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新德里

中文名稱 : 新德里

外文名稱 : NEW DELHI

別       名:  「強暴之都」

方       言: 印地語、烏爾都語、旁遮普語、英語

機       場: 巴蘭機場,甘地國際機場

著名景點  : 姆拉斯廣場;印度門;泰姬陵

行政區類別: 首都

所屬地區 : 印度

地理位置 : 東經77度,北緯28度

經 緯 度  : 北緯28°37' 經度:東經77°13'

電話區號 : 910

郵政區碼 : 91 +11

面       積 : 1482平方公里

人       口 : 1280萬(2011年)

新德里——印度共和國首都 。

新德里(NEW DELHI)是印度共和國首都,位於該國西北部,坐落在恆河支流朱木拿河(又譯:亞穆納河)西岸。這個國家的首都有時稱「新德里」,有時也稱「德里」,這是因為德里本是一個古都,後來在古都旁邊擴建了一座新的城市,將這個新城區稱為新德里,以區別於老德里。 新德里和老德里中間隔着一座印度門(the Indian Gate),印度門以南為新德里[1]。,印度門以北為老德里。

新德里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印度[2]北方最大的商業中心之一。主要產業為IT、電信、餐飲住宿服務、金融、媒體和旅遊業。

目錄

歷史沿革

德里有着光榮的過去和悠久的歷史,作為古都和文化名城,深深的吸引着無數各地來的遊客。

據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記載,公元前1000多年以前,班度族曾在此建都。

老德里歷史悠久,建都公元前約1400年,取名「因陀羅普拉斯特」,即「因陀羅神(雷神)之住所」。

8世紀曲女城的土邦王迪里重建此城,由於古代諸侯割據,征戰不休,德里幾經興衰,歷盡滄桑。

公元前1世紀,孔雀王朝的王公拉賈·迪里在此立國,構築都城,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這座城市。

新德里又是印度歷史上7個王朝的遺址,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物,可以說是印度歷史文物的寶庫。現在的舊德里是最後一座保存下來的城市。在城區和郊外還保留着不少古城的斷壁殘垣,至今還能辨認的古城有6座。其中有:

1060年印度教王國阿里南格帕爾國王時期建造的拉拉科特;

1304年卡爾吉王朝阿拉·烏德·丁國王時期建造的西里城;

1321年杜洛拉克王朝時期建造的杜洛拉特巴德;弗羅茲·夏·杜洛拉克時期建造的弗羅茲巴德;

16世紀莫臥爾王朝時期建造的普拉納奎拉等。遺留下來的舊德里,是莫臥爾王朝第五代帝王夏傑罕下令在1638年動工興建的。

新德里是古老傳統和現代化相互結合的一座城市。老德里如一面歷史鏡子,

展現了印度的古代文明,新德里則是一座里程碑,讓人們看到了印度前進的步伐。

12世紀末,征服印度的外來穆斯林開始在這裡建都。

公元1648年,莫臥兒王朝皇帝沙賈汗從阿格拉遷都到此,用10年時間建成了七個德里城中的最後一座,把德里改名為沙賈汗納巴德。

17世紀中葉,莫臥兒王朝第五代皇帝沙傑汗從阿格拉遷都到此,用10年時間建成了七個德里城中的最後一座。

19世紀中期,英國吞併印度,英屬印度的首都遷至加爾各答。

1911年,德里再次被宣布為首都。隨即在德里城外的西南開始興建一座城並於1931年完工,這就是新德里[3]

如果說舊德里展現了印度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文化,新德里則是印度近代擺脫貧困獨立前進的影子。

1950年1月26日,獨立後的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定都新德里。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新德里位於北緯28°37' 經度:東經77°13'

氣候特徵

新德里為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受東北風影響,夏季受西南風影響,氣候溫和。一年分為涼季(10月至次年3月)、熱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涼季平均氣溫在14度左右,熱季平均氣溫38 度左右。

城市人口

2011年,新德里人口1280萬人,比2001年人口普查下降25%。其中Connaught Place人口27,638人,Chanakya Puri人口51,309人,Parliament Street54,766人。性別比811女子(每千名男子)。識字率89.4%。

經濟發展

新德里早已是印度共和國的工商業中心。新德里作為首都的職能,許多方面都得到優先發展,因此德里在印度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裡的主要工業有:棉紡織、毛紡織、化工煉鐵木材加工印刷食品工業等。德里的手工藝品也聞名於世,特別是寶石、金銀細加工和象牙雕刻等手工藝品更是著名。印度北方最大的商業中心之一。主要產業為IT電信餐飲住宿服務、金融媒體旅遊業。

交通建設

德里現已成為印度的鐵路公路航空的交通樞紐。通過火車汽車飛機與全國各地和國外一些城市相通。德里市郊的巴蘭機場現已成為南亞最重要的國際機場。

公交汽車

公交巴士是德里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承擔全市大約60%的客流量。新德里的國有Delhi Transport Corporation公司運作着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天然氣動力環保客車隊。因為在1998年,印度最高法院通知要求德里的所有公共交通汽車要一律改用天然氣代替舊能源

城市鐵路

新德里的城市快速鐵路系統幾乎覆蓋整個印度國家首都轄區,它擁有六條線,總長189.63公里,142個站點,其中35個位於地下。其線路結合了高架鐵路、地面鐵路與地鐵,軌距有兩種。平均每天有150萬乘客搭乘該鐵路火車;每天從當地時間6:00始到23:00終止,共發出約2700班列車。德里城市鐵路線的建設規劃提出於1984年,印度政府於1995年成立專門公司負責,1998年動工,2002年第一條線路建成通車。

機場介紹

機場內景見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首都的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前身為Palam Airport,建於二戰時期,初為軍用機場,後逐漸為民用。20世紀70年代大規模擴建,1986年並改名為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以紀念被刺身亡的女總理英迪拉·甘地。該機場在新德里西南,距市中心16公里。若以以日航班數計算,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實為全印第一。旅客年接待量已達4600萬,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1億。新建成的3號航站樓系全球第8大航站樓,還將增加3400萬人次的吞吐量。

嘟嘟車

嘟嘟車(auto rickshaw,港譯「篤篤」)由tuk-tuk音譯,是在南亞、東南亞洲、中南美洲非常普遍的一種公共交通工具,有很大的比例是作為出租車使用。這是傳統的人力車的機動化形式,一種二輪或三輪小型由一個人和velotaxi操縱,倫敦唐人街的街上也可以見到少量的自動人力車,主要為遊客而非本地人服務。自動人力車與泰國老撾柬埔寨的tuk-tuk和以及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的Bajaj有關,在泰國也稱作(samlor 意為三輪車),而在英國布賴頓,自動人力車稱為tuctucs。

嘟嘟車通常包含乘客拖車和摩托車部分組成。

嘟嘟車在摩托車的座位中後方加裝一個金屬架子,與摩托車相連的地方通過一個能夠加鎖的軸承相連。當不營運的時候,可以將鎖打開,司機就能方便駕車。最常見的摩托車是本田的。

乘客拖車通常能夠坐4個人。向前的座位有靠背。反向的座位則通常是一個簡易的座椅,更窄也沒有靠背。拖車頂上有能打開的遮雨棚。下雨的時候,將棚子放下,可以擋雨。通常都都車還有建議的四個扶手在車頂。開車的時候幫助乘客掌握平衡。

嘟嘟車司機有的穿淺黃色馬甲上面有出租車標記[4]

主要景點

德里城內宗教氣氛濃厚,古代建築眾多,用紅砂石建造的莫臥兒王朝皇宮紅堡、公元前200多年孔雀王朝阿育王建立的阿育王柱、印度最高古塔庫塔布塔以及印度最大的清真寺賈瑪寺,都是馳名世界的名勝古蹟。

景點列表:德里皇宮、康諾特廣場、天文台——疆塔爾曼塔爾、吉祥天女——納拉亞那廟、「伊斯蘭力量」清真寺、阿育王柱、胡馬雍陵蓮花廟、甘地陵、總統府——莫臥兒花園、新德里國會大廈、印度門、印度國家博物館、國立現代美術館、國立鐵道博物館、甘地博物館、瓦臘納西、泰姬陵、胡馬雍陵、紅堡等。

舊德里的名勝古蹟很多。在城東北角有一處著名的古蹟,這就是印度的「紫禁城」——德里皇宮。因其圍牆是用紅色砂岩建成,故被稱為紅堡

凡到過德里的人,都要去遊覽這座聞名遐邇的宮堡。它於1639年動工,歷時10年建成。整個建築呈八角形,有5個城門,臨河一面的城牆高達30米,雄偉壯觀,氣勢磅礴。城內的內殿都是用大理石與紅砂石砌成。石柱和牆壁刻有花卉人物的浮雕,窗欞用大理石鏤空,嵌鑲有各種寶石,燦爛奪目,富麗堂皇。數百年來,紅堡幾經戰火浩劫,倖存的有覲見宮,這是一座三面敞開的殿宇,只有東牆,牆上原鑲有寶石,拼成色彩絢麗的圖案,1857年民族大起義時被洗劫一空了。另一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殿宇,叫樞密宮,是紅堡最豪華的建築,有「塵世天堂」之譽。堡內還有御浴室、國王私室、珍珠清真寺以及樓台亭榭等建築,保護得比較完好。

孔雀王朝興建的舊堡遺址和阿育王石柱,在這裡經歷了2000多年的歲月。建於13世紀的庫塔布塔,風格別致,造型美觀。塔基的直徑大約有14米,塔身分為5層。前3層全部用紅砂石建造,每層外表有凸起的豎立的裝飾性折紋,第一層的折紋是角形和半圓形相間,第二層全都是半圓形,第三層是角形。最高兩層的塔身全是用白色大理石建造。

聳立在德里城東南的大鐵柱,是一個古代冶金的奇蹟,鐵柱高7.1米,重60噸,鐵柱裸露在荒野中,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任憑風吹雨淋,從不生鏽。經化驗證明,它的成分除了鐵之外,還有等,這說明在1500年以前古印度人民就掌握了先進的冶煉和鑄造技術。這可以算作冶金史上的一項成就[5]

在德里皇宮附近,聳立着一座印度最大的清真寺——賈米清真寺。也是德里有名的古蹟。遠遠望去,三座弧形突起的白色圓頂和兩支高聳的尖塔,其形象的魁偉和氣勢的雄壯,令人起敬。

在眾多的文物古蹟中,還有新德里東南的莫臥爾第二代皇帝胡馬雍的陵墓,市南郊還有12、13世紀的庫瓦特——烏爾——伊斯蘭清真寺的遺蹟等等。

與老德里濃厚的歷史感不同,新德里充滿了現代氣息。新德里是1911年—1931年間按設計圖施工而建成的新城,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

新德里的中心是建立在山丘之上的總統府。總統府建於1929年,原名維多利亞宮,印度獨立後,改為總統府。總統府為宮殿式建築,坐西向東,採用紅砂石建造,半球形圓頂反映出莫臥兒王朝的遺風。

總統府內有一處依照莫臥兒王朝時代的格調而建的「莫臥兒花園」。花園分為形態各異的方園、長園和圓園,有成千上萬的名花異草[6]。正對總統府正門的是一條寬闊筆直的「國家大道」,直通印度門。印度門有點像巴黎的凱旋門,高48.7米,拱門高42米、寬21.3米,巍峨雄壯。它是為紀念一戰中英國和印度的7萬名陣亡戰士所建。

國家大道兩側是大片的草地,其間點綴着九個面積不小的水池。每年1月26日,這裡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國慶遊行,可容納數十萬之眾的印度人來此觀禮。

總統府的左側是國會大廈,採用的是圓盤形狀,主體四周圍以白色大理石巨型圓柱,為典型的中亞細亞式建築,外表雕飾則純為印度藝術,內部牆壁上是一幅幅記載印度歷史的壁畫。

國家大道兩側草坪之外是外交部、國防部等各部大樓,這一帶樓群大都是用紅砂石所建,各建築之間搭配默契,渾然一體。再向外延伸則是一些整齊有序的白色、淡黃色、淺綠色的樓群。總統府南約1公里處是外國使館區,一幢幢富有各國民族特色的建築坐落其間,位於和平大街50-D號的中國駐印大使館則是其中的一座漂亮的三層樓房。

康諾特普萊斯是新德里最繁華的商業中心,居中為一個中央公園,公園外圍有三層圓環,組成了一個巨大的圓盤。在德里的中國人都稱這個地方為「大圓盤」。從大圓盤有八條大道向八個方向散射而去。

中央公園下面是一個占地面積相當大的地下商場,由分門別類的專門店組成,同樣排列成讓你似乎永遠走不到盡頭的幾層圓環。康諾特普萊斯是印度人和外國遊客購物最為集中的地方。

新德里也不盡然都是現代氣息,同樣也點綴着古老的色彩。有不少各種風格的寺廟,甚至還有幾百年前的遺蹟。在新德里街頭,人們同樣可以看到旁若無人的神牛在昂首漫步,騎着人的大象悠閒地在東張西望。這就是新德里,一個不失傳統的現代之都。

飲食文化

主食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飯和一種叫「賈巴迪」的烙成的小薄餅,還有一種油炸的薄餅,又香又脆。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圓白菜西紅柿黃瓜豆角土豆洋蔥冬瓜等,每樣菜都燒得爛糊糊的,且放了不少咖喱粉,全是清一色的黃色。長時間的熬煮使維他命盡失,令人覺得可惜[7]

調料

印度人做菜喜歡用調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薑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還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薑黃和茴香等20多種香料調製而成的一種香辣調料,呈黃色粉末狀。印度人對咖喱粉可謂情有獨鍾,幾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雞、咖喱魚、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飯、咖喱湯……每個餐館都飄着咖喱味。除了咖喱粉,印度市場上還出售各種調料粉,赤、橙黃、綠、棕,五顏六色,至今筆者也沒弄明白這些調料究竟含有什麼成分。

飲食習慣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飲食習慣也不同。虔誠的印度教徒絕對不吃牛肉,因為他們把牛奉為神牛。穆斯林不吃豬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殺牛和吃牛肉常成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衝突的導火索。由於印度教徒占人口的多數(82%),牛肉是禁忌,因而,在歐洲市場上價格最貴的是牛肉,在印度是最便宜的,10至15個盧比一公斤,價格之低廉令人咋舌。豬肉也比較便宜,因為穆斯林和高種姓的印度教徒都不吃豬肉,低種姓的印度教徒和基督教徒才吃豬肉。羊肉價格最貴,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吃。虔誠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不沾葷腥。耆那教徒更是嚴格食素,連雞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酪和黃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約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價格便宜,質量也很好,男婦老幼,都喝牛奶。奶製品如冰淇淋奶酪酸奶蛋糕等,質量也屬上乘。一公斤一盒的冰淇淋只要幾十個盧比。

早餐

印度人的早餐已經西化,一般是一杯牛奶,幾片麵包果醬黃油,但中午飯和晚飯則是地道的印度風味,每餐都有豆子湯。印度的豆子種類繁多,有大如蠶豆的紅豆,還有黃豆豌豆等,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鹽,用來做湯。

餐具

印度人進餐時一般是一隻盤子、一杯涼水,把米飯或餅放在盤內,菜和湯澆在上面。多數印度人進食時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餅內,或用手把米飯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來送進嘴裡。留洋的知識分子或中產階級家庭則使用刀、叉和勺子。

甜食

印度的甜食可謂「名副其實」,甜得發膩。甜食種類很多,有煎的、炸的、烘的、烤的,一應俱全,但每一道甜食都無一例外地甜得要命。多數印度人都嗜食甜食,印度人容易發胖,大概與嗜食過多的甜食有關。印度人的晚餐也晚得名副其實,最早的在晚上8點左右,晚的在10點左右。吃完飯不久就上床睡覺,不發胖才怪呢。

午茶

由於長期是英國的殖民地,印度人也像英國人一樣,有喝午茶的習慣。印度的茶是奶茶,做法是把牛奶摻水煮開,再把茶葉倒進去,煮沸後用小篩子把茶葉濾出,加糖後即可飲用。

城市特色

動物地位

新德里人寬容喜愛動物。許多人家在自己用餐後,往往不忘留一份食物給牛或者狗等動物。據說如果路邊的動物吃了某家的食物,就會給這家人帶來好運氣。記者居住的小區有不少野狗,一位鄰居在大門口設計了一個水龍頭和小水池,專門為它們提供飲水。各種動物在這裡與人和睦相處,不但絲毫沒有被打擾的驚恐,倒更像是這座城市的真正主人。

神聖動物

要給新德里街道上的動物畫像,第一幅當然是黃牛了。印度83%以上的人口信奉印度教,對他們來說黃牛是「神聖動物」,可以擠奶,可以使役,但絕不可宰殺,因此牛在城市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很自然的了。據估計,新德里市每天在街道上閒逛的牛達35000頭,它們或立或臥,或行或停,有的在專心致志啃食路邊的青草,有的吃飽了在馬路中間閉目養神,有的三五成群在道路上遊蕩,好一幅悠然自得的「萬牛圖」!

印度政府有一個「牛奶計劃」,希望把牛奶帶進每個家庭的餐桌上,因此實行鼓勵養牛的政策,這也是新德里地區牛的數量不斷增多的原因。這一政策的好處是,新德里的居民享受到了價格低廉的牛奶。大大小小的牛奶站遍及新德里市區的每個角落,一升的袋裝牛奶只要12個盧比(約合2元人民幣),印度的家庭主婦往往一次能買上好幾袋。

然而這麼多牛聚集在馬路上也給城市帶來了不少「非凡」的挑戰。首先是交通問題。南德里交通大動脈外環路沿線,有五個集中的「牛圈區」,聚集了很多養牛「專業戶」,因而這一地區成了德里交通的主要「瓶頸」。記者住處附近有一個叫姆尼卡的著名「牛圈」,在兩個半車道的外環馬路上,停靠在路邊的車輛往往占去一條車道,隨處可見的牛群又占掉半個至一個車道,如再有一輛公共汽車出站,後面的車輛就只好耐心等候了。

這些牛群不但白天聚集在道路上,晚上也是它們的家。新德里市實行了在市區禁止使用汽車遠光燈的規定,但由於市區30%以上的路燈基本不工作,所以在晚上開車總令人提心弔膽。有時開着開着突然眼前閃現一個巨大的黑影,仔細一看原來是一頭安然入睡的牛橫臥在馬路中間。

在新德里馬路上的數萬頭牛中,除了個別的,絕大多數牛是有主人的。不少牛的後腰上烙有字母的印記,表明歸哪個農場主所有。那麼為什麼它們還被放到馬路上來呢?據向當地有經驗的同行了解,這主要是一些非法農場主不願建規範的「牛棚」,同時將牛放到馬路上還解決了大部分的飼料問題。這後一點又帶來了另一個擔憂,即這些「馬路放養」的牛生產的奶的質量問題。馬路上的牛除了吃路邊的草皮、樹葉,還經常光顧菜市場、垃圾堆等「食物豐富」的地方。記者在家門口的菜市場親眼見到,一頭雄壯的公牛從一個水果攤上將切開的半個用來作展品的西瓜一口搶了去,攤主也似乎並不驚奇或生氣,只揮揮手,又回到座位上看電視了。吃水果還應該算好的。如果見到垃圾堆邊聚集的成群覓食的奶牛,那場面恐怕要讓人擔心到昨天早晨喝過牛奶的胃裡去。

野狗

新德里街道上另一道壯觀的風景是成群結隊的野狗。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有超過20萬隻野狗生活在馬路上,有大狗,有小狗,有黃狗,有黑狗,有花狗,據記者觀察,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體形比純種狗略小些,往往都有一根向上捲曲的尾巴。

同牛相比,馬路上的野狗幾乎沒有任何好處。它們餓了就在路邊揀食各種吃的,困了就在馬路中間一躺,渾然無外物一般,醒來有精神的時候,除了對其它侵占地盤的野狗吠兩聲,就是追逐馬路上的汽車摩托車。七八月份,新德里英甘地國內機場曾一度臨時關閉了一個小時,其原因是一些附近的野狗把飛機跑道當成了玩耍的場地。

20萬隻野狗在城市的街道上跑來跑去,從醫療衛生安全上也是個不小的隱患。新德里市政府只有7輛專門的捕狗車,用來對野狗進行結紮和免疫注射,這同狗的數量相比實在是杯水車薪。

猴子

關於猴子的故事也不少。

2003年8月15日早晨,頂着濛濛細雨,瓦傑帕伊總理在老德里的紅堡廣場上作印度獨立以來第56個獨立日的演講。站在總理身後最側近位置的,除了政府要員、達官貴人,還有一位雖不知名但身份重要的人物--捕猴師。因為在這一帶地區猴子比較猖獗,經常撲到人身上,爭搶食物,撕咬衣物,對於總理如此重要的國事演講,當然要有備無患,馬虎不得。

猴群主要集中在德里市中部政府辦公樓集中的地區以及新老德里交接的地方。

象轎

大象是受到印度人愛戴的動物之一,印度著名的吉祥神加奈什就是一個象面人身的形象。新德里的大象數量並不多,大約有30多頭,主要集中在城市東部雅姆納河沿岸,為馴象人所看管。

偶爾也有野生的大象闖入城市的領地。去年冬天,一頭懷孕的母象在深夜被超速的卡車撞倒,由於傷勢嚴重,兩天後母象不得不被注射藥物「安樂死」,這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震動。為了防止類似事件的發生,5月份,新德里當地的一個動物保護組織想到了一個好主意,他們免費為每頭大象提供四個夜間可以反射燈光的圓形標籤,貼在大象的臀部,以便夜間行駛的司機能夠容易辨認前方的物體。

在印度人結婚等喜慶場合,請象轎是人們喜愛的一種慶祝方式,甚至在印度國慶閱兵遊行的隊伍里,也可以看到大象的身影[8]。然而經營象轎卻是一個又髒又累賺錢不多的生意。新德里市政府規定,當地大象的主人只能在當地從事象轎生意,並且不能將大象轉讓。許多大象的擁有者抱怨道,這實際上是為這個本來已經逐漸沒落的行業潑了一瓢冷水。


風俗禁忌

印度是文明古國,也是宗教國家,有着不少風俗和禁忌,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

1.當你希望印度人回答你「是」或「否」時,他們經常會左右搖晃腦袋來回應你——其實這表示一種不置可否的中間狀態,多數時候是肯定的意思。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與中國的習慣相反——「搖頭是Yes」,「點頭是No」。

2.印度人認為左手是不潔的,請不要使用左手與印度人握手,進食。

3.不要觸摸印度人的頭頂,這樣做代表不敬。

4.印度人視鞋子為不潔之物,進入住所、宗教聖地、部分店鋪及醫院需要脫鞋,並且不要用腳觸碰任何人。

5.印度擁有深厚的素食(VegFood)文化。印度人中有60%以上比例的人為素食者,其中不乏對於非素食(Non-vegFood)持反感態度的人。因此與素食者相處時,不要評論素食者的飲食習慣,不要談論食用肉食的細節,不要提及除以外的「非常規」肉食,與素食者進餐時儘量不點味道較大的肉食如魚類,不要與素食者共用餐具。另外記得魚和雞蛋都屬於非素食。

6.進入宗教聖地時要得體着裝,特別是不要穿着短裙、短褲、無袖裝,最好不要穿着印有神佛圖案的衣服。

7.在商店和宗教聖地拍攝時需要徵得他人的同意,不要拍攝神像。

8.與印度人正經交談時,目光要看着對方的眼睛,躲閃他人的眼神會被視為不敬。

9.情侶在公共場所有過於親昵的動作,包括摟抱,會被視為不妥當的行為。

10.不要問當地人有關他們種姓和膚色的問題。

11.不要公開評論宗教。


視頻

新德里相關視頻

作為一個十幾億人口大國的首都,新德里到底什麼樣呢
出乎意料!印度首都新德里機場竟然如此豪華,讓人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