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遮普族
旁遮普人
|
|
|
旁遮普族(PUNJABI)屬南亞民族。主要居住在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另外還分布於印度的哈里亞那邦和旁遮普邦等地區,屬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該族占巴基斯坦總人口的63%,是巴基斯坦的主體民族,占印度總人口的2.3%。典型的旁遮普人高大魁梧,膚色稍白,略帶褐色。語言屬印歐語系印度語族,西部多方言差別。文字原為16世紀古魯(錫克教創始人)二世創製的「古爾穆基」字母,後使用阿拉伯字母或梵文天城體字母。民族來源主要由古代雅利安人、拉其普特(拉賈斯坦人的支系)和古賈爾人等民族長期融合而成
目錄
簡介
旁遮普人的民族來源主要由古代來自中亞和帕米爾高原西部和興都庫什山區一帶的印歐民族——雅利安人、拉其普特(拉賈斯坦人的支系)和古賈爾人等民族長期融合而成。以灌溉農業為主。農作物主要有甘蔗、小麥、稻米、棉花和蔬菜等。家畜有山羊、綿羊、牛和驢。輕工業以紡織、制陶和地毯業較著名。
巴基斯坦境內的旁遮普人多信伊斯蘭教;印度境內多信印度教和錫克教。信仰印度教的旁遮普人也按伊斯蘭教習慣通婚,死后土葬。20世紀末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有一定發展,農村以小農經濟為主。主要從事農業,紡織、陶器、地毯工業和木刻也很發達。信奉印度教的剎帝利種姓則多從事商業。農民通常穿無領長袖布衫,纏圍褲,包長頭巾。逢年過節和婚嫁喜慶時,則穿絲綢衣服,頭巾的一端或兩端垂在耳上。城市婦女穿肥腿長褲、單衫,披披巾。婦女善於繡花,披巾上常繡各式花色圖案。以麵食為主,在膳食中喜用大量酥油和奶酪。旁遮普人性格開朗,能歌善舞。
旁遮普人是南亞次大陸地區的民族之一,也是巴基斯坦境內的主體民族。據1994年統計,巴基斯坦約有6980萬旁遮普人。旁遮普人屬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 具有身體高大健壯,高鼻子,黑眼睛,黑頭髮,絕大多數人皮膚淺棕色等體質特徵(也有白色皮膚者)。「旁遮普」是「五河」之意,因其境內的5條河流而得名。旁遮普人主要居住在巴基斯坦最富饒的旁遮普省、西北邊境省的扎哈拉、德臘伊斯梅爾汗和信德省。其生產方式除了農耕外,還有紡織、制陶等手工業。
旁遮普人至今仍保留着傳統的服飾。婦女通常穿一種過膝長衫和沒過腳踝的燈籠褲,頭上或胸前圍一條長頭巾,顏色艷麗而和諧。少數婦女穿黑色罩袍。男人也穿過膝長衫和燈籠褲,顏色比較素雅。有身份的男人喜歡穿土耳其式外套或西裝。在炎熱的夏天,農村的男人多穿一種用土布做的汗衫和圍裙。
旁遮普人在飲食方面普遍比較簡樸。主食為一種用粗麵粉做的薄餅,或者是一種用大米和牛油、牛羊肉做的抓飯。土豆、洋蔥、西紅柿和牛羊肉是他們的主要菜餚。烹調時加入大量香料也是他們飲食方面的一大特色。旁遮普人的傳統飲料是一種用紅茶、牛奶和白砂糖煮成的奶茶,香甜可口。
與飲食相比,旁遮普人在住房方面的開支比較大。在伊斯蘭堡、拉合爾甚至一些中小城市,有錢人的花園別墅式住宅比比皆是。 旁遮普人多使用旁遮普語,屬印歐語系印度語族。文字用錫克教師尊創製的古魯穆喀字母、阿拉拍字母或梵文天城體字母。不少人也通用烏爾都語和印地語。
在旁遮普語文學中,詩歌占很大比重。旁遮普人早期的詩歌或描繪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或表達蘇菲派的神學和哲學思想。18世紀最有影響的旁遮普語詩是《希爾蘭恰的故事》。近代旁遮普語詩歌多以反對殖民統治,宣揚教派團結為主題。巴基斯坦獨立之後,許多作家開始重視旁遮普語散文的創作,並出版了文學評論和長篇小說等作品。
生活方式
旁遮普人至今保留着傳統的生活方式。在服飾方面,婦女通常穿一種過膝長衫和沒過腳踝的燈籠褲,有身份的男人則穿土耳其式外套或西裝。在炎熱的夏天,農村的男人多穿一種用土布做的汗衫和圍裙。
旁遮普人的主食為一種用粗麵粉做的薄餅,或者是一種用大米和牛油或牛羊肉做的抓飯,土豆、洋蔥、西紅柿和牛羊肉是他們的主要菜餚,烹調時加入大量香料。在飲食方面,旁遮普人普遍比較簡樸。
與飲食相比,旁遮普人在住房方面開支比較大。同樣,有錢人的私人汽車在大街上川流不息。而大多數窮人仍住在破舊簡陋的房屋裡,乘公共汽車。
宗教活動在旁遮普人的日常生活中占重要地位。伊斯蘭教規定穆斯林每天做五次祈禱,人們一般在家裡做。政府機關和學校設有祈禱室,工作人員和學生在規定時間去那裡祈禱。星期五的「聚禮」一般去清真寺做,清真寺遍布旁遮普城鄉各地,拉合爾的皇家清真寺可同時容納10萬人做祈禱。
歷史上,蘇非派在旁遮普有廣泛的影響,因此,旁遮普穆斯林至今還保留着崇拜蘇非聖徒和聖墓的習俗。在木爾坦、拉合爾和錫亞爾克特等地,有許多蘇非的陵墓,每逢節假日,人們都要在這些陵墓前舉行紀念活動。拉合爾的達塔清真寺是次大陸最早修建的清真寺,蘇非長老胡吉傳里(達塔·甘吉·巴赫什)的陵墓安放在那裡,人們在他的墓前默念「法提哈」,並許下心愿,求聖人保佑。[1]
參考文獻
- ↑ 旁遮普人屬於哪個國家?他們的生活習慣是怎樣的呢?,歡聲笑語說快樂 2018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