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霍金
「宇宙之王」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1.8-2018.3.14),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畢業於牛津大學氣象學(University of Oxford)和劍橋大學(Universitas Cantabrigiensis)。並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因為在21歲時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所以被禁錮在輪椅上,只有二根手指可以活動。當時醫生預測他最多活兩年,但他依然活着。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被徹底剝奪了說話的能力,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1972年,他考查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黑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最後以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或霍金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意義,它將引力、量子力學、統計力學統一在一起。
1974年以後,他的研究轉向了量子引力論。雖然人們還沒有得到一個成功的理論,但它的一些特徵已被發現。例如,空間-時間在普朗克尺度(10^-33厘米)下不是平坦的,而是處於一種粉末的狀態。在量子引力中不存在純態,因果性受到破壞,因此使不可知性從經典統計物理學、量子統計物理提高到了量子引力的第三個層次。
1980年以後,霍金的興趣轉向了量子宇宙論,提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無邊界條件。
然而,2004年7月,他承認了自己原來的「黑洞悖論」觀點,《時間簡史》的副題是從大爆炸到黑洞。史蒂芬·威廉·霍金認為他一生的貢獻是在經典物理的框架里,證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點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變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指出,黑洞因輻射而越變越小,大爆炸的奇點不斷被量子效應所抹平,而且整個宇宙正是起始於此。理論物理學的細節在未來的20年中還會有變化,但就觀念而言,已經相當完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