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斗鎮
文斗鎮,位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西南部,是「湖北烤煙生產第一鎮」、煤炭水電大鎮。東與恩施州咸豐縣接壤,南與重慶市黔江區相連,西與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交界,北與利川市忠路鎮相鄰。最高海拔中原大堡1711.5米,最低海拔馬桑坡村吊二岩海拔315米,也是全市海拔最低點,曾有「甑子高山在下雪,官渡司河過六月,莫到時令秋已過,艾地壩上仍炎熱」的民諺。境內有利(川)彭(水)公路和6條鄉道公路與各片區工作站相通,交通方便。總面積430餘平方公里,轄55個村、1個林場,7.3萬餘人。[1]
中文名:文斗鎮
外文名:Wendou town
行政區劃代碼:422802107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湖北利川
地理位置: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西南邊陲
面 積:492.8 km²
政府駐地:文龍村平安路55號
電話區號:0718
郵政區碼:445406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毛灘河 十字路會議舊址
機 場:恩施許家坪機場
火車站:利川站
車牌代碼:鄂Q
目錄
建制沿革
土司時期
元、明及清初,屬湖廣施州衛忠路土司轄地。
清代
雍正十二年(1734)改土歸流,文斗鄉屬利川縣忠路汛懷德里。包括忠路六保(板橋村)、八保(金龍村)、九保(天星村)、十保(大杉樹村)、十一保(集鎮)、十二保(堡上村)、十三保(長順壩村)、十四保(黃土村)、十七保(太陽坪村)。
清代鄉境內形成若干集鎮:十字路場,又名中正場,即今金龍村,東有涼風洞,南有大梁子山;茅壩子場,近皇木槽;岩門頭場,又名樂義場,乾隆廿一年(1756)設,即今文斗鎮政府所在地;井坪場,道光二十年(1840)設,即錦屏;長灘壩場,又名長順場,即長順壩;黃土池場,即黃土。
岩門頭場曾遭兩度焚毀,嘉慶時拔貢賀伯厚募資重修,在禹王宮內立碑記敘,稱「文光射斗」,希望本境廣出人才,故改名為文斗場。
民國
1925年利川縣劃為18區,系十五區文斗、十六區長順。1932年全縣劃為9區,系七區文斗。1941年全縣劃為16鄉,系文斗鄉(轄11保)、長順鄉(轄6保),隸屬忠路區署,1946年忠路區署撤銷,直隸縣政府。
現代
1950年,全縣分為7區,文斗鄉、沙溪鄉、長順鄉為第六區。1952年,屬文斗區。1953年底,將文斗區長順鄉第八村劃歸四川黔江縣,後又劃回。1958年置文斗人民公社。1961年仍為文斗區,所轄管理區改為人民公社。1975年撤區並設,劃為文斗、長順、黃土三個人民公社。 由原來的和勝、八角、楓木、新民、十字、毛壩、朝陽、文龍等8個小公社組成文斗人民公社;由長順、雙林、慶林3個小公社組成長順人民公社;由黃土、仁和、五峰3個小公社組成黃土人民公社。
1984年撤社建區,為文斗區,轄9鄉(十字、鞍山、沙壩、堡上、錦屏、長順、黃土、五豐、楓木)1鎮(文斗)。
1996年1月區改為文斗鄉,將原9鄉1鎮改為10個管理區(後改工作站),仍56村、596個村民小組。
1999年7月1日將文斗分為文斗、長順兩個鄉鎮。文斗鄉轄文斗、楓木、沙壩、十字路、安山、堡上六個農村工作站;長順鄉轄長順、錦屏、黃土、五峰四個農村工作站。
2001年3月合併文斗、長順兩鄉為文斗鄉,仍轄10個農村工作站、56村、596個村民小組。
2020年4月14日,經湖北省民政廳批覆,利川市文斗鄉改為文斗鎮,原行政區域仍舊,鎮政府駐文龍村平安路55號。
地理環境
地形
境內山嶺重疊、溝壑縱橫,高差懸殊,最高點中原村的中原大寶海拔1711.5米,集鎮海拔1090米,長順谷地鬱江出口處海拔315米。北部群山交錯,耕地極少,水田罕見;南部鬱江兩岸為階梯狀緩坡,有台地梯田。長順壩為河谷平川。
水文
鬱江發源於利川市佛寶山,匯合忠路鎮、沙溪鄉諸河流,至忠路鎮雲口壩始名鬱江。留至沙溪鄉江口,始入文斗鎮,西受鹿銜壩水,東受咸豐縣龍嘴河水,西南流經堡上,西受源於石柱縣的毛灘河(古名小谷溪),至長順壩後,再流5公里至河涌的彎彎塘入重慶市。鬱江在利川市境內長99公里,流域面積147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為43立方米\秒,最大流速5米\秒,一般1.5米\秒,總落差1130米。自文斗鎮堡上以下,江寬水深,可通航。
人口民族
1986年有57,950人,1998年有67,357人,2003年有68,238人。境內土家族、漢族、苗族等居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62%(2003年),其中土家族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