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耳瘡
病因
急性多見於嬰幼兒,小兒服食乳製品,脾胃濕熱內蘊,化火生風上攻於耳;或外感風熱之邪,或淚水、汗水、膿耳之膿液浸漬,或附近黃水瘡毒蔓延於耳,或接觸某些藥物、刺激物,引動脾胃濕熱上攻,內外風熱濕邪困擾於耳,蒸灼耳部肌膚而為病,如反覆發作,纏綿不愈,風熱濕邪久羈,外損肌膚,內耗陰血;或脾胃素虛,氣血生化不足,以致血虛生風化燥,肌膚失養,則發為慢性。
臨床表現
1.好發於耳後皺襞。
2.皮損為紅斑、糜爛、流滋、皸裂、結痂,有時帶脂溢性,兩側對稱。
3.癢痛兼作。
鑑別診斷
1.白屑風
頭部、顏面等處皮膚出現糠狀白屑,一般無流滋或皸裂等皮損。
2.攝領瘡
好發於頸部、四肢、腰骶,以對稱性皮膚粗糙肥厚為主要皮損。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1.肌膚濕熱證證候:耳後皺襞部紅斑、丘疹,瘙癢明顯,伴面赤,口乾,溺黃,舌紅,苔薄黃膩,脈弦滑。治則:清熱祛濕。主方:柴胡梔子散加減。
2.膽經鬱熱證證候:皮損多形性,反覆發作,伴口苦咽干,舌紅少苔,脈弦。治則:清宣鬱熱。主方:清肝解郁湯加減。
(二)外治法
1.急性糜爛流滋較多者,用10%黃柏溶液或蒲公英、野菊煎湯待冷後濕敷。流滋不多者,用三黃洗劑外搽,一日5~6回;或青黛散干撲,日用4~5次。糜爛、膿包、結痂時,用黃連油或青黛散麻油調搽,一日3次。
2.慢性青黛膏或皮脂膏外塗,伴有小腿青筋暴露者,另加用纏縛療法。青黛膏加熱烘療法,每日一次。20%貓眼草膏合80%青黛膏,調勻外搽,每日2次;或黃柏霜合膚輕鬆膏調勻外擦。煙熏法熏療患部,每日1~2次。乾燥作癢者,可用10%明礬水溫熱外洗。
旋耳瘡療方
1、主治:旋耳瘡;
配方:輕粉(微炒)一錢;梅片少許。
用法;研為細面,香油調塗患處。
2、主治:旋耳瘡;
配方:炒山甲、炒輕粉、廣丹各三錢;梅片五分。
用法:共研細面,香油調抹患處,一日二次。
3,主治:旋耳瘡;
配方:煅石膏、煅牡蠣各一兩;黃柏五錢;青黛三錢;輕粉五分;梅片五方。
用法:共研細面,濕者干撒,干者香油調抹患處。
4、主治:旋耳瘡;
配方:枯礬、大黃、苦丁香各等份。
用法:共研細面撒患處。
5、主治:旋耳瘡;
治法:用針刺背上血管交叉點。
效果:點刺出血,一至兩次即愈。
療效:用此法治療二十多例,均是點刺出血後,三天結痂而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