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新興縣隸屬雲浮市,位於廣東省中部偏西,地處東經111°57′37″至112°31′32″,北緯22°22′46″至22°50′36″,東與高明區、鶴山市交界,東南與開平市接壤,南鄰恩平市,西南連陽春市,西北為雲安區、雲城區,東北接高要市。縣境南北相距51公里,東西寬56公里,距海洋最近點100公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是廣東省著名的僑鄉之一。解放後先後屬粵中行署、江門行署、肇慶行署、肇慶市。1994年劃歸雲浮市。

新興縣總面積1523平方公里,轄12鎮,戶籍總人口492782人(2018年)。境內有國恩寺、藏佛坑、金水台溫泉等景點,曾榮獲「2015年廣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先進單位」等稱號。

2018年8月15日,「兩山」發展百強縣名單發布,新興縣排第83名。[1]

目錄

歷史

新興縣春秋戰國時屬南裔之地、百越之地,未列入漢族政權的統治疆域。今新興縣地域為百越(粵)地。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全國為36郡,廣東省僅粵北一部分屬長沙郡。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軍南征百越,在百越地增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3個郡,今新興縣地域屬南海郡。

秦末(公元前206年),南海郡趙佗並嶺南3郡,自立南越國,今新興縣地域屬南越國轄地。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越後,將南越地重新劃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等9個郡,在今新興縣地域設置臨允縣(縣治在今新興縣城,因縣治臨近允水即今回龍河而得名),屬合浦郡(郡治在今徐聞縣),此為新興縣置縣之始。

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設州(或部)以統郡,臨允縣屬交趾部合浦郡。東漢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交趾部改稱交州,治廣信(今封開縣)。赤壁大戰後,建安十五年(210年)交州遷到南海郡番禺縣(今廣州市),臨允縣屬交州合浦郡。

三國時,吳國黃武五年(226年),臨允縣改隸蒼梧郡。以後,這個縣也改名新寧縣。

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年),將交州東部置廣州,以番禺為廣州治,臨允縣改屬廣州蒼梧郡(郡治在今廣西梧州)。

西晉,在今新興縣地域設置新寧縣(縣治在今新興縣城)。

東晉永和七年(351年),從蒼梧郡分出新寧郡。因郡、縣同名,就改新寧縣名新興縣。這是新興得名的由來。它和新寧郡同隸廣州。東晉後期,新興縣易名為新城縣。宋、齊兩朝都沿東晉建制。梁在新寧郡設置新州;新城縣復名新興縣。這是新興縣稱新州的開始。陳沿梁的建制。

南朝前期,郡縣大增。南宋元嘉年間(424~453年),新興縣改名新城縣,仍隸屬新寧郡(郡治遷至南興縣)。時新寧郡管轄的縣增至14個,分別是:博林(縣治在今高要市博洞村)、南興(今新興縣地域,縣治在今縣城東北十里)、臨允(今新興縣地域,縣治在今縣城)、甘泉(即甘東,今陽春市西北部)、新城(縣治在今新興縣城)、單牒(縣治在今新興縣東成鎮單牒村)、龍潭(縣治在今新興縣天堂鎮龍潭寨村)、撫納(今高要市南部)以及威平、平鄉、城陽、威化、初興、歸順縣。南齊時期(479~502年),新寧郡治移至博林縣。

南朝後期,郡、縣大量升為州、郡,使州、郡數量大增。梁普通四年(523年)設置新州,州治在新寧郡(郡治又遷回新興縣),增置索盧縣(縣治在今新興縣集成鎮夏盧村)入新寧郡(新州)。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新寧郡為信安郡,不久廢信安郡,復置新州,州治是筠城(今新興縣新城鎮)。唐時新州時廢時復。

天寶元年(742年),廢新州,設新興郡,不久改名新昌郡。

乾元元年(758年),恢復新州,州治仍是筠城,隸嶺南道。五代,新興縣建制仍沿唐制,被南漢政權統治。趙宋時,新州、新興縣同隸廣南東路。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新州與春州(今陽春縣)合併,稱新春州。

天禧四年(1020年),撤消新春州,恢復新州、春州的建制。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筠城設置新州路總管府;新州路隸江西行中書省。

十九年(1282年),新州路降為散州(比府級低),仍稱新州;撤消新州路總管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新州;新興縣改隸廣東布政司、嶺西道、肇慶府等建制。此後這個縣的疆域由大變小,先後分出若干地方另建新縣。

清時,新興縣隸廣東布政司肇慶府。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廢除清代省下的府、州、廳,保留道一級行政單位,改並肇陽羅道為粵海道,新興縣屬粵海道。民國三年三月,全省分為七個鎮守使署,新興縣屬肇陽羅鎮守使轄區。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四月,廣東分設東、西、南、北四個綏靖區,新興縣屬西區綏靖委員公署。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春,全省分為五個綏靖區,新興縣屬西北區綏靖委員會署。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十月,全省分為九個行政督察區,新興縣屬廣東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建國後,新興縣隸屬廣東省西江專區。1950年8月,雲浮縣河漣鄉劃歸新興縣管轄。1952年隸屬粵中行署。1956年後,先後隸屬高要專區、江門專區。1958年11月,新興、雲浮並為一縣,稱新雲縣。1961年4月,恢復新興縣、雲浮縣原建制。同年,江門專區撤銷,成立肇慶專區(後改肇慶地區),新興縣屬肇慶專區(肇慶地區)管轄。1995年,雲浮市設立,新興縣劃由雲浮市管轄。[2]

行政區劃

2002年,新興縣轄16個鎮(新城水台車崗洞口東成稔村太平共成六祖集成船崗大江河頭天堂簕竹里洞),162個村委會、34個居委會。

2003年12月,新興縣撤銷洞口、共成、船崗三鎮,分別併入新城、太平、集成三鎮。調整後,新興縣轄12個鎮:新城鎮、天堂鎮、勒竹鎮、河頭鎮、集成鎮、太平鎮、車崗鎮、稔村鎮、東成鎮、水台鎮、里洞鎮、大江鎮。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新興縣轄12個鎮(新城、水台、車崗、東成、稔村、太平、六祖(舊集成鎮)、大江、河頭、天堂、簕竹、里洞),196個村(居)委會、1114個自然村,縣城駐新城鎮。

截至2017年,新興縣轄12個鎮(新城鎮水台鎮車崗鎮東成鎮稔村鎮太平鎮六祖鎮大江鎮河頭鎮天堂鎮簕竹鎮里洞鎮),199個行政村(社區),縣政府駐地在新城鎮。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新興縣位於廣東省中部偏西,地處東經111°57′37″至112°31′32″,北緯22°22′46″至22°50′36″。東與高明區、鶴山市交界,東南與開平市接壤,南鄰恩平市,西南連陽春市,西北為雲安區、雲城區,東北接肇慶市高要區。縣境南北相距51公里,東西寬56公里,距海洋最近點100公里,全縣政區總面積152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新興縣的地勢是西南高,東北低,南部多高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上,最高的天露山海拔1250.7米。中東部為起伏的丘陵,海拔在20~100米之間,耕地較平坦。北部地勢較低,地貌屬新(興)——高(明)——鶴(山)丘陵台地區。南面為天露山主峰及其支脈橫貫,東北面、西北面有老香山、崖樓山對峙。東面為布辰嶺山區,西面是雲霧大山支脈。縣境四面環山,有「新興盆地」之稱。發源於天露山山脈的新興江從南向北貫穿,形成了一條狹長的河谷平原。新興縣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縣內小盆地、河谷平原、丘陵、台地相連。

地質

新興縣屬前震旦紀華夏古陸區域範圍。從震旦紀到奧陶紀,縣內都是受侵蝕的陸地,到了志留紀受到珠江海浸,繼續到石炭紀地層。至中石炭紀,海水退出,又為陸地,一直保持至今。三疊、侏羅紀沉積了皀幕山系,到白堊紀的燕山運動時期,大量花崗岩侵入,第三紀又沉積了內陸盆地紅色砂性岩系,第四紀在各種不同場地下形成了堆積沖積地帶。新興縣岩石的分布根據珠江水利工程總局1956年印製《珠江流域主要岩石分布圖》資料,縣城西北,簕竹河中、下游屬石英砂岩,大南河、回龍河及簕竹河葉坑以上屬花崗岩。

氣候

縣境處在北回歸線以南,距海洋最近點100公里,屬亞熱帶季風型氣候,有氣候溫和、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霜期短的特點。[3]

四季特點

廣東自然季節的劃分,以平均氣溫小於14℃為冬季,大於或等於24℃為夏季,介於二者之間為春、秋季氣候。新興縣四季氣候特點如下:

春季(3~5月):春季溫度緩慢上升,冷暖、晴雨變化頻繁。累年平均氣溫3月18.4℃,4月22.2℃,5月25.8℃。日照時數極少,以3月份為最低值,累年平均76.2小時,極端最少年份1975年3月,日照時數僅有10.2小時。最多風向為北風。雨季從3月開始,累年平均降水量3月62毫米,4月161.4毫米,5月233.5毫米。本季鋒面活躍,陰雨多日照少,輻射總量也較少,間或有冷空氣侵入,強烈降溫,形成低溫陰雨天氣,出現「倒春寒」。1958年至1985年的28年中,出現低溫陰雨較嚴重的有14年,出現倒春寒的有7年。但也有相反情況,受單一暖氣團控制,空氣乾燥,易出現春旱。1958~1980年的23年中,出現春大旱的有:1960年、1962年、1963年、1977年。


夏季(6~8月):夏季雨量集中,降水強度大,天氣炎熱光照充足,累年平均降水量6月260.3毫米,7月202.2毫米,8月267.4毫米。降雨日數最多,達58天,占全年的36%。6月為全年最多的月份,達20天,占全年雨日12%,是一年中最潮濕的時期。每年5~6月的「小滿」至「芒種」期間,常出現多雨和洪水災害,俗稱「龍舟水」。本季氣溫比較穩定,變幅不大,累年平均氣溫6月27.1℃,7月28.3℃,8月27.3℃。最熱7月份,極端最高氣溫是1980年7月10日達38.2℃。陽光充足,日照時間長,6月至8月日照時數532.5小時;以7月為最多,累年平均達206.8小時;極端最多月份為1964年7月,達274.5小時,占可照時數的66.5%。年內平均太陽輻射量最大是7月,為¨.5962千卡每平方厘米。最多風向為南風和東風,頻率為4%。7月至9月受颱風影響的機會最多,占全年的7855;8月達到高峰期,占全年的34%。由於颱風或熱帶低壓的影響,常常帶來大雨或暴雨,容易引起洪澇災害。


秋季(9~11月):本季氣溫迅速降低,且日較差大。累年平均氣溫9月26.4℃,10月22.9℃,11月18.4℃。各月氣溫平均日較差,9月8℃,10月9.1℃,11月9.9℃。氣候乾燥少雨,累年平均降水量9月[92.3毫米,10月83.3毫米,11月38毫米。11月降雨日最少,只有6天。1958年至1980年的23年中。出現秋大旱的年份有:1966年、1968年、1969年、1971年。秋季多北風,在「寒露」節前後,北方強冷空氣南下,造成低溫、乾燥、大風的天氣,有時伴以陰雨天氣,有時與颱風同時遭遇,形成濕冷型寒露風。影響本縣的寒露風,最早出現於1976年9月22日,最遲是1968年10月19日,平均日期為10月16日。1958年至1980年的23年中,受寒露風影響較為嚴重的有1970年、1971年、1975年、1976年、1978年、1979年。


旅遊

冬季(12~2月):天氣晴朗,寒冷,少雨,有霜凍,多偏北風。當北方強冷空氣侵襲縣境時,天氣轉晴,風力減弱,夜間平流和輻射降溫劇烈,形成低溫霜凍。本縣平均初霜日在12月下旬,終霜日為1月下旬,霜凍天數累年平均12月2.2日,1月2.8日。累年平均氣溫12月14.7℃,1月12.9℃,2月14.4℃。氣溫以1月為全年最低,月平均最低氣溫9.1℃,極端最低氣溫零下2.3℃(出現於1967年1月17日)。1958年至1980年的23年中,霜凍比較嚴重的有:1962~1963年、1966~1967年、1973~1974年、1975~1976年。降雨日數冬季最少,只有27天,占全年的16.8%,1958年~1985年的28年中,累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占全年雨量的12.96%,其中2月份66毫米,占全季的51.4%,12月份最少,占全季的17.3%。

水文

新興縣境內河流大多發源於縣境南部高山和東西兩側的丘陵山地,分別注入三個水系。流入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有新興江及其支流,占全縣流域面積的83.8%。流入珠江流域開平市境內潭江水系的和流入陽江市漠陽江水系占全縣流域面積的16.2%。全縣河流總長度310公里,河網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204公里。新興縣境內主要河流有西江一級支流1條(新興江),二級支流3條(簕竹河、大南河、回龍河),三級支流3條(集成河、共成河、船崗河);漠陽江一級支流1條(五四水);潭江一級支流2條(鎮海水、梧桐水),二級支流1條(開平大沙河)。全縣集雨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6條,分別是船崗河、共成河、南河、回龍河、簕竹河、新興江。

自然資源

2014年底,新興縣農用地面積14.04萬公頃,耕地總面積2.29萬公頃,其中基本農田面積2.02萬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88.21%。建設用地面積10051.66公頃,未利用土地面積1695.29公頃。

水資源

新興縣地表水資源主要來源於降水。降水量在各區域及各月份分配極不均勻,年際變化大,夏秋多,冬春少,南部山區多,西北地區少。汛期(4~9月)占全年80~83%,非汛期(10~翌年3月)占全年17~20%。最大月雨量產生在8月,為年平均降雨量16.7%,次年5、6月,各占年平均降雨量的15%左右。

礦產資源

新興縣礦產資源蘊藏豐富,有3大類共20多種。有色金屬類有:鎢、錫、鉬、銅、鋁、鋅、鉛、金等;非有色金屬類有:花崗岩、石灰石、鉀長石、高嶺土、水晶石、重晶石、石英石、方解石、硫鐵礦等;稀有金屬類有:獨居石、鈾、綠柱石、鉭鈮、鈦鐵礦等。

花崗岩遍布全縣各地,蘊藏量75億多立方米,有玉紅、桃紅、虎紋、新興青、五彩、黑色、黑芝麻、黑玫瑰、條紋黑、粗紋、大斑點、寒夜雪花、黑白大斑晶、灰綠、翡翠等20多個花色品種。經地質部門鑽探和省地礦局中心實驗室鑑定,硬度為摩氏六度,抗壓強,理化指標優良,不含放射性物質,荒料率五成以上,富有開採價值。高嶺土(白泥)分布於上沙、車崗、稔村、河頭、簕竹,質量高,儲量多。石英石分布於共成、河頭、里洞、金礦分布於天堂、河頭、簕竹等區、鎮。經省地質專家推斷,新興縣處於吳川、四會大斷裂幾十公里的地帶中間,是具有成金礦條件的地方。

生物資源

新興縣植物資源有:穀類(含雜糧)、麻類、瓜菜類、菌類、果類、木類、竹類、花類、香類、藥類、草類(含藤)、染料類等。


動物資源有:禽類、獸類、鱗介類、蛇蟲類。[4]

人口

新興縣行政部門

2018年,年末全縣常住人口45.85萬人。年末全縣公安戶籍總人口492782人。其中:男性人口254211人,女性人口238571人。據縣衛生和計劃生育部門統計,全縣人口(常住人口計)自然增長率5.87‰,人口出生率13.33‰,人口死亡率7.45‰。

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經濟概況

2018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64.4億元[注1快報數],比上年增長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7.27億元,比上年增長5.8%,對GDP貢獻率為31.29%;第二產業增加值80.13億元,比上年下降1.6%,對GDP貢獻率為-14.64%;第三產業增加值127億元,比上年增長7.9%,對GDP貢獻率為83.35%。在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3.5%,批發和零售業增長0.8%,住宿和餐飲業增長2%,金融業增長4.8%,房地產業增長14%,營利性服務業增長20.7%,非營利性服務業增長5.8%。2018年,按常住人口測算新興縣人均生產總值57912.9元[注1快報數],比上年增長3%。2018年,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1.7:30.3:48。

2018年末,全縣從業人員25.08萬人,其中城鎮單位年末從業人員 5.12萬人。2018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0.6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0.03萬人。年末城鎮實有登記失業人員0.1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46%。組織農村勞動力培訓 0.56萬人,轉移就業人數0.8萬人。

第一產業

2018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6.06億元,比上年增長3.2%。其中:農業24.40億元,增長1.1%;林業9.95億元,下降0.8%;牧業52.99億元,增長1.7%;漁業4.13億元,增長47.4%。

2018年,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0.77萬畝,比上年增長-0.8%;稻穀播種面積28.45萬畝,比上年增長-0.7%;油料種植面積4.33萬畝,比上年增長0.5%;蔬菜種植面積15.11萬畝,比去年增長0.4%。

2018年,全年糧食總產量131901噸,比上年增長-0.9%。稻穀產量126574噸,增長-0.8%。油料產量11333噸,增長5.0%。水果總產量 106171噸,增長9.7%。

2018年,全年肉類總產量174321噸,比上年增長2.1%;其中:家禽肉產量113482噸,增長0.7 %;豬肉產量56718噸,增加5.0%。全年水產品產量31505噸,比上年增長4.6%。

2018年,全年肉類總產量174321噸,比上年增長2.1%;其中:家禽肉產量113482噸,增長0.7 %;豬肉產量56718噸,增加5.0%。全年水產品產量31505噸,比上年增長4.6%。

2018年,全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35.51萬千瓦,比上年末增長0.06%;化肥施用量(折純)13554噸,比上年減少0.88%;機電灌溉面積24.23萬畝。

第二產業

工業

2018年,全年全縣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0.2% [注1快報數]。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0.1%[注1快報數]。在規模以上工業中,按輕重工業分:全年輕工業增加值下降13.6%;重工業增加值增長34.5%。按經濟類型分:股份制企業增加值下降0.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加增長6.2%;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增加值下降60.5%。規模以上工業中民營企業增加值下降1.0%。工業品產銷銜接較好。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達97.4%。

建築業

2018年,全縣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共有14個。全年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22.83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26億元,利稅總額2.42億元。完成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59.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0.2%;房屋竣工面積113.98 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24.1%。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全年固定資產投資額比上年下降5.7%。其中:項目投資下降32.9%;房地產開發投資37.95億元,增長81%。分投資主體看,

2018年,國有經濟投資增長67.4%;民間投資下降14.7%;港澳台商經濟投資下降42.9%。

2018年,分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下降2.2%。第二產業投資下降57.5%;其中工業投資下降57.5%,工業技改投資下降50.7%;第三產業投資增長41.7%。三次產業投資額的比例為5:20.6:74.4。

2018年,在全縣固定資產投資額中,分行業看投資額較大:製造業投資下降58.6%;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下降6.1%;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投資增長80.7%;教育業投資增長492.5%。

2018年,全年基礎設施投資下降2.2%;基礎產業投資下降14%;城市建設投資下降9.6%。

2018年,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按工程用途分,商品住宅投資29.12億元,增長70.2%;商業營業用房投資5.46億元,增長151.2%;其他投資3.37億元,增長100.6%。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104.58萬平方米,增長31.5%;商品房銷售額54.07億元,增長32.8%。

國內貿易

2018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9億元[注1快報數],比上年增長8.7%。其中:縣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1.1億元,增長7.8%;農村消費品零售額16.8億元,增長12.0%。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零售額7.2億元,比上年增長9%。零售業實現零售額51.0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其中限額以上零售業零售額7.1億元,增長18.3%。住宿業實現零售額1.9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其中限額以上住宿業零售額0.9億元,增長-4%。餐飲業實現零售額7.8億元,比上年增長0.5%;其中限額以上餐飲業零售額0.2億元,增長-50%。

2018年,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零售額中,食品、飲料、煙酒類增長19.5%,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6.3%,金銀珠寶類增長61.4%,日用品類下降31.7%,五金、電料類增長53.7%,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45%,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43%,中西藥品類增長14.5%,通訊器材類下降13.8%,石油及製品類增長1.4%,機電產品及設備類下降9.1%。

對外貿易

2018年,全年進出口總額40.64億元,比上年下降14.9%。其中出口額38.98億元,下降16.7%;進口額1.66億元,增長72.5%。外貿出口分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出口28.59億元,同比下降19.8%,占全縣出口比重73.3%;加工貿易出口10.39億元,同比下降9.2%,占全縣出口比重26.7%。大宗出口商品中,以不鏽鋼製品為主導,出口額達22.64億元,同比增長10.9%,占全縣出口額的58.1%。次之是肉雞、凍魚等食品出口,出口額達5.95億元,同比增長10.8%,占全縣出口額的15.3%。全年實際利用外資金額1079.4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2.5%。

旅遊

2018年,接待中外旅遊總人數1293.7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0.5%。其中:接待國內遊客1284.1萬人次,增長10.5%。旅遊住宿設施接待過夜遊客977.38萬人次,增長10.5%。組團國內游1.52萬人次,增長8.9%;出境游4722人次,增長8.4%。全年全社會旅遊總收入113.6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其中旅遊部門旅遊營業收入16.3億元,增長10.8%。

財政

2018年,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7.61億元,增長0.5%,其中稅收收入11.96億元(縣級),增長15.2%。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52.51億元,增長14.5%。2018年稅收收入35.3億元,比上年增長8.2%。

金融業

2018年,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281.36億元,比上年增加28.49億元,增長11.3%;其中住戶本外幣存款餘額183.57億元,比上年增加10.7億元,增長6.2%。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157.04億元,比上年增加5.79億元,增長3.8%。其中,短期貸款餘額26.15億元,比上年末減少9.4億元,下降 26.4%;中長期貸款餘額 123.34 億元,比上年末增加8.08 億元,增長7%。[5]

交通運輸

公路

高速公路:江羅高速(全線通車)、高恩高速2018年建成通車、汕湛高速(雲湛段)已通車、汕湛高速(清雲段)2019年建成通車

省道:S276、S113線貫通全境

縣轄公路總里程為962.908公里。其中縣道155.367公里,鄉道469.456公里,村道338.085公里(含等外公路103.949公里),城區和鄉鎮主幹道全部實現了硬底化。

2018年,全縣完成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0.12億元[注1快報數],比上年增長3.5%。

2018年,全縣完成公路貨物周轉量113600萬噸公里。全縣載客汽車完成旅客周轉量35641.3萬人公里。年末公路通車裡程1197.9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83.6公里。年末全縣民用汽車保有量56271輛,其中轎車保有量37180輛。

社會事業

綜合

2018年,全縣小學實際招生6664人,在校學生37931人,畢業生5055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招生4909人,在校學生14035人,畢業生4276人;普通高中招生2699人,在校學生8436人,畢業生3108人。中職教育中職業高中招生399人,在校學生1299人,畢業生480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852人,其中:初中1158人,高中694人。小學專任教師2287人。全縣登記在冊幼兒園64所,全縣學前教育在園幼兒數(含小學附設班)17952人;幼兒園專任教師1091人。

小學教育

民國4年(1915年)1月,官立高等小學堂改名高等小學校。2月,在黌宮東齋創辦東齋國民學校,學生54人。全縣共有高等初等小學校5所。民國5~10年,先後設立西齋國民學校、女子國民學校各1所。民國11年,在縣城黌宮創辦縣立第二小學,縣立高等小學改為縣立第一小學,其他國民學校改為初級小學。民國12年,開辦育才小學校,育賢初級小學各1所。民國15年,創辦私立育德女子小學校。其時,全縣有高級小學4所,初級小學4所。民國20年,縣立女子小學校改為縣立第一女子小學,私立育德女子小學改為第二女子小學。至此,全縣有完全小學6所,學生756人;初級小學31所,學生1140人。民國22年,城鄉開展拆除廟宇興學活動,全縣小學發展到207所,學生1.26萬人。民國24年,全縣小學只有147所。民國28年2月,縣城學校為避免日機轟炸,遷往農村,少數學校因戰亂停辦,全縣小學減少為125所。民國30年,縣推行國民教育,初級小學改稱國民學校或保國民學校,高級小學改稱鄉、鎮中心國民學校。民國31年,全縣小學增至246所,其中鄉(鎮)中心校33所,保國民學校200所,私立(代用)小學13所。解放前夕的1949年9月,全縣有小學248所。

中學教育

民國3年(1914年),創辦新興縣立中學堂,校址於古筠書院,設1個班,學生35人。由於學生逐年增加,校舍屢遭戰亂毀壞,於民國22年遷往縣城北郊井料崗新建校舍。其時設4個班,學生180人,教職211人。民國15年(1926年),葉季壯等於縣城青雲路創辦私立育才中學,設初中1個班,學生30人。次年5月停辦。民國29年,全縣只有縣立初級中學1所,因招收學生名額極少,至民國35年,縣內各地相繼創辦私立中學4所,擴大招生,是年在天堂圩創辦私立甘棠中學,設初中1個班,學生45人。民國30年,在稔村鄉壩塘村創辦私立興育中學,設初中1個班,學生50人。民國31年,在船崗圩悝席崗創辦私立明德中學,設初中1個班,學生50人。民國35年,在車崗圩創辦私立延平中學,設初中兩班,學生100人。新興縣立中學,私立甘棠中學分別於民國33年、民國36年改為完全中學,各設高中1個班,學生50人。民國38年春,全縣有完全中學2所:縣立中學、私產甘棠中學;私立初級中學3所:興育中學、明德中學、延平中學。

師資隊伍

民國時期,中、小學教員來自私塾先生,高等、中等師範,中學、鄉村師範、簡易師範畢業或肄業學生和師資短訓班學員。縣立中學校長由縣政府選推薦合格人員,經省教育廳委任。私立中學校長由校董會遴選聘任,報省教育廳備案。公私立中學教員均由校長開具合格人員履歷,呈主管教育行政機構核准。小學教員由校長聘任,任期半年或一年。一般聘書後附有聘約,內容有擔任職務、課程、任期、待遇等。民國22年(1933年),對小學教員進行登記,有105名教員登記。民國28年,全縣教員433人,登記合格的136人,不合格的經訓練與檢定,次年76人檢定合格和代用教員177人。民國29年,中、小學教員增至640人。民國30年,中、小學教員為728人。民國31年,中、小學教員為885人。民國37年,在全縣844名中、小學教師中,具有大學學歷的19人,專科或普通師範水平的93人,簡師和短期師訓班師資水平的263人,高中文化的120人,初中文化的274人,其他76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人民政府重視對教師的職業安排。1950年對民國時期的776名教師進行全面登記後繼續任用,並從社會上新吸收一批知識分子擴大教師隊伍,是年全縣有教職工982人。此後,隨着教育事業的發展,縣每年從國家分配的大學、專科畢業生中安排一部分充實教師隊伍。1950~1985年,安排於教師隊伍的大學、專科畢業生共1135人,占國家分配給新興縣大專畢業生總人數的52.4%。其次,從社會上和部隊轉業幹部中吸收一部分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作為民辦教師,充實教師隊伍。其中,1979年新吸收民辦教師1785人,占當年全縣教師總數3473人的51.4%。這些教師先後參加短期輪訓進修學習和函授學習,以及教學實踐,文化素質和業務能力都有顯著提高,隊伍不斷擴大。1985年全縣有教職工3236人,其中專任教師2104人,比1950年增長2.3倍。在全縣中學專任教師837人中,具有大學本科、大學專科學歷的共365人,占總人數的43.6%;中等專業文化水平的389人,占總人數的46.5%;高中文化水平的83人,占總人數的9.9%。

科技

2018年,實施的省級星火計劃項目1 項、市級星火計劃項目2項、縣級星火計劃項目2項。全縣獲國家科科技獎項目2項、省科技獎項目1項。全縣共申請專利556件,其中,發明專利90件;授權專利462件,其中,發明授權專利34件。

文化

2018年,全縣現有縣級圖書館、文化館、檔案館、博物館、中心文化廣場各1個,藝術表演場所2個;廣播電台和電視轉播台各1座,有線電視台1個,廣播電視站12個;全縣共有文化站12個。廣播人口覆蓋率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100%和100%,有線電視用戶達4.78萬戶。城鄉文化活躍豐富,全年送戲下鄉36場,送電影下鄉1932場,送圖書下鄉23萬冊,在全縣實現鎮綜合文化站和農家書屋全覆蓋,建成農家書屋203間。

體育

2018年,全縣體育健兒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獲得國家級亞軍3個,國家級季軍4個;省級冠軍 2 個,省級亞軍3個,省級季級3個。

衛生

2018年,年末全縣共有衛生醫療機構(含個體診所、廠礦、醫務室、衛生站)173個,其中:醫院3間,衛生院12間,門診部、所16間,慢性病防治站1間,疾病控制中心1間,衛生監督所1間。醫院、衛生院擁有病床床位1749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2859人,全縣執業醫師626人,助理執業醫師318人,註冊護士1226人。全縣共有村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21個,農村醫療衛生狀況不斷加強和改善,衛生保健進一步完善。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5.03%,糞便無害化處理率達95.03%。城鄉基本醫療保險深入推廣發展,2018年實際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41.26萬人。

環境保護

2018年,全縣建設煙塵控制區1個,面積10.55平方公里。建成環境噪聲達標區1個,面積10.55平方公里。建立環境保護監測站1個。縣城大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Ⅱ類標準,全年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0.8%。飲用水源水質達到Ⅱ類水質標準,加強新興江水環境整治,陳舍監控斷面水質達到Ⅲ類水的整改目標。年內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執行率達100%以上。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7.32%。

安全生產

2018年,全縣共發生各類安全事故58宗,死亡23人,受傷46人,直接經濟損失603.53萬元。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1人。全年共發生生產經營性道路交通事故56起,造成21人死亡、受傷49人,直接財產損失13.28萬元。

人民生活

2018年,全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90.1元, 比上年增加1150.8元,增長7.3%。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48.3元,比上年增加1092.7元,增長4.3%。

2018年,全縣參加企業養老保險人數6.32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5.56萬人,參加職工醫療保險人數6.59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5.79萬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5.83萬人,領取企業養老保險金人數1萬人。2018年實際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20.11萬人,領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人數6.81萬人。2018年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人數41.26萬人。

2018年,全縣各類全日照料社會福利機構14個,擁有床位746張,年末在院人數297人,在冊登記城鎮低保960人,農村低保9218人,特困人員供養2724人,全年臨時救助1543人次、醫療救助26702人次。年末在冊登記集中供養孤兒15人,分散供養孤兒72人,困境兒童76人,困難殘疾人3073人,重度殘疾人4802人,80歲以上高齡老人11170人,百歲老人36人,全年免除基本殯葬服務收費3033人次。全縣城鄉社區服務設施共199個,服務人員1045人,年末登記社工機構2個,社區志願組織38個,社區服務志願人員3045人。

文化

語言

新興縣境內存在兩種漢語方言,分別是屬粵方言的「新興話」和屬客方言的「客家話(嘊話)」。粵方言分布甚廣,河頭、簕竹兩鎮主要使用客方言,其餘各鎮主要使用粵方言。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推廣普通話,特別是90年代以後,全國大多省份的人進入縣內生活、工作,使得普通話在縣內的使用頻率不斷提高,但當地人互相交談仍用鄉語。

新興話

新興話屬於粵方言,是新興縣內的通用語言,日常使用人口占全縣人口的90%以上。新興話的形成,大致經過三個歷史時期。一、秦漢時期漢移民的進入,將中原「雅語」帶入新興地域。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軍占領百越。徵發原六國的逃亡者以及贅婿、賈人為「墾卒」遷至嶺南。「墾卒」是歷史上第一批漢族移民。秦在嶺南設置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其時新興地域屬南海郡。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新興地域就有縣級設置,東晉永和七年(351年)就有郡級設置。西晉永嘉年間,中原發生「八王之亂」,繼之又有「五胡亂華」,中原漢人大量南遷,進入新興的漢人開始增多,以中原「雅語」為基礎的新興話形成,成為當地的優勢語言。二、唐宋時期,新興成為朝廷貶官流放的主要地方。明朝嘉靖十四年《廣東通志初稿》「流寓」卷列舉唐宋兩朝共有22位名人流寓肇慶府,明朝時的肇慶府轄新興縣等一州十二縣,22人當中有14人流寓新興縣,其中宰相級就有5人。他們在新興縣寓居期間,開辦學堂,傳播中原文化。他們所操的官話,對新興話產生一定的影響。三、南宋元朝時期,大規模的漢移民進入新興。現新興縣大部分的族群,都是由南雄珠璣巷經珠江三角洲進入新興。這些移民,由於在珠江三角洲居住一段時間後進入新興,使得新興話或多或少受到他們原居住地語言影響。在粵方言分區上,有學者把新興縣劃為「珠江或西江流域的外圍或邊遠地區」,稱其「方言與廣州話比較起來,雖然有着各種不同的特點,但語音、詞彙的共同點仍然比較多,可以說是大同小異。跟廣州人用方言交談,基本上可以互相通話」 。

新興縣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東北面是歸屬粵海片(廣府片)的高要和佛山;東面和東南面是歸屬四邑片的鶴山(鶴山雅瑤屬四邑)、開平和恩平;西南面是歸屬「兩陽片」或「高廉片」的陽春;西北面和北面是同屬雲浮市轄的雲安縣和雲城區,跨過雲安縣和雲城區再往北和西北,則是歸屬「勾漏片」的鬱南、羅定和德慶。新興縣是粵方言幾個大片的接壤過渡地帶。

地理位置的特點往往與方言特點緊密相關,新興縣地處粵方言幾個大片的接壤地帶,很自然地成為一個聯接東西南北、雜糅各片特點的方言點。新興方言的語法存在一些雜糅了東(粵海片)西(高廉片)南(四邑片)的特點;相比廣州話,新興話較多地保留古代漢族「雅語」的面貌。

新興話在縣內各鎮也有差異,形成幾個區域。縣城話:新城鎮、車崗鎮、太平鎮、集成鎮、東成鎮、大江鎮和簕竹鎮良洞村、里洞圩附近地區等。稔村話:稔村鎮南部。水台話:水台鎮。梧洞話:里洞鎮南部地區。天堂話:天堂鎮和河頭舊街附近。

客家話

唐代戰亂至五代十國時期,大批漢人通過橫浦之道或贛南至福建石壁、至梅州、至惠州,或粵海通道到廣東,這是客家人的遷徙之路。在經過長期流徙以後,他們所操的語言慢慢地發展成為一種方言——客家話,這批被稱為「客人」的中原漢人最後定居於梅縣地區。由於客家人都具有正統意識,其語言一直保持穩定狀態,既不受金元之後中原漢語演變趨勢的影響,也不易為粵語所同化。客方言不是一種獨立的語言,而是漢語的一個支派。

新興縣內的客家人,是梅縣地區客家人的遷入。縣內河頭鎮、簕竹鎮是客家人相對集中的區域,水台、車崗、太平、天堂等地也有客家人居住。至2000年,縣內客家人有3萬多人,占全縣總人口的7%,分布在140條自然村。他們日常交往講「客家話」,對外交往可講「新興話」。

民間藝術

建國前夕,縣內的水東岸、稔村、大穩、舍豐、壩塘、碧塘、布茅、彭山等鄉村有農民組成的業餘粵劇班20多個,為群眾表演古裝粵劇。民間喜慶日子,粵劇班承接吹奏八音演唱粵曲。其中,水東岸「聯超群」八音班,聲藝最佳,譽為縣內第一班。

1956年,全縣有業餘粵劇團70多個,演出劇目有《白毛女》、《王秀鸞》等。1958年至1977年,組織全縣匯演、調演共13次,有66個代表隊共3580人參加,演出粵劇、歌舞、曲藝等節目477個。還組織業餘作者創作多場粵劇、獨幕粵劇、話劇、快板等節目170多個,開展群眾性自編自演活動。至1985年,共創作各類劇目185個,各業餘劇團、演出隊共演出粵劇、歌舞、曲藝節目518個。

舞蹈

獅舞:縣內各村有設館習武術的傳統,館中附習獅舞。每逢春節、國慶等喜慶日子表演獅舞特技如「獅子出洞」、「獅子滾球」、「獅子采青」等(詳見本志第四十三章體育)。

龍舞:民間舞龍,群眾視為象徵吉祥興旺。縣城水東岸擅造火龍,城關鎮倉夏和簕竹鎮良洞的群眾擅長扎金龍,又善於舞龍。1979年後,每逢國慶節、春節均有表演。

舞蹈:民間14年(1925年),新興縣育德女子小學開辦後,從廣州聘請舞蹈老師回縣教授學生習舞,參加縣的各種集會,公演《葡萄仙子》等兒童舞蹈。1970年後,縣文化館為了開發兒童智力,發現藝術幼苗,經常舉辦兒童歌舞試驗班和舞蹈訓練班。

音樂

新興地方群眾向有唱山歌的習慣,傳說源自劉三妹。清《肇慶府志》載:「劉三妹新興人,生唐中宗時,年十二善歌,遊戲得道,往來兩粵溪峒間。解諸蠻語,與白鶴鄉一少年登山而歌,人環視之七日夜,歌聲不絕,俱化為石。」

新興民歌種類很多,有縣城山歌、天堂民歌、新娘歌、喃麼歌、跳樓調、採茶調、盲公調、哭哀歌和順口溜等。民歌源遠流長,生活氣息濃,語言形象,曲調流暢,內容多是反映下層社會生活、人民悲歡離合的事,民國期間,流傳較廣。

抗日戰爭期間,縣民眾教育館集合民間藝人、各學校學生組織歌詠隊,有時在縣城召集群眾開文娛晚會,以歌詠及曲藝宣傳抗日救亡活動。建國後,縣曾搜集整理民間歌謠,開展全縣民歌、文藝匯演。1980年後,音樂活動日趨活躍。城鎮設立「兒童小提琴班」、「牧童笛班」。一些機關、學校、工廠組織有成人歌詠隊,豐富文娛生活。

縣文化館先後集體創作一些歌曲。顧劍民創作的《飛奔吧,新興車站》獲省創作獎。

曲藝優秀作品有《李連長認親》(刊登在1982年8月中國曲藝家協會主辦的曲藝雜誌)、《書記遊園》、《尋牛記》、《手捧香荔話苦甜》、《畫家》(相聲)、《好獵手》(相聲)、《伏虎》(快板)等。

文物古蹟

白鹿台遺址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南越王趙佗來境狩獵築白鹿台。位於縣城南6公里的集成區越王殿村(今南塘村)東側象山山嘴。歷代不少人士到此刻石憑弔。遺址面積180平方米。內遺存有漢代、唐代的布格紋板瓦碎片。

筠城遺址筠城種竹為城,東晉永和七年(351年)始為歷代縣衙、州衙、郡衙及倉庫監獄,官民住宅在城外,遺址即今中山公園。宋代紹興二十年(1150年),州守王濟以城狹窄,將城擴大,城南擴1里,東、西、北各擴大半里。同時,在土基內遍植簕竹環繞,城周1484丈,明天順七年(1463年),知府董瑜於土城內築磚城649丈,後幾經修築。民國20年(1931年),拆毀城址改建環城路,全長2231米。今中山公園內遺留有500年前種植的2株榕樹,大門口有兩尊明代紅砂石雕獅子,均是縣衙內的遺物。

單牒縣縣治遺址東晉永和七年(351)年),設單牒縣。至唐天寶元年(742年)廢。縣治遺址在東成區單牒村。尚留南門城樓牆垣兩段,各長14.5米,寬1.6米,為三行一橫七層磚結砌,磚長32厘米,寬15厘米,厚6.5厘米,粉黃色,屬唐代磚。

索盧縣縣治遺址梁普通四年(523年),新寧郡增設索盧縣。唐乾元元年(758年)廢。縣治遺址在縣南集成區夏盧村南側的來龍山腳,坐西南向東北,來龍山山脈兩邊延伸環抱。遺址地勢較今夏盧村稍高,舊縣治依山而築,無濠溝防禦設施,面積8004平方米。1984年普查時在遺址採集到布格紋、灰白色、胎重厚的唐代板瓦。

文井遺址位於縣城西北郊井料崗(今州背小學前)崗腳水田旁。史載有明王大用《文井記》,稱「泉甘而冽,時上溢流潤,兆科目得人」。現已廢。

明窯遺址位於縣城南1.5公里的風翔里村側官田山崗腳,遺址10多處,窯址深2米,高1.5米,每窯容300~400磚,是明代燒制縣城城牆磚的窯址。

觀音山遺址觀音山在縣城北郊,原名峽崗,因崗下有觀音廟,故俗稱「觀音山」。崗高40餘米,突起東門河傍,與對岸巨福山並峙,作縣城捍門。崗西下觀音廟砌有百餘級石階,石級直達崗頂梓潼廟、文昌閣和東麓的康公廟。遍山長松、樟樹,蔥鬱聳翠,東坡靠河,為民國年間學生植樹節植樹場地。南有大堤「梓潼圍」,直貫城區,流經山下的東門河中有潭深水急的「峽山灣」。觀音山向為詩人墨客登臨題詠及縣城居民郊遊憩息之地。建國後,為擴建縣城,發展經濟,山崗已被劈平。遺址2700多平方米,現為縣副食品加工廠、縣松香廠等企業所在地。

梓潼圍遺蹟梓潼圍原從縣城水街口起沿東門河至觀音山,為長1.05公里、高5米的河堤,是保護縣城北郊、橋亭、坡邊等村莊,橋亭洞稻田不受洪患,縣內規模最大的堤圍。建於宋代,歷代屢崩缺成災。建國後,以磚石、水泥加固堤基,並於1977年改為河堤公路。

高地塔遺址高地塔又名夏院塔,唐時原是3層木塔。宋淳熙年間,湯邦彥、梁萬頃創建高15丈3尺,凡9層磚塔,後崩廢。清乾隆年間,南外李豫修復六角9層磚木結構舊貌,為縣城建築物之最高點。1948年冬,新興縣政府將塔拆除了4層,第5層改為炮台。建國後,殘塔已拆除。遺址現為縣食品公司、縣醫藥公司倉庫、宿舍。

曾受一故宅曾受一,原雲浮縣籍人。清川東兵備道重慶知府。曾受一故宅,在原雲浮縣(今新興縣)河頭鎮河仔口竹園窩村,另在二村祠堂屏牆尚殘存有「儒林」二字;在竹完窩祠堂房,門額尚懸有「觀察第」舊木匾。

神仙谷

神仙谷景區位於六祖鎮西南部留村村委會轄區內,座落在新興縣八景之一的筆架山,距龍山旅遊度假區只有四公里。景區面積約2609畝,谷內全長約四公里,因仙跡而得名。

古塔春暉

寶寧塔是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塔位於天堂鎮內垌盆地的出口處三廟口兩山嘴間的中點。塔高24米,壁厚1.45米,八角七層,建於清朝乾隆19年,是縣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塔。內垌四面有高山相環,中間卻地勢平坦開闊,自古農業發達。

水台疊翠

水台鎮位於新興縣東部,面積約70平方公里,距縣城30公里,是新興縣農業發展區域化萬畝連片水果基地。水台鎮的山頭低矮、坡度平緩,土質疏鬆,有利於水果生長,傳統種植有西瓜、香蕉、柑桔橙等。溫氏集團祖代原種豬場投產、珠三角花卉培育種植後方生產基地引成,使水台鎮形成集科研、生產、旅遊於一體的觀光農業,成為廣東省著名的三高農業示範鎮。

天露山

天露山旅遊度假區位於里洞洛洞村,坐落於粵中南部最高峰天露山北麓,新興致力打造的「中國第一禪漂」的禪龍峽也位於此。禪龍峽漂流全長3.8公里,總落差188米,最高落差20米,有回頭一拜聖祖峰、平湖秋色、忘憂谷、佛在我心等景!

金水台溫泉

金水台溫泉水質晶瑩清澈,有淡淡的「臭雞蛋」味,水溫高達70℃,水質含有偏硅酸、氡、硫、鉀、鈣等十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礦物質元素,有很好的保健療養價值。金水台溫泉由多米尼家外商投資,首期投資人民幣1.2億元,占地面積45萬平方米,池區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建有30多個特色不一的溫泉池,溫泉衝浪池、溫泉滑梯、大型溫泉水療池、溫泉魚療池、溫泉酒吧池等。景區的各種會務及娛樂設施完善,高級卡拉OK歌舞廳、各種20人至400人的大型會議中心及配套完善的多媒體設施,600多餐位的特色中餐廳、西餐廳,加勒比海風格別墅60多套,每套別墅更配有私家溫泉池及獨立的車房,共有豪華客房200多套,房間設有露天陽台。

藏佛坑

藏佛坑位於廣東新興縣六祖鎮寺田村東側,距國恩寺3公里。藏佛坑內有約2公里的長坑延綿於兩山之間,原始自然生態保持良好,坑內淺流飛瀑,奇岩怪石,綠蔭山色相映成趣,藏佛坑內還有架古色古香的水車。傳說六祖圓寂後,屍體端坐在坑中一塊石上,因此得名!坑內的化身潭有瀑布從峭壁下瀉成數米深潭,潭內有岩洞為六祖惠能圓寂之處。潭外百餘尺溪中有一平面石,舊社會遇天旱之時,鄉民常迎六祖塑像來此石求雨,據稱相當靈驗。在平面石的對面山有一塊高數十丈的巨石,似韋陀佛像,故名「韋陀石」。坑兩側山麓有數巨石,如四大天王,俗稱「金鋼石」。藏佛坑石奇、山清、水秀,是旅遊覽勝的好去處。

美食

蛇肉

新興人食蛇,最早流行於民間,聽聞蛇肉可以去除小孩晚上冒汗的毛病,並且可以美容小孩肌膚,其實蛇乃高膽白食物,吃之對肌膚增白無可厚非。後來由於療效顯著,加之廣州、南海等地食蛇的菜不斷豐富,食蛇的風俗在新興悄然興起,首家經營蛇食餐的是現太平鎮鳳凰水閘的蛇餐館。最初的菜式是將蛇折骨撕肉,加之雞肉絲、火腿絲、豬肉絲、冬菇、木耳等作為配料火文成蛇羹,專供顧客品嘗。後來發展至「三蛇龍虎鬥」、「三蛇龍虎鳳大會」。這些菜式正流行於各大賓館、酒樓,但以原鳳凰水閘的蛇王旺經營的最好,其店址現已遷至冼河橋旁,原店址仍為舊稱,但被他人經營,在冼河橋蛇餐館一般用眼鏡蛇(飯剷頭)、金角帶、過樹榕這三種蛇匯於一起做蛇羹,其中加入果子狸的蛇羹叫「三蛇龍虎鬥」,加入老貓的就稱「三蛇龍虎鳳大會」,新興人食蛇比起以前已有大發展了,除了蛇羹外,還有炒蛇絲、火文蛇肉、炒蛇皮、蛇湯、燉蛇盅、火局蛇木錄、蒸蛇木錄等,有近百個品種。

簕竹田螺

簕竹田螺是簕竹鎮「好好餐廳」的一道名茶,其選料上乘,味道鮮美,配料獨特,馳名縣內外。簕竹田螺的原料田螺來料來自於簕竹沙涌純粹的無污染的本地產螺類。螺體螺紋清晰,螺殼滿而透明,螺肉肉質肥美。簕竹田螺的烹製方法多用猛火干炒,配以紫蘇、蒜米、蚝油等炒至螺殼紅方可下鍋上桌。新興人食螺多於中秋前後,因為此時的螺肉最為肥美,螺籽少,吃起來比較方便。簕竹田螺現已發展成以田螺為主打的河鮮宴。除田螺以外,河鮮宴會有當地河涌盛產的魚類、肝魚、山斑、河蝦、黃骨魚等。

天堂狗肉

有諺云:「狗肉滾三滾,神仙企(站)唔(不)穩」,「夏至狗,無處走。」說明新興人非常喜歡狗肉。不過新興人吃狗肉多在冬季而不大夏天了。天堂狗肉的吃法是有一番講究的,首先在選科上,普遍有「一黃二黑三花四白」,認為黃狗的肉最香,白狗肉的肉最猩。烹製狗肉時,將狗殺死後,刮清身上的毛,然後用禾稈(或木柴)燒煨,煨成黃後,洗淨內臟,切塊放在鍋里炒干水,再轉到砂煲用文火火文,拌以油、鹽、姜、陳皮、片糖,用火文熟。

城市榮譽

2017年12月,入選「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魅力示範縣200強」。

相關視頻

新興縣惠能廣場實拍短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