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无奸不商

(重定向自无奸不商

无奸不商的原话是“无尖不商[1]

在古代指的是卖米的商人,在卖米的时候,除了要将米斗装满之外,额外还要多给一些,让斗里的米“冒尖”,尽量让利,一来是好看,二来是表示对购买者的感谢,好博得回头客,有了回头客,生意才能持续长久的做下去。“无尖不商”就是这么来的,不得不说古人真的很有智慧!

可随著时代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却渐渐地被人们给歪解了。“无尖不商”变成了“无奸不商”,不过也符合很多为了利益,不断欺骗消费者的不良商家行为。

目录

故事

其实“无尖不商”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传说,中国的财神赵公明是个卖米的,都知道古时候买卖粮食是用量的。而他的店经营的时候,不仅给买米的顾客把斗装满,还让米在斗中高高地堆起来形成一个尖。后来,在他临终的时候,他交代自己的子孙,卖米一定要给顾客足量,无尖不成商。

从此,商行中便有了“尖商、尖商、无尖不商”的经商之道。由此看来,财神爷是告诫人们:作为商人,应心胸开阔、重德行善、要多想著别人,不能让顾客吃亏,甚至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还要多给人搭一块。而一个“尖”字,折射出的是商道中人品的宽厚,人性的善良,更看出社会世道的和谐[2]

看法

不过也符合很多为了利益,不断欺骗消费者的不良商家行为。古人教我们“无尖不商”,而现在很多商家却是“无奸不商”。

至于说,“无尖不商”和“无奸不商”到底用哪个正确,在我看来,没有什么对错。不同的情况下就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不同的意思就好了。何必非要纠正一个词,让另一个词消失呢?

只能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呀!

影片:无尖不商和无奸不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