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體系
文化體系,是指文化各要素相互連接的整合系統。具有四種屬性。
文化體系 | |
---|---|
(1)文化模式化, 即文化各要素之間在功能上相互作用,並形成某種模式。
(2)文化整合,即文化體系中諸要素之間互相依賴,和諧共存。 [1]
(3)界線保持,即文化體系與其環境之間存在着一條分界線。
(4)體系自律,即一個自律的文化體系就是一個自給自足的體系,無需與另一個文化體系進行交換、補充或聯繫。它是某一特定團體為自己的生存而設計的,並經過歷史的沿襲,逐漸成為一種自律的、模式化的系統。在該系統中,人們的社會行為符合該特定的文化習慣模式。[2]
目錄
基本信息
介紹
文化特質和文化複合體的組合。美國地理學家J.E.斯潘塞和W.L.Jr.托馬斯認為:文化的最小單元,即文化的某個項目,不論它是人的某一行為還是使用的某一工具,都是文化特質。相關的文化特質的集合構成文化複合體,各文化複合體包含的文化特質數目並不相同。
例如,養牛不論其用途如何,均是一種文化特質。飲用牛奶並製造和消費奶製品便是一個文化複合體;而食用牛肉並用牛拉犁、穿牛皮製的皮靴和皮衣,則是另一個與養牛場有關的文化複合體。這樣,一些相關的文化複合體集合起來,便形成一個文化體系。具有某種特定文化體系的人群聚居區就是一個文化區。
文化源地
人類重要的思想和行為最先形成的地方稱為文化源地。從一個文化源地形成的若干文化複合體,往往超出該文化區而傳布到不同居民居住的其他文化區,使該地居民以新的不同方式來表現其文化體系,再加上當地原有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行為,有時可能形成另一個文化體系和另一個文化區。
在東亞,漢族的基本思想和行為在中國的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等文化源地形成後,才傳布到全中國,形成中國文化體系和文化區。其中有許多文化特質傳布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地,而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地則各自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分別構成不同的文化體系和文化區。由於這 4個國家的文化體系和文化區有許多共性,可以歸為一個文化大區。
人類社會可以有許多的文化特質和文化複合體組合方式來構成一個文化體系。文化地理學就是研究文化特質、文化複合體和文化體系的各種不同的組合方式,以及它們在各個文化結構中所發揮的不同作用。
企業文化的主要內容
企業文化是指組織成員的共同價值觀體系,它使組織獨具特色,區別於其他組織。
經過多年實踐與研究,華恆智信認為一個能夠落地的企業文化主要由三個層次構成:
(1)企業理念,它是企業文化最核心的層面,企業理念是指企業發展的定位和未來的願景;
(2)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它是指企業明確的做事原則,也就是企業要求員工對待客戶/對待工作的準則,以及企業對待員工的價值導向和行為態度等內容。例如華恆智信對員工提出的「認真、敬業和共享」的價值觀就是要求我們的員工在工作中以認真為準則,選人時以敬業為條件,日常工作中要能相互支持與實現信息共享等;
(3)企業的形象與標識,其主要包括,企業對外的形象,員工工作時着裝/用語等一系列行為形象的規範。例如華恆智信人曾經協助過中國電信提出的「標準着裝十八條,標準行為十二條,標準用語五不說」等等。
企業文化塑造時需要注意的問題主要包括:
第一,企業領導者必須成為推動企業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企業文化從某種特定意義上說,是「企業家」的文化。因為,企業是由領導者來管理的,所以,企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領導者的決心和行動,取決於企業領導者對企業文化內涵的深刻認識,取決於企業領導者對建設企業文化的見解和其獨具個性及前瞻性的管理意識。
只有通過其長遠的目光、人格的魅力和管理藝術感染和影響職工發揮最大的潛力,才能不斷推動企業科學、可持續發展。
第二,企業文化建設必須與企業管理相互融合。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並不是要拋開制度管理。沒有較完善的規章制度,企業就無法進行有效的生產和經營活動。但不論規章制度多麼完善,也不可能包羅企業的一切活動,更不能從根本上規範每一個職工的行為意識。
而企業文化則是一種無形的約束力,能夠達到增強企業內聚力、加強職工自我控制、激勵職工工作激情、提高生產效率的作用,有助於提高企業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有利於改善人際關係,有利於樹立企業形象,擴大企業影響。所以,通過文化對管理的先導作用,可實現職工與企業的共同目標,使企業不斷提高品位,提升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第三,企業文化必須要得到企業全員的認同。一個企業要想增強內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競爭力,必須首先形成一致的理念,並且能夠得到有效的貫徹落實,使職工的個人行為從「要求我這樣做」轉化為「我應該這樣做」,使之符合企業發展的需要。
世界文化體系是如何劃分的
1986年季羨林為其主編的《簡明東方文學史》作了一篇緒論, 題為《東方文學的範圍和特點》。在這篇文章中他寫道: 「根據我個人的看法, 人類歷史上的文化可以歸併為四大文化體系。在這裡, 我先講一講, 什麼叫做「文化體系」。
我覺得, 一個民族或若干民族的文化延續時間長, 又沒有中斷、影響比較大, 基礎比較統一而穩固、色彩比較鮮明、能形成獨立的體系就叫做「文化體系」。拿這個標準來衡量, 在五光十色、錯綜複雜的世界文化中, 共有四個文化體系:
一、中國文化體系,二、印度文化體系, 三、波斯、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體系, 四、歐洲文化體系。這四個體系都是古老的、對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的文化體系。拿東方和西方的尺度來看, 前三者屬於東方, 最後一個屬於西方。」
由此可知, 在文化體系方面季羨林作了兩項貢獻。一是他對文化體系進行了界定。二是他確立了四大文化體系。二十年來的實踐表明, 季羨林關於文化體系的定義和四大文化體系的劃分方法, 得到了我國學術界的普遍認同。
在具體的運用中, 波斯、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體系被簡稱為阿拉伯文化體系。至於歐洲文化體系, 由於它已經在地理範圍上覆蓋了南、北美洲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 再使用「歐洲文化體系」一語顯然不合適。
同時, 就其內部要素來看,所謂歐洲文化體系, 其實包含了兩種文化基質, 一是希伯來文化, 一是希臘文化。目前學術界已找到了一個更好的名稱來替代它, 那就是「希伯來- 希臘文化體系」 (Hebrew - Hellenistic cultural system) , 簡稱為「二希文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