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无欲则刚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无欲则刚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1]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2]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后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目录

名词解释

人没有非分的贪欲,就能做到刚正凛然。“欲”指各种私欲、贪欲;“刚”即刚正公道、正直有力。“无欲”并不是绝对禁止人们有“欲”,而是提倡克制自己的私欲、贪欲。“无欲则刚”讲的是立身处事尤其是执政做官的基本道理:一个人面对来自各方的种种诱惑,应该大公无私、端正品行、淡泊守志,不要有非分的贪图,这样就能一身正气,无所畏惧,就像高高的峭壁一样,挺立于天地之间,坚不可摧。

引例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chénɡ)。”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论语·公冶长》) (孔子说:“我没见过刚正的人。”有人回应说:“申枨就是。”孔子说:“申枨欲望太多,哪里能够刚正呢?”)

引例2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对联) (大海广阔接纳无数江河,人有度量才能[像大海那样]有大成就;千仞崖壁巍然屹立,人没有贪欲就能[像山崖那样]刚正凛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