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無欲則剛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目錄

名詞解釋

人沒有非分的貪慾,就能做到剛正凜然。「欲」指各種私慾、貪慾;「剛」即剛正公道、正直有力。「無欲」並不是絕對禁止人們有「欲」,而是提倡克制自己的私慾、貪慾。「無欲則剛」講的是立身處事尤其是執政做官的基本道理:一個人面對來自各方的種種誘惑,應該大公無私、端正品行、淡泊守志,不要有非分的貪圖,這樣就能一身正氣,無所畏懼,就像高高的峭壁一樣,挺立於天地之間,堅不可摧。

引例1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chénɡ)。」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論語·公冶長》) (孔子說:「我沒見過剛正的人。」有人回應說:「申棖就是。」孔子說:「申棖欲望太多,哪裡能夠剛正呢?」)

引例2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林則徐對聯) (大海廣闊接納無數江河,人有度量才能[像大海那樣]有大成就;千仞崖壁巍然屹立,人沒有貪慾就能[像山崖那樣]剛正凜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