝦夷後,日本武尊輾轉來到甲斐國,在此宴樂時,因舉蠟燭的侍者答應妥帖,便封他為東國國造。之後又北上至上野國,並西行至碓日阪。在此,他與吉備武彥分道,吉備武彥前去越地,以考察當地地理環境與人民生活,日本武尊則前往信濃。信濃國群山遍佈,日本武尊只能穿梭其中,靠打獵果腹。某天,山神化身成白鹿出現在日本武尊眼前,他立即獵捕該鹿,這時他忽然迷路,無法走出山林。此時出現一頭白狗帶路,才得以走出山間,與吉備武彥在美濃國會合。之後在尾張國停留一個多月,與宮簀媛結婚。

而後,日本武尊聽說近江國的五十葺山有荒神,於是再度徒步離家前去挑戰。途中遇到一條大蛇,日本武尊以為是主神的使者,便跨過大蛇繼續前進,然而這條大蛇實際上是主神的化身。主神見他如此輕視,便召集天空雲朵匯集,降下冰雨,使他難以前行。日本武尊在大雨中勉強逃離山中,在山下飲泉水後才恢復神智,但這時他的身體已十分虛弱了。最後他回到尾張國,轉而到伊勢國,將蝦夷俘虜獻入伊勢神宮,不久便於褒野去世,得年三十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