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事件
新城事件,太鲁阁族称为新城战争(太鲁阁语:Mtgjiyal Alang Paru),1896年(明治29年)11月,日本与太鲁阁族,于台湾花莲县新城发生的冲突事件,也是太鲁阁族与日本之间第一场冲突[1]。
目录
背景
明治28年(1895年)中日战争结束后,大清帝国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政府。同年10月,日本的军事力量终于进占台湾西部的台南城。11月,日本在台南首创民政支部,并于恒春地区设支部出张所,以便统管地方事务。明治29年(1896年)4月,重新将恒春出张所改设为支厅,同年5月日军由打狗(今高雄)进兵卑南地区,25日上陆攻占卑南后,新设台东支厅以统御当地之住民。6月,日本南进军由卑南北进花莲,日军随即入驻花莲港并设置守备队,完成台湾本岛之接收,至此,台澎全岛悉数落入日军之控制。6月29日日本政府开办台东抚垦署,总理花东地区山地之抚垦及原住民等事务,花莲太鲁阁地区亦于明治29年开始有日军驻扎在新城,监视该地域的汉人以及原住民族。
起因
文史资料纪载:
明治29年(1896年)12月,花莲港守备队新城监视哨之将校以下13名军人之中,因有人不尊重原住民(太鲁阁人)之习惯,以致全员被杀殆尽。
经过
明治29年(1896年)12月,因日军侮辱太鲁阁族妇女,导致太鲁阁人极为愤怒,在汉人通事李阿隆暗中协助下,召集武士林((今秀林村)、古鲁(今秀林村)、赫赫斯(今崇德村)、卡乌湾(加湾,今景美村)等社约二十余名男丁,突袭花莲港守备队新城分遣队监视哨,共杀死官兵13人,史称“新城事件”[2],事后并导致五个月的讨伐战役。
新城事件后的争战经过
日军闻讯后,出动花莲港守备队全部2个中队,并招募南势阿美群600人协助进攻外太鲁阁地区,太鲁阁人则奋勇抵抗,并在路上铺设尖竹、鹿砦以御敌。日军讨伐前进困难,又染疫病,因此再度增加步兵第二大队及炮兵、工兵各1小队,并从澎湖调来军舰“葛城号”支援炮击,1月29日,日军再以汤池中佐为指挥官进入外太鲁阁地区,希望能迫使太鲁阁人屈服。2月6日又以一大队配合炮、工两小队进攻卡乌湾社(加湾,今景美村)但几次的攻击都被太鲁阁人所击退、压制。由于日军并不像太鲁阁人这么熟悉山野作战,因此即使有现代化武器,仍无法击败太鲁阁人。2月15日,因遭遇太鲁阁各蕃社的顽强抵抗,日军伤亡过多而停止进攻。并在5月将攻打太鲁阁人的日军整队撤掉。
在争战过程中,日军主要发动4次讨伐:
第一次讨伐,出动花莲守备队,基隆步兵第2队,台北炮兵、工兵各1小队,募600名阿美族壮丁,再加上军舰1艘,攻打外太鲁阁区。太鲁阁族人故意引诱日军进入立雾溪峡谷内,由总头目哈鹿阁·那威(Haruq·Nawi)率领之外太鲁阁族人自峡谷上方推下巨石,成功击退来犯的敌人。
第二次讨伐,兵力是基隆第三大队、炮兵、工兵各1小队、军伕及阿美族壮丁1700人,于砂卡礑溪谷中。被太鲁阁族人用同样方式打败。
第三次讨伐,日军出动步兵1大队、炮兵、工兵各1小队,加上汉人军伕及阿美族壮丁共400名,攻打卡乌湾社。太鲁阁族人以居高临下之势,痛击日军。
第四次讨伐,日军派出步兵1大队、炮兵、工兵、军伕、壮丁等数百人入山进攻。太鲁阁族人在哈鹿阁·那威领导下,将日军围困于溪畔,日方几番突围,终告失败。
新城事件及战后之结果
日本虽然发动现代化军队及募及阿美族壮丁进行连番的征讨行动,但遭遇太鲁阁人的顽强抵抗,最后日军只好于明治30年5月撤退,停止其军事行动。对日军而言这是一场失败的征讨行动,他们花费超乎计划的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却没有获得相应的结果,仅在此事件之后,了解到太鲁阁人凶猛善战以及太鲁阁地区总通事李阿隆的善于谋略,这些威胁实是日后日本人统管花莲地区的一大问题,有其必要在事件后重新思考处理方式击商应对策。
日本人在见识到太鲁阁人的凶猛之后,也知晓了太鲁阁人与泰雅族南澳蕃之间的仇敌关系,更因此决定要采取“以蕃制蕃”的方法,利用太鲁阁蕃来攻击南澳蕃。明治36年(1903年)11月11日,台东厅长相良长纲亲自到花莲,与总督府派来的警视贺来仓太,一同进入太鲁阁蕃地会见总头目及召集头目以下蕃人,希望太鲁阁蕃能协助征讨南澳蕃。
同年12月1日,双方集合战斗人员并全体出发,当时分两路前进,一路一千余人从山地进击,首先攻陷一个两百户居民小部落,并将之烧毁,接着在攻打一个大部落,交战两天一夜,最后放火烧掉该部落后凯旋归来;而另一路约两百名人员从海岸攻击,两天之后也打下南澳蕃另一个部落,并于13日凯旋。此次攻击,太鲁阁人也带回敌人首级及战利品,相良长纲厅长给予丰厚奖励后,也结束此次利用太鲁阁人进行的“以蕃制蕃”战役。
视频
新城事件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宝岛台湾抗日记忆:太鲁阁之殇,环球网,2015-10-21
- ↑ 铭记:台湾抗战的悲壮时刻,搜狐,200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