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無欲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中的一個名詞。

在漢字的歷史上,人們通常把秦代之前留傳下來的篆體文字和象形文字稱為「古文字[1]」,而將隸書和之後出現的字體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2]」就成為漢字由古體(古文字)演變為今體(今文字)的分界線。

目錄

名詞解釋

沒有過度的欲望。「欲」主要指人為外物所感而產生的欲求。這樣的欲 求作為人得以生存的必要條件,應該獲得適當的滿足。但過度的欲望會造成對自身生命的傷害,也會導致道德的淪喪及社會秩序的混亂。因此儒家和 道家都主張「無欲」。此外,在道家思想中,「無欲」有時特指道對待萬物、為政者對待百姓的一種態度,即為政者節制自身的欲望,不去刺激百姓的欲望。

引例1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chénɡ)。」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論語·公冶長》) (孔子說:「我沒見過剛正的人。」有人回應說:「申棖就是。」孔子說:「申棖欲望太多,哪裡能夠剛正呢?」)

引例2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 (《老子·五十七章》。) (所以聖人說:我無為則民眾自己化育,我好靜則民眾自己端正,我不多事 則民眾自己富足,我不多欲則民眾自然樸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