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始真經
文始真經 |
文始真經,關尹子的《文始真經》乃文始真人所著經書,足見此經之重要。關尹子以獨特的視角將'道"的廣闊無邊的玄意天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其書文辭沈博絕麗,意境深遠雋永,超超玄著從做事讀書到待人接物,從日常生活到思想修養,從事理到道理,極大地體現了'道"的內涵。書中有不少警句,如'勿輕小事,小隙沈舟;勿輕小物,小蟲毒身;勿輕小人,小人賊國'等等,是上古先民長期的經驗智慧積澱。對執政,經商者無疑於常鳴的警鐘。古代隱士對關伊子推崇備至,謂道家大藏千萬卷,最精微者《關伊子》書也。
所謂"文始",可以理解為文明之始。因為他接受了老子的教誨,從而開發智慧,修證大道,得到成就,正是人類文明的最高境界。此經分為九篇,闡述宇宙和自然的規律,以養性為中心思想,體會虛無中的真實。
目錄
基本信息
關尹子
"關尹子"只是以官代名而已。關是指老子出函關的關,守關的人叫做關令尹,名字叫做喜,所以稱為關令尹喜,後人尊稱為關尹子。
尹真人得道成仙后,老君授他玉冊金文,號文始先生,證位為無上真人,玉清上相,為天府四相之一。賜紫芙蓉冠,飛青羽裙,丹得綠袖,交泰霓裳,羅紋目黃級,九色之節,居二十四天王之上,統領八萬仙士。元順帝至元三年(1266)加封文始尹真人,無上太初博文文始真君。道教派別之一"樓觀道"奉為祖師。
關令尹喜研讀老子之學,有心得體會,發而為文,成《關尹子》一書。然而,兵燹災難,其書佚失又重新校訂,故宋代理學大師林希逸曰:"(劉向)校讎之時,已自錯雜,及典午中原之禍,書又散亡。至江南而復出,所以多有偽書雜乎其間,如《關尹子》亦然,好處盡好,雜處盡雜"。而關尹子被封做了文始真人,所以其書也該稱做《文始真經》。所謂"文始",可以理解為文明之始。因為他接受了老子的教誨,從而開發智慧,修證大道,得到成就,正是人類文明的最高境界。
其主要思想:提出了"常無""常有",將"太一"(就是老子所說的道)作為萬物的根本;以濡弱謙下作為外在的行為準則,內心空靈虛靜,與萬物和諧相處;順應自然,,因勢利導,靜處平靜不雜;不為人先,與老子"不敢為天下先"相似。
現存重要註疏
(宋)陳顯微《文始真經言外旨》九卷
(元)杜道堅《關尹子闡玄》三卷(其書道儒結合最為精彩,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958冊。)
(元)牛道淳《文始真經直解》九卷
(明)王一清《文始經釋辭》九卷
宇者,道也。
關尹子曰: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天物怒流,人事錯錯然,若若乎回也,戛戛乎斗也,勿勿乎似而非也。而爭之,而介之,而現之,而嘖之,而去之,而要之。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鏤塵。聖智造迷,鬼神不識。惟不可為,不可致,不可測,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神曰元,合曰道。
曰:無一物非天,無一物非命,無一物非神,無一物非元。物既如此,人豈不然。人皆可曰天,人皆可曰神,人皆可致命通元。不可彼天此非天,彼神此非神,彼命此非命,彼元此非元。是以善吾道者,即一物中,知天盡神,致命造元。學之,徇異名,析同實。得之,契同實,忘異名。
曰:觀道者如觀水,以觀沼為未足,則之河之江之海,曰水至也,殊不知我之津液涎淚皆水。
曰:道無人,聖人不見甲是道乙非道。道無我,聖人不見己進道己退道。以不有道,故不無道;以不得道,故不失道。
曰:不知道妄意卜者,如射覆盂。高之,存金存玉;中之,存角存羽;卑之,存瓦存石。是乎,非是乎,惟置物者知之。
曰:一陶能作萬器,終無有一器能作陶者能害陶者。一道能作萬物,終無有一物能作道者能害道者。
曰:道茫茫而無知乎,心儻儻而無羈乎,物迭迭而無非乎。電之逸乎,沙之飛乎。聖人以知心一物一道一。三者又合為一。不以一格不一,不以不一害一。
曰:以盆為沼,以石為島,魚環遊之,不知其幾千萬里而不窮也。夫何故?水無源無歸。聖人之道,本無首,末無尾,所以應物不窮。
曰:無愛道,愛者水也;無觀道,觀者火也;無逐道,逐者木也;無言道,言者金也;無思道,思者土也。惟聖人不離本情而登大道。心既未萌,道亦假之。
曰:重雲蔽天,江湖黯然,游魚茫然,忽望波明食動,幸賜於天,即而就之,漁釣斃焉。不知我無我而逐道者亦然。
曰:方術之在天下多矣,或尚晦,或尚明,或尚強,或尚弱。執之皆事,不執之皆道。
曰:道終不可得,彼可得者,名德不名道。道終不可行,彼可行者,名行不名道。聖人以可得可行者,所以善吾生;以不可得不可行者,所以善吾死。
曰:聞道之後,有所為有所執者,所以之人,無所為無所執者,所以之天。為者必敗,執者必失。故聞道於朝,可死於夕。
曰:一情冥為聖人,一情善為賢人,一情惡為小人。一情冥者,自有之無,不可得而示。一情善惡者,自無起有,不可得而秘。一情善惡為有知,惟動物有之,一情冥者為無知。溥天之下,道無不在。
曰:勿以聖人力行不怠,則曰道以勤成;勿以聖人堅守不易,則曰道以執得。聖人力行,猶之發矢,因彼而行,我不自行。聖人堅守,猶之握矢,因彼而守,我不自守。
曰:若以言行學識求道,互相展轉,無有得時。知言如泉鳴,知行如禽飛,知學如擷影,知識如計夢,一息不存,道將來契。
曰:以事建物則難,以道棄物則易。天下之物,無不成之難而壞之易。
曰:一灼之火能燒萬物,物亡而火何存;一息之道能冥萬物,物亡而道何在。
曰:人生在世,有生一日死者,有生十年死者,有生百年死者。一日死者,如一息得道;十年百年死者,如歷久得道。彼未死者,雖動作昭智,止名為生,不名為死。彼未契道者,雖動作昭智,止名為事,不名為道。
曰:不知吾道無言無行,而即有言有行者求道,忽遇異物,橫執為道,殊不知舍源求流,無時得源,舍本就末,無時得本。
曰:習射習御習琴習奕,終無一事可以一息得者,惟道無形無方,故可得之於一息。
曰:兩人射相遇,則巧拙見;兩人奕相遇,則勝負見;兩人道相遇,則無可示。無可示者,無巧無拙,無勝無負。
曰:吾道如海,有億萬金,投之不見;有億萬石,投之不見;有億萬污穢,投之不見。能運小蝦小魚,能運大鯤大鯨。合眾水而受之,不為有餘;散眾水而分之,不為不足。
曰:吾道如處暗。夫處明者不見暗中一物,而處暗者能見明中區事。
曰:小人之權歸於惡,君子之權歸於善,聖人之權歸於無所得。惟無所得,所以為道。
曰:吾道如劍,以刃割物即利,以手握刃即傷。
曰:籩不問豆,豆不答籩,瓦不問石,石不答瓦,道亦不失。問歟答歟,一氣往來,道何在。
曰:仰道者跂,如道者駸,皆知道之事,不知道之道。是以聖人不望道而歉,不恃道而豐,不借道於聖,不賈道於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