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施雅風

來自搜狗網的圖片

中文名字:

施雅風,地理學家、冰川學家[1]。長期從事冰川學和地理學研究,是中國現代冰川科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2],並領導和促進開展凍土學與泥石流的研究,在發展中國地貌學、乾旱區水文學、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第四紀氣候和環境變化研究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樹。他提出「開發高山冰雪水資源,支持西北農業生產」。並組織祁連山、天山、烏魯木齊河等冰川考察,出版了我國第一本現代冰川專著《祁連山現代冰川考察報告》,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3]。2011年2月13日在江蘇逝世,享年93歲[4]

快速導航:詞條圖冊

中文名 :施雅風

代表作品:中國冰川概論氣候變化西北、華北水資源的影響

職業 :地理學和冰川學家

主要成就:中國科學院院士

畢業院校:浙江大學史地系

性別 :男

國籍 :中國

出生日期:1919年3月21日

逝世日期:2011年2月13日

家鄉 :江蘇海門

目錄 1簡介 2生平簡介 3與冰川結緣 4施雅風三部曲 求學立大志 走上革命路 難捨冰川情 5科研實踐 6主要成就 7敢於爭論 8人物評價 9主要著作 10詞條圖冊

目錄

1簡介

施雅風   施雅風,著名地理學、冰川學家。生於1919年3月21日。 江蘇 海門人。1937年於 南通中學畢業。1942年畢業於 浙江大學史地系。1980年當選為 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中國現代冰川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在直接考察後領導編著了有關祁連山、 天山、 喜馬拉雅山和 喀喇崑崙山的冰川學樣 考察報告和綜合性著作,奠定了 中國冰川學基礎;與合作者提出將亞洲中部山區冰川劃分為大陸性、海洋性和複合性三類;在預報喀喇昆 倉山 巴托拉冰川的變化基礎上,確定了 中巴公路的通過方案;首先指出 中國西部山區 小冰期與 末次冰期的遺蹟位置和特徵,並為C-14和地衣法測年資料所證實;近年和合作者提出了中國 全新世大暖期報候與環境特徵,本世紀亞洲中部氣候暖干化,下世紀可能趨於暖濕的意見。

2生平簡介

  1919年3月21日,施雅風出生於江蘇海門市。

  1937年—1948年,浙江大學畢業,在著名地質學家 葉良輔指導下,撰着「遵義附近之地形」論文,獲教育部獎;1944年在黃秉維教授指導下着「華中水理概要」論文,獲碩士學位;後進入設在重慶北碚中國地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1947年在南京參加中國共產黨,從事科技界革命活動。

施雅風著作

  1949年,南京解放後,參與創辦《地理知識》月刊。 

  1950年—1984年,1953年調到北京,任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從事地貌區劃研究;1954年兼任中科院生物學、地學部副學術秘書,主要從事1950年代地學發展規劃;1958年到蘭州,組織中國西部高山冰川考察,先後任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隊副隊長、冰川凍土研究室主任、冰川凍土沙漠研究所副所長冰川凍土研究所所長、蘭州分院副院長、研究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學部主任、常委。1984年改任冰川凍土研究所(現為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名譽所長。

  1985年至今,兼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並聘為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蘭州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河海大學 名譽教授。在學術團體內曾當選為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冰川凍土分會主任、中國第四紀研委會副主任、竺可楨研究會理事長、國際冰川學會理事、皇家倫敦地質學會、國際冰川學會等名譽會員。同時還任《冰川凍土》雜誌、《地理學報》、《中國科學》等期刊的主編、副主編和編委;他發表論文200多篇、主編各種專著18種,他開拓建立了中國冰川學研究體系;推進新學科凍土學和泥石流的研究,為地貌學、冰土學、泥石流研究、西北水資源研究、第四紀研究、青藏高原的綜合研究和有關全球變化研究等多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1964年與謝自楚合作的《中國現代冰川的基本特徵》獲中科院優秀成果獎。

  1978年起任冰川凍土所所長、研究員,

  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稱院士)、地學部副主任,

  1984年後改任冰川凍土所名譽所長,兼南京地理與湖泊所研究員。

  80年代主編的《中國冰川概論》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他參與的集體研究成果《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對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影響》,獲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獲。

  1987年他主持的《中國氣候與海面變化及其趨勢和影響》研究項目,獲1999年系列成果獎。

  1997年,獲得何梁何利」地球科學」獎。

  2011年2月13日18時35分在江蘇省人民醫院不幸逝世,終年九十三歲。 [1]

3與冰川結緣

  「施雅風離不開大西北的冰川,離不開中國的冰川事業。」知夫莫若妻,他的妻子曾這樣說。

  52年前,施雅風和兩位年輕同事到甘肅 河西走廊考察,準備穿過茫茫戈壁,並翻越祁連山西段而進入青海 柴達木盆地。大西北地貌豐富多彩,但嚴重缺水制約着經濟發展,他心中不禁產生一種必須改變現狀的強烈責任感。

施雅風 進入山區後,經過兩天的跋涉,他們來到黨河旁宿營時,眼前展現了馬廠雪山的奇景:一片潔白晶瑩的冰川,鑲嵌在5000多米的山坡上。次日一早,施雅風一行4人,騎着馬和駱駝向馬廠雪山進發,走了整整一天,才到了山腳下,住進了牧民的蒙古包。第二天一早,他們沿着冰川融水溪谷徒步攀登。隨着高度的增加,空氣變得稀薄,氣喘也加劇起來,直到下午5點,才到達近海拔5000米高的冰川,他抓緊考察記錄和拍照,6點左右就開始原路返回,直到晚上12時才回到山下的蒙古包。

  第一次與冰川面對面,施雅風的心久久難以平靜。他躺在蒙古包里,腦海里翻騰着一個問題:「祁連山有那麼好的冰川水源,西北卻有大片大片的乾旱荒漠,這是為什麼?」答案只有一個:「西北乾旱缺水。水、水,無價之寶的水!應該把冰川水很好地利用起來。」一整夜,施雅風就這樣地思考這個問題。從此,他愛上了冰川,幾十年如一日,至今不變。

  1958年,施雅風主持建立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支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隊,施雅風任考察隊副隊長。中國科學院要求考察隊查明祁連山的冰雪分布。施雅風等以「開發高山冰雪,改變西北乾旱」的豪言,帶領100餘人向祁連山進發。最後在施雅風主持下寫出了長達436萬字《祁連山現代冰川考察報告》。這是新中國第一部較為完整的冰川考察報告。

  1959年至1962年,施雅風克服了我國經濟面臨暫時困難帶來的影響,決心安家蘭州。同時,主持組織了天山山系的冰川考察研究。在烏魯木齊 河源冰川和水文方面的考察研究中,對冰川物理特徵要素及從冰川到河流直到滲入地下的水文形成和轉化及消失規律等進行觀察研究。

  1965年我國第一個冰川研究單位——蘭州冰川凍土沙漠研究所正式成立,施雅風擔任主持所務的副所長。

  1966年初夏,為完成成昆鐵路定線的任務,他帶領10多個同事到西昌地區調查泥石流可能對成昆鐵路產生的危害和預防辦法。

  1988年,近七旬高齡的施雅風乘飛機環繞半個地球,經南美洲的智利飛抵南極大陸,到達建在喬治王島上的中國長城科學站。15天南極冰川考察,施雅風始終保持旺盛精力和敏銳思維。如此高齡的科學家踏上南極地區的極少。回國後,他寫出論文《南極洲:國際上科學競技場》。

4施雅風三部曲

求學立大志   施雅風從小聰明可愛,5歲就上學了。1932年夏,父親因病去世,由母親獨撐家園。「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東北三省,國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呼號深深地烙印在他幼小的心靈上,哥哥也每周寄來鄒韜奮編的《生活》周刊,給他以「擔負起天下興亡」的正面教育。起初由於他閱讀課外書太多,成績平平,受到哥哥的嚴厲批評。到初中二年級時,他真正意識到求知報國的重要,於是刻苦用功讀書,到1934年初中畢業時,地理考了98分,歷史得滿分,總分名列全班第2名,並考上了省立南通中學和省立杭州高級中學,最後選擇了去離家較近的省立南通中學讀書。

  日寇的侵華激發了施雅風學習地理課的積極性。從此,他愛上了地理學,並暗暗立下志向,還寫信給哥哥表明長大後當地理學家的決心。他一邊用功讀書,一邊積極參加「史地研究會」等興趣組織,寫了《戰時小國的生存線》等文章,以5天連載方式發表在南通市《五山日報》上,給他很大的鼓舞。同時,自發地組織同學下課後晚飯前打籃球,大大增強了體質,對爾後工作產生長遠的影響。

  1937年,施雅風如願考取第一志願浙江大學史地系。因抗戰爆發,入學後即過上顛沛流離的求學生涯。1938年1月,他隨校來到江西 樟樹鎮,看到報上登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招收青年戰地服務訓練班的消息。他認為國難當頭,戰地抗日比讀書重要,於是獨自一人去南昌報名入校,爾後在湖南、江西與安徽作抗戰宣傳,後因未能上戰地服務而告退,於1938年9月回到時遷 廣西 宜山的浙大復學,接着又遷往貴州遵義。從此,他刻苦自勵,學習用功,不是在教室聽課,就是上圖書館自習,至大三結束已學完大學的學分。在大四一年中,施雅風自帶生活用品,堅持每天步行三四十里到野外考察,掌握了遵義市附近地區大量地質地貌的第一手資料,寫出了長達6萬餘字的畢業論文,受到指導教師葉良輔教授的讚許,受到國家教育部的獎勵,其簡稱為《遵義附近之地形》論文在著名的《地質評論》雜誌上發表。通過畢業論文的撰寫,他初步掌據了在大自然中進行科學考察研究的方法,受益匪淺,為爾後從事冰川研究打下堅實的工作基礎。

走上革命路   在浙江大學求學時期,施雅風不僅親身體驗了師生顛沛流離的生活,更有機會看到了勞苦大眾的悲慘命運,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啟蒙。特別是竺可楨校長倡導並身體力行的「求是精神」,像一盞霧海夜航的明燈,啟迪師生們追求真理不光是做學問,還要端正政治思想態度,做任何事情,要不怕困難,不畏險阻,要有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在大學裡,進步學生運動蓬勃開展,優秀進步學生常受到國民黨特務的迫害,進一步打開施雅風觀察和認識舊社會本質的視野,感到國民黨政府的腐敗沒落,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走民主富強之路。施雅風動情地告訴筆者:「在浙江大學學習的那幾年,我在多方面受到了教育和啟迪,應該說是培養我成長的黃金時期」。

  在校期間,他還有幸結識了早在1938年就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地下黨員呂東明。在多次交往及一同參加的調查中,使施雅風受到呂東明的許 施雅風 院士

多革命思想的薰陶。1942年大學畢業後,施雅風繼續在校讀研究生,直到1944年碩士畢業,才來到重慶中國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助理。1946年,因建設岷江電站需要,施雅風有機會去川西進行社會調查,又一次看到了貧僱農受壓迫和剝削的血淋淋的事實,思想上受到極大的震動。來到重慶工作後,更有機會閱讀到中國共產黨出版的《新華日報》、《群眾》等進步報刊,還讀到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著作,從而使施雅風心悅誠服地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

  1947年,在國民黨統治最黑暗、最殘酷的時期,施雅風向呂東明提出了入黨的申請。呂東明對他說:「入了黨,你就是一個職業革命家了,要一切服從黨安排,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你能做到?」施雅風堅定地表示:「能做到!」不久中共南京地下黨組織接納施雅風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員。

  在嚴酷的白色恐怖下,在敵人軍警特務嚴格控制的心臟地區幹革命,被人稱為「把頭顱挽在褲帶上」——十分危險。有一天,呂東明傳達黨組織的決定,要求施雅風以中國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的公開身份,從事收集敵人的機密情報的工作。在呂東明的具體策劃和指導下,施雅風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縝密細微地做好黨外情報對象的工作,向黨中央有關部門傳遞了許多很有價值的對敵鬥爭情報,為解放軍順利渡過長江,以至全中國的解放作出了一定貢獻。這就是施雅風為了人民得解放、不顧一切地追求革命,實現自我人生價值而奏響的一首動人的心曲!

難捨冰川情

  南京解放後,施雅風結束了秘密的地下工作。1949年,他參與創辦《地理知識》雜誌,施雅風擔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所務秘書。1953年,施雅風調往北京,參與《中國自然區劃》研究任務中之中國地貌區劃編寫工作,併兼任新建的生物學、地學部副學術秘書。1957年6月,施雅風和兩位年輕同事到甘肅河西走廊考察,準備穿過茫茫戈壁,並翻越祁連山西段而進入青海柴達木盆地。經過寸草不長的戈壁荒漠,深感祖國幅員廣闊,地貌豐富多彩,但嚴重缺水制約着大西北的經濟發展,心中不禁產生一種必須改變現狀的強烈責任感。進入山區後,經過兩天的跋涉,他們來到黨河旁宿營時,眼前展現了馬廠雪山的奇景:一片潔白晶瑩的冰川,鑲嵌在5000多米的山坡上。次日一早,施雅風一行4人,騎着馬和駱駝向馬廠雪山進發,走了整整一天,才到了山腳下,住進了牧民的蒙古包。第二天一早,他們沿着冰川融水溪谷徒步攀登。隨着高度的增加,空氣變得稀薄,氣喘也加劇起來,直到下午5時,才到達近海拔5000米高的冰川,抓緊考察記錄和拍照,6時許就開始原路返回,直到晚上12時才回到山下的蒙古包。

  第一次與冰川面對面,施雅風的心久久難以平靜。他躺在蒙古包里,腦海里翻騰着一個問題:「祁連山有那麼好的冰川水源,西北卻有大片大片的乾旱荒漠,這是為什麼?」答案只有一個:「西北乾旱缺水,水、水,無價之寶的水!應該把冰川水很好地利用起來。」一整夜,施雅風就這樣地思考這個問題。從此,他愛上了冰川,幾十年如一日,至今不變!

  1958年,施雅風主持建立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支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隊,施雅風任考察隊副隊長。中國科學院要求考察隊查明祁連山的冰雪分布。施雅風等以「開發高山冰雪,改變西北乾旱」的豪言,帶領100餘人向祁連山進發。險峻巍峨的祁連山,綿延千里,冰峰雪嶺,重重疊疊,像一座碩大無朋的畫屏,矗立在河西走廊的南邊。他們首先集中到一處較易接近冰川區的地域進行練兵,7月1日,隊員們穿着長統膠鞋,手持登山冰鎬,經過艱難跋涉,奮勇地登上4950米的黑大板山北坡一條冰斗的山谷冰川作詳細考察。在歡呼登上冰川之時,他們向北京中國科學院發電報報喜,建議將這條冰川命名為「七一冰川」,作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37周年的獻禮。

  冰川考察初戰告捷,施雅風發揚「開拓創新、連續作戰」的精神,分兵6隊對祁連山作進一步深入考察。當時設備簡陋,沒有登山靴,就穿高幫套鞋;沒有輕便的羽絨服,就穿粗布老棉襖;沒有精密儀器,就用手搖鑽和羅盤;沒有完整的地形圖,就靠自己觀察和航片判讀;隊員們缺乏考察基本知識,就以能者為師,互教互學。在施雅風帶領下,考察隊分為6個小分隊,對祁連山東起冷龍嶺,西至柴達木北山,包括10個冰川區,2個冰川群,125個冰川組,941條大小冰川,進行了全面的考察。不僅描繪了冰川的形態、類型和分布,而且估計了儲水量,進行了人工融化冰雪的試驗,最後在施雅風主持下寫出了長達436萬字《祁連山現代冰川考察報告》。這是新中國第一部較為完整的冰川考察報告。1959年至1962年,施雅風克服了我國經濟面臨暫時困難帶來的影響,決心安家蘭州。同時,主持組織了天山山系的冰川考察研究。在烏魯木齊河源冰川和水文方面的考察研究中,對冰川物理特徵要素及從冰川到河流直到滲入地下的水文形成和轉化及消失規律等進行觀察研究。特別是1964年考察了地球上14座8000米以上高峰之一——希夏邦馬峰,他和隊員們登上了現代雪線以上的6200米的山頭,時年45歲。希夏邦馬峰的考察,成了施雅風等人3年後對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和西藏地區大規模科學考察的前站。1964年,施雅風和同事們編寫了《希夏邦馬峰地區科學考察初步報告》,並和謝自楚合寫的《中國現代冰川基本特徵》一文,獲中國科學院優秀成果獎;他與季子修合寫了《希夏邦馬峰地區冰川的分布和形態類型》《希夏邦馬峰北坡冰川的冰塔林及有關消融形態》論文;他又與崔之久、鄭本興合寫了《希夏邦馬峰附近的山文和水系》等多篇論文,還和同事們編輯出版了《烏魯木齊河冰川與水文研究》《青藏公路凍土初步考察》兩本論文集。

  經過多年的籌備,1965年我國第一個冰川研究單位——蘭州冰川凍土沙漠研究所正式成立,施雅風擔任主持所務的副所長。1966年初夏,為完成成昆鐵路定線的任務,他帶領10多個同事到西昌地區調查泥石流可能對成昆鐵路產生的危害和預防辦法。不久,那場「文革」席捲大地,他被單位電報催回,受到不應有的「衝擊」,直到1973年因冰川洪水沖毀連接中國與巴基斯坦的喀喇崑崙公路主排水道上的一座橋樑,經中巴雙方協商同意,才由施雅風帶領一個考察組踏上巴基斯坦國土,對這條長59公里的巴托拉冰川進行考察研究。在考察中,施雅風等克服了物質生活條件上的困難,多次排除危及生命的意外險情,最終圓滿完成任務。經過細緻考察與精確計算,施雅風主持提出了比較經濟的喀喇崑崙公路巴托拉地段修復的建議,從而確定中巴公路修複方案。按建議方案施工後,並經多年考驗證明,冰川的前進、冰面的增減和運動、速度等,都與考察組的預報基本一致。幾十年來,施雅風愛冰川,考察冰川,與冰川結下難以割捨的情緣。

  1980年,施雅風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並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副主任。他兼任多所大學的教授,擔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國際冰川學會理事、英國皇家倫敦地質學學會國際第四紀協會名譽會員等多種社會職務。施雅風說:「概括我幾十年來走過的道路:有大苦,也有大樂。我認為,為崇高的事業奮鬥獻身,吃過苦以後取得的樂,才是真正的樂,才是真正的享受。」這種高尚的苦樂觀,就是他成就冰川考察大業傑出成就的思想基礎,也表達了一位老科學家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崇高革命胸懷,值得後學者學習、崇敬與弘揚!

5科研實踐

  一門學科的發展,不能光走「學院式」研究的道路,還必須時時想到它的實際應用,以及在國計民生中的價值。施雅風說:」冰川學的研究與生產建設存在着密不可分的關係。中國對外援建的國際喀喇崑崙公路,要通過巴基斯坦境內長達59公里的巴托拉冰川地段。該地段曾多次被改道的冰川或冰川融化後的洪水所沖毀,這是該項工程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為了確定這段公路的修複方案,曾對巴托拉冰川進行了大量的考察與觀測,並且提出了『波動冰量平衡』的概念與『冰川—氣候相關方法』較正確地預報了巴托拉冰川地段的變化規律,最終確定了中巴公路的線路通過方案,為橋位定點和設計提出了理論的依據。施工後經過兩年的複測檢驗,證實了所作的預測和推斷是合理的,解決了此項國際工程的實際問題。」

  任何一門學科,只有緊密地聯繫到國民經濟的實際,它的發展才有更大的前途。施雅風先生自從主持冰川學研究以來,為生產建設服務,一直就是他的基本目的。例如,對於新疆天山地區三條國防公路的修建問題、對於南疆鐵路的雪崩危害問題、對於祁連山的融冰化雪問題等,都是在他領導下所從事的重大應用項目。他的基本要求是:在比較系統的觀測試驗的基礎上,結合野外工作和風洞模擬實驗的結果,進行有針對性的防治工程試驗,從中找出有關冰川危害和雪害的成因、分布、類型以及運動的若干規律,最後總結出一套可行性的工程防治措施與設計方案。如在1972—1973年與鐵路部門協作,在天山南疆越嶺地段鐵路經過的古冰磧分布區,就進行了這方面的探索,其成果立即被生產部門所採用。在鐵路工程竣工正式交付使用之後,實際效果證明了他們的研究是靠得住的。

6主要成就

  建國後, 歷任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科院蘭州分院副院長,中科院地學部委員、學部副主任。是我國冰川學研究的奠基者之一。曾組織領導了對祁連山、天山、喜馬拉雅山和喀喇崑崙山冰川的考察。將亞洲中部冰川劃為大陸性、海洋性和複合性三類,並對喜馬拉雅山區冰塔林的成因作出了科學的解釋。建立並應用波動冰量平衡法正確地預報了喀喇崑崙山巴托拉冰川的變化,並主持擬定了中巴公路通過巴托拉冰川區的實施方案。首先指出了中國西部山區小冰期和末次冰期的冰川遺蹟的位置,並為後來地質年齡資料所證實。還推動凍土和泥石流研究,對四川西昌地區的泥石流進行了考察研究,並幫助有關部門選定了成昆鐵路通過泥石流地區的線路。撰寫了有關冰川學、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及科普方面論著二百餘種。

  施雅風是中國冰川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對現代冰川和第四紀冰川研究有重大貢獻,積極推動凍土學、泥石流研究,西北水資源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環境變化研究,全球變暖對自然災害影響研究等。撰著論文180篇,主編或組織編寫專著10多本。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次,三等獎1次),中國科學院獎多次,1997年獲得香港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1953年起當選中國地理學會理事,90年代當選副理事長、理事長,現為名譽理事;80年代當選江蘇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冰川凍土學會主任。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竺可楨研究會理事長,國際凍土協會理事,國際冰川學會理事,現為倫敦皇家地質學會和國際冰川學會名譽會員。

  在幾十年的科研生涯中,施雅風在現代冰川學方面獲取了很大成果。他思想活躍,肯於鑽研,持之以恆,鍥而不捨,不僅作了大量的科研組織工作,而且身體力行,着述頗豐。僅在冰川學方面,由他主編或由他組織編輯的專着就有十餘部之多,至於學術論文和考察報告已達百篇之上。其中他主編的《祁連山現代冰川考察報告》等幾部着作,奠定了中國現代冰川學的基礎;他與別人合作完成的「中國現代冰川基本特徵」一文,比較全面地綜合了有關中國西部祁連山、天山、喜馬拉雅山、喀喇崑崙山冰川研究的一系列成果,初步地建立起中國區域冰川學的理論體系,為此曾獲中國科學院1964年優秀成果獎。由他主編或與別人合編的《喀喇崑崙山巴托拉冰川及其變化》、《珠穆朗瑪峰科學考察報告》等專着,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關注和讚賞,其中有關巴托拉冰川的研究成果,曾獲1982年中國自然科學獎。此外,以他為主還首次對中國現代冰川提出了劃分類型的標準,主張把亞洲中部山地冰川劃分為大陸性、海洋性與複合性冰川;還對喜馬拉雅山冰川上的冰塔林成因給予新的解釋。所有這些都給地理界留下深刻印象。?

  施雅風正按照國際統一規範的要求,系統地開展了中國各山系冰川目錄的編制工作。今後,將儘量應用新的技術手段,使中國的冰川學研究更上一層樓,即從冰面研究轉入冰內研究,從定性研究轉入定量研究,從宏觀研究轉入微觀研究。使得中國的現代冰川學,更快地進入當代國際水平。

7敢於爭論

  在1980年代,施雅風先生髮動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問題的討論,他與若干同志一道,較確切地提出了對廬山第四紀冰川的否定意見。關於中國東部是否有第四紀冰川發育的問題,在中國地學界曾有過長期的爭論,而對地貌和沉積物成因認識的差異,正是這個問題的主要癥結所在。

  李四光先生從20世紀20年代起,力主中國東部許多中低山地,如廬山、黃山、北京西山、太行山等都發育過冰川。當時就引出了許多不同的意見,這些爭論延續了50餘年之後,分歧又有了新的變化,並廣泛地涉及到第四紀古地理的各個領域。施雅風先生雖是現代冰川學專家,但他對古冰川學的研究也有很深的造詣。在中國東部是否存在着第四紀冰川的認識上,他深受竺可楨教授的影響。1970年,竺在給他的信中說道:「實際東亞大陸氣候冬天少雪,夏季溫度高而多雨,除高山而外,第四紀時代冰川很不易成立。」這個觀點與李四光先生關於中國東部許多中低山都存在第四紀冰川的意見是不一致的。

  1980年6月,施雅風先生與許多冰川地貌學家同去廬山作短期考察後,認為李四光用冰川成因解釋侵蝕和堆積的現象是不合適的。像廬山山麓所見的大小混雜,無分選的泥礫堆積,如以泥石流成因去解釋當更優於李先生用冰川成因的解釋。再則,他認為從氣候學上來說,廬山若有冰川,那麼夏天必須下雪,而7月份下雪就意味着當地溫度要下降16度之多,然而從中緯度來講,降溫幅度不可能有這樣大。另外,他又從孢粉的鑑定去進行分析,由此推知,當時實質上為暖性植物,因此,在廬山形成冰川也是不可能的。他以上的這些論點,使得關於廬山冰川的爭論出現了新的局面。

8人物評價

  大家風範。「他是一位有魅力的老科學家,他最大的貢獻是把中國冰川和冰川研究事業介紹給了世界。」國際冰川學會主席莫瑞先生通過翻譯表達了對施先生的敬仰。

珠穆朗瑪峰 2005年3月14日,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黃土之父」劉東生院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對他的搭檔施雅風的故事如數家珍。這位與施先生有着50年交情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給予施先生很高評價。他說,施先生首先是一個充滿激情和奉獻精神的革命者、共產黨員,也是一個不斷創新的科學領導者,同時也是一個長期奮鬥在冰川研究一線的科學實踐者。他所體現出的無私奉獻、不斷創新、勤懇實踐的精神,值得科學工作者特別是年輕人學習。他對科學工作高瞻遠矚,很有遠見,既能爭取很多長者加入他的科學團隊,又培養了很多年輕人,他是中國知識分子一個時代的代表。

  材料學家、中科院院士薛群基說:「他平易近人,很謙虛,從沒有架子。70多歲還親自到南極考察,直到現在87歲高齡了,還堅持準時上班。這些年還經常上講台進行學術交流、講座,這個年齡還堅持在一線科學考察,以前真不多見。」

  中科院蘭州分院黨組書記、副院長王學定講述了他與施院士交往中的兩件事:1995年6月,他隨施院士到河西考察黑河水資源利用。去的路上,施院士在車上一路查資料,每到一個地方下車,他都要仔細詢問觀測站同志最近雨豐還是雨欠,流量多少等。敬業精神和嚴謹的作風讓同行人員讚嘆不已。2004年9月,在施院士主持的《中國冰川目錄》鑑定會上,王學定作為分院代表,建議能否合成一本《簡明中國冰川目錄》,以便對外推介和科普宣傳。當天下午,施先生就召集課題組布置出簡縮本任務。作為著名科學家其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以及能聆聽「小字輩」的合理化建議,讓王學定深受感動。

  施雅風院士在學術上取得重要建樹、為中國地球科學研究和西部社會經濟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同時,還十分關注人才的選拔和培養。經他親自選拔和培養的著名科學家有中科院院士李吉均、程國棟和秦大河,工程院院士丁德文,另外還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教授級科學家,如北京大學教授崔之久、姚檀棟等。?

9主要著作

  《喀喇崑崙山巴托核冰川考察與研究》(主編),科學出版社,1980年。?

  《中國冰川概論》(主編),科學出版社,1988年。?

  《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與環境問題》(第一主編),科學出版社,1989年。

  《中國全新世大暖期氣候與環境》(主編),海洋出版社,1992年。?

  《氣候變化西北、華北水資源的影響》(主編),山東科技出版社,1995年。

  《中國冰川學的成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5年。

  《冰川的召喚》,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年。?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與環境變化》(第一主編),廣東科技出版社,1998年。?「地理環境與冰川研究」(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98年。?

  「中國冰川對21世紀全球變暖響應的預估」,《科學通報》,2000年,45卷4期。

10詞條圖冊 施雅風施雅風 參考資料: 1. 我國傑出地理學家施雅風院士逝世

詞條標籤: 人物科學家學者院士地理學家

=視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