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整理( tidy ),常用於表示:去除不需要的東西。整理,著作權 法術語,指對內容零散、層次不清的已有文字作品或者材料進行條理化系統化加工,如古籍的校點、補遺等。[1]

整理

目錄

基本信息

【拼音】zhěng lǐ

【注音】ㄓㄥˇ ㄌㄧˇ

【英譯】 [arrange;put in order]

基本解釋

整頓使有條理,有秩序;收拾。[2]

引證解釋

整齊而有條理漢 王符 《潛夫論·本訓》:"是故法令刑賞者,乃所以治民事而致整理爾,未足以興大化而升太平也。"《南史·范泰傳》:"博贍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 整頓,使有條理《敦煌變文集·張義潮變文》:"僕射即令整理隊伍,排比兵戈,展旗幟,動鳴鼉,縱八陣,騁英雄。

"《醒世恆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次早, 趙二 便去整理衣褶,準備做新郎。"孫中山《和平統一化兵為工》:"本大總統這次回來,專在整理廣東。"

料理;安排元 無名氏《村樂堂》第三折:"小官同知的便是。有我那大夫人。因奸合毒藥藥丈夫。我告防禦大人。誰想防禦相公不整理。"明 唐順之《與項甌東郡守書》:"願聞兄之所安,整理民事皆是吾人切實工夫,而兩郡之治如何,並願聞之。

"明 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樓觀海市》詩:"甲子春,方得旨予告,因整理諸事之未集,又兩閱月,始咸結局。"清 沈復 《浮生六記·浪遊記快》:" 芸為整理小酒榼。" 整治,修理元 關漢卿《魯齋郎》楔子:"我有把銀壺瓶跌漏了,你與我整理一整理。"《警世通言·崔待詔生死冤家》:"當時宣崔寧見駕,將這玉觀音教他領去,用心整理。"

高中歷史知識點匯總

歷史必修一二三基礎知識強化背誦資料

必修一(劃線部分為大家必須掌握的內容)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中國早期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內容:

性質: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內容:是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是用規定宗族內部嫡庶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宗族中的地位,最終以保證王權的穩定。

特點:嫡長子繼承制。「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理解分封制基本內容:

內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義務:被封的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等義務。

權利: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諸侯在他們的領地,有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的獨立性。

2、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了解秦朝的建立與疆域

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

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

了解皇帝制度的創立

秦始皇首創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襲顯示了權力的不可轉移,另一方面以皇權至上顯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這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與太尉

秦朝建立了一套以皇權為中心比較完備的中央政權組織。在中央設立三公。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了解郡縣制的建立

郡縣制的建立始於春秋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把郡縣制推廣到全國。縣是郡的下級行政機構。郡守、縣令或縣長由朝廷(皇帝)任命。郡縣制的建立,實現了中央對地方政府直接有效的控制,標誌着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認識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的影響

對秦朝影響:有利於國家統一,有利於封建經濟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起來重要作用。

對後世的影響: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具有開創性,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了解漢朝郡國並行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

郡國並行制:漢初劉邦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即郡縣制和分封制同時實行)。漢武帝時,逐步削弱王國勢力。

行省制度:元朝為改變宋朝地方無權、人浮於事的局面,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進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體制。唐朝三省分工明確: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隋唐時,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了解我國古代主要的監察機構

漢武帝後期,分全國為13州。州作為監察區,設級別不高的刺史,代表中央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唐太宗,依山河形勢,分全國為10道,作為監察區。

4、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了解明朝廢除丞相、設內閣

廢丞相:1380年,明太祖以「謀危社稷」的罪名,誅殺胡惟庸,同時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他規定,以後不許再立丞相。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設內閣:丞相廢除後,明太祖設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內閣制度正式確立。

了解清朝設置軍機處

清雍正時,設軍機處,軍機大臣只能跪受筆錄,全國的軍政大權就完全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認識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a、皇權失去了約束和監督,使皇帝決策具有個人的獨斷性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b、絕對的君主專制又使大小官員只能唯上是從,助長官場的因循守舊之風。c、必然導致官僚機構得膨脹,從而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所有這一切,都極大地妨礙社會的進步。自此,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

專題二 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鬥爭

1、1840年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

了解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主要史實

鴉片戰爭:1840—1842年,英國為奪取更多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發動鴉片戰爭。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

甲午中日戰爭: 1894—1895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1901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匈)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清政府與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了解《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並認識其影響

《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英國商人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影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可以在華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影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賠償白銀4.5億兩;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各種組織(最為嚴重);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影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840年至1900年間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

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黃海海戰、台灣人民反割台鬥爭

三元里抗英鬥爭,鴉片戰爭時期,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鬥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抵禦外侮的愛國精神。

黃海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的一次決戰。愛國將領:鄧世昌。

台灣人民反割台鬥爭:《馬關條約》簽訂後,台灣人民一直沒有停止過反抗殖民統治和爭取寶島回歸祖國的鬥爭。

3、侵華日軍的罪行

了解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

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軍炮轟中國東北軍駐地,攻占瀋陽。不到半年,侵占整個東北。

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日軍進攻宛平城和盧溝橋,中國軍隊奮起抵抗。盧溝橋事變成為全國抗日戰爭的開端。

了解南京大屠殺和七三一部隊的罪行

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後,六周之內,殺害中國同胞30萬人以上。

七三一部隊的罪行:日本在中國東北成立專門研究細菌戰的部隊,稱為「七三一部隊」。他們慘無人道地用中國活人作試驗。因受試驗而慘遭殺害的中國人達三千以上。

4、全民族的抗日戰爭

了解淞滬會戰、太原會戰中的平型關戰役、徐州會戰中的台兒莊戰役和百團大戰的抗戰史實

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

太原會戰中的平型關戰役:取得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參戰部隊:八路軍一一五師。

徐州會戰中的台兒莊戰役:取得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的重大勝利,指揮者:李宗仁。

百團大戰:1940年下半年,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指揮者是彭德懷。

了解敵後抗日根據地建立的意義

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把敵人的後方變成抗日的前線,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理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作用

建立:面對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威脅,國共兩黨停止內戰,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國軍民奮起抗戰。

作用:是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抗戰取得最後勝利的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了解抗日戰爭勝利並認識其意義

抗戰的勝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

意義:(從國內來說)是中國人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的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國際來看)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的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專題三 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1、太平天國運動

了解金田起義、定都天京和北伐、西征

金田起義:1851年初,洪秀全在廣西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軍攻占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為國都,同清朝對峙。

北伐、西征:定都天京後,太平軍進行了北伐西征和東征,攻破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後,太平天國達到全盛時期。

理解《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

《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冬,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它突出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鬥爭的思想結晶。它體現了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農經濟基礎上實行均貧富。它無法調動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只是空想,根本無法實現。

《資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改革的治國方案——《資政新篇》。它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迫於當時形勢,《資政新篇》並未實行。

2、辛亥革命

了解興中會成立、同盟會成立、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的史實

興中會成立: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邀集華僑志士建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他提出興中會的入會誓詞:「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

同盟會成立: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它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機關刊物《民報》。特點: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史稱「辛亥革命」。

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國旗五色旗,改用公曆,以中華民國紀年,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

理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912年3月,孫中山領導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主要內容: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構建政治體制;實行責任內閣制。評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性質: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意義: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的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辛亥革命並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3、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了解五四運動的主要史實

導火線: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

爆發: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校三千多學生在天安門集會。高呼「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口號。6月初上海舉行罷工,運動中心從北京轉到上海。結果:取得初步勝 (釋放被捕學生,罷免賣國賊職務,拒簽和約)。

認識五四運動在近代中國社會變革中的影響

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在運動中,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台,起到了主力軍的作用,從此工人階級開始領導中國革命;青年學生起到了先鋒作用;一些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認識到了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開始了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進程,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了解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主要史實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舉行。主要內容:通過了黨綱,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規定黨的奮鬥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資本家私有制,聯合第三國際;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成立黨的中央機構——中央局。意義:中共一大的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共是新型工人階級政黨,它的誕生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中共二大:1922年7月召開。正確分析了中國社會的性質和革命性質,大會制定了黨的最高綱領(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和最低綱領(民主革命綱領: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大會還確認中共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意義:第一次在全國人民面前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方向。

4、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了解國民革命運動中的國共合作

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誌着國共合作的實現。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國共合作以後, 在全國範圍內迅速開展了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運動。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叛變革命,以後又寧漢合流,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最後失敗。

了解北伐戰爭的成果

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北伐軍勢如破竹,很快殲滅吳佩孚、孫傳芳部主力。到1926年底,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北伐戰爭得到工農群眾大力支持,北伐勝利進軍也推動了工農運動的蓬勃發展。武漢、九江人民舉行反帝鬥爭,收回漢口、九江的英租界。

了解南昌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建軍節),周恩來、賀龍等在南昌發動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誌着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7年9月秋收起義後,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開始創建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了解紅軍長征的主要史實

長征的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根本原因:左傾錯誤。開始時間:1934年10月,結束: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吳起鎮;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宣告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

理解遵義會議的內容與意義

內容:1935年1月召開遵義會議。會議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軍事上、組織上的「左」傾錯誤,肯定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選舉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

意義: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了解解放區土地改革的意義

土地改革使解放區一億多無地和少地農民分到了土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支援前線。

了解挺進大別山和三大戰役的主要史實

挺進大別山: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渡過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三大戰役:1948年底至1949年初,發動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共殲滅或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

了解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作出工作重心轉移的決定

1949年春,中共在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會上作出把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的決定。

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標誌着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人民企盼的獨立、統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勝利。它改變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鬥爭的士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專題四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新中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設

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並理解其意義

成立: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

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啟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鬥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結束了幾千年封建專制統治的歷史。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成為國家的主人。新中國的成立,標誌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已經結束,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統一的道路,進入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新中國的成立,是繼俄國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之後世界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了解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它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這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中國人民革命鬥爭和建設經驗的總結,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法律保證。

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社會主義民主的廣泛性。

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人民政協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中國共產黨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明確規定,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民族區域自治就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意義:是各民族平等聯合,團結、共同建設社會主義的最恰當的的制度,它滿足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願望,對實現民族平等,保證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調動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產生深遠的影響。五個省級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1947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1965年。

2、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

了解1982年和1999年我國憲法修訂的情況

1982年憲法:是對建國三十多年來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進一步發展了社會主義民主,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國家領導體制。使民主政治建設趨於制度化、法律化,為依法治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1999年憲法:九屆全國人大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使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達到新的高度,成為中國法制建設的里程碑。

3、祖國統一大業

了解「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

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具體說,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10億人口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它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指導方針。

了解香港、澳門的回歸併理解香港回歸的意義

香港回歸: 1997年7月1日,中國正式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

澳門回歸: 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澳門。

香港回歸的意義:香港的回歸,標誌着中國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恥辱,開創了香港和祖國內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標誌着中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標誌着中國人民為世界和平、發展與進步事業作出了新的貢獻。香港問題的解決,為澳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成功的範例。

了解《告台灣同胞書》和「九二共識」

《告台灣同胞書》: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發出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呼籲。

「九二共識」:1992年10月,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與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重要共識,史稱「九二共識」。

專題五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係

1、新中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

了解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方針(政策)

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它主要包括:「另起爐灶」、「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一邊倒」。

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3年周恩來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意義:標誌新中國外交的成熟;是我國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參與國際事務所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為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在國際上造成廣泛深遠影響,發展成解決國與國之間的基本準則。

了解中國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的情況

日內瓦會議(瑞士):1954年,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結果:中國代表團積極推動下,達成《關於恢複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大大提高新中國國際聲譽。

萬隆國際會議(印尼):1955年,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作用:周恩來在會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使會議成功,加強中國同亞非各國聯繫。

20世紀70年代中國在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

了解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通過提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意義:突出說明長期以來美國實行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是中國外交重大勝利。

了解中美關係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中美關係正常化:1971年,美國乒乓球隊訪華打開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門;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在上海簽訂《中美聯合公報》;1978年12月,發表《中美建交公報》,美國接受了中國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則(美國與台灣當局斷交、廢約、撤軍);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中美關係開始走向正常化。

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立外交關係。

認識中美、中日關係的改善對國際關係產生的重要影響

中美關係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許多國家紛紛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在國際上掀起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從20世紀50年代起,因美國孤立遏制中國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終於被打破,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

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重要的外交活動

了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外交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根據國際形勢的新變化和國內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對外交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豐富和發展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985年,鄧小平明確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具體表現為不結盟政策。

了解中國在聯合國中的重大外交活動

中國積極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在歷屆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上,中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謀求重大國際問題和地區熱點問題公正、合理的解決,中國作出了積極的努力。中國十分重視聯合國在維和領域的工作,並作出了自己的貢獻。積極參與聯合國和有關多邊國際機構關於裁軍問題的審議和談判工作。以中國為代表的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積極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而鬥爭。

了解中國在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大外交活動

中國在注重參與聯合國的外交活動的同時,還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中國積極參與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活動。中國十分重視發展與東南亞國家聯盟的關係。中國與歐盟各國的關係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中國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以建設和平的周邊環境。

專題六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了解梭倫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

梭倫改革:公元前6世紀初,梭倫在雅典推行改革,主要是按財產多寡來劃分社會等級,進一步打擊氏族貴族制度殘餘,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

克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紀末,克斯提尼實行改革,用10個地域部落取代原來的4個血緣部落。意義:打破了血緣關係,大大削弱了氏族貴族的勢力。確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

了解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

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擔任首席將軍期間,雅典的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主要內容:公民大會是城邦的最高權力機構,五百人會議處理公民大會期間的日常事務;陪審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與監察機關;雅典民主政治的主體是公民。

了解《 十二銅表法》、公民法和萬民法

《 十二銅表法》:羅馬成文法誕生的標誌。

公民法和萬民法:羅馬法從形式上可以分為成文法和習慣法;從整體結構上看,包括公民法、萬民法等。公民法基本上屬羅馬及其公民的法律。萬民法為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範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在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公民法逐漸演變為萬民法。3世紀初,羅馬帝國境內自由民之間公民與非公民的區別開始消失,原先的公民法與萬民法之間的區別也失去了實際意義。

認識羅馬法在維護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

作用: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是為了維繫和穩定了帝國的統治。②為羅馬統治者權力提供了法律依據,穩定了社會秩序;③維護奴隸制度,保護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鞏固了帝國的社會基礎;④順應經濟發展和變化,對公民的平等權利予以理論上的承認,保護私有財產;建立大量自治市,把羅馬法律和政治制度推向帝國每一個角落。進一步穩固了帝國的政治和經濟基礎。

專題七 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以選舉和議會立法為主要特徵的資產階級代議制度,使歐洲啟蒙運動的民主思想由理論付諸實施,從政治體制上對君主專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成為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大廈的頂梁之柱。具體表現為: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美國的總統制共和制、法國的議會制共和制和德國的聯邦制君主制。

1、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理解《權利法案》

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頒布。目的:以明確的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等。意義: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起來。

了解英國責任制內閣的形成

18世紀前期,內閣制開始形成。責任內閣制是英國政治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根據英國君主立憲制,下院議員由選民普遍直接選舉產生,由國王任命在下院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為首相,由首相提出內閣成員和政府成員名單,送交國王批准,組成責任制內閣,即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或首相負責的「責任制政府」。

2、美國的總統共和制

理解美國1787年憲法

美國1787年憲法,吸收了英法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的精髓,體現了「分權與制衡」(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學說)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聯邦政府分為行政、立法、司法三個相對獨立的部門。為防止權力的過度集中導致專權出現,憲法規定,政府各部門的權力又是彼此制約和平衡的。

美國1787年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787年憲法使美國建立起聯邦制國家,但也有明顯的局限性。

了解聯邦制的權力結構

根據憲法,國家立法權歸於國會;行政權歸於總統;司法權歸於聯邦法院。

3、民主政治在歐洲大陸的發展

了解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主要內容

1875年,國民議會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共和制。憲法規定,行政權歸於總統,立法權歸於兩院制議會。

了解《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

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通過。憲法規定,統一後的德國為聯邦制的君主國家。憲法授予皇帝巨大權力,宰相主持帝國政府工作,宰相只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帝國設立兩院制的議會作為立法機構。議會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兩部組成。聯邦議會是帝國的最高機構,帝國議會由普選產生,作用很小。

專題八 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了解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的歷史條件

工業革命的深入推動了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為馬克思主義誕生準備了社會經濟的前提條件。

歐洲的工人運動,標誌着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社會階級條件。

自然科學取得的許多新成果與社會科學領域裡的重大發現,為馬克思主義誕生提供了理論條件。

空想社會主義是馬克思誕生的思想條件。

理解《共產黨宣言》

內容: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闡明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進一步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意義: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標誌着馬克思主義(也稱科學共產主義)的誕生。

2、巴黎公社革命

了解巴黎公社的成立及其意義

成立: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

意義: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與專政學說;它的經驗教訓是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寶貴財富;公社戰士的精神將永垂史冊。

3、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了解二月革命、「四月提綱」、彼得格勒武裝起義

二月革命: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統治俄國長達三百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即推翻了俄國的沙皇專制統治)。

《四月提綱》:列寧向布爾會維克黨和革命群眾提出了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任務;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爭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權。

彼得格勒武裝起義:1917年11月的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

認識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

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在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上打開了一個缺口,它成功地將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實踐;開創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新局面;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鼓舞了國際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鬥爭,推動了中國等亞洲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

4、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

知道是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概括

新中國成立後的主要任務: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發展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社會基礎:政治基礎 完成民主革命任務:全國領土的基本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各地人民政府建立;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經濟基礎 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合理調整工商業,加強對農業和工礦業的領導;國家財政經濟的根本好轉;法律保證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到1956年,全國基本完成了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生產資料的所有制上,基本上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在勞動分配上,基本上實現按勞分配的原則。這樣,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從而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專題九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了解雅爾塔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在雅爾塔等國際會議上達成了若干協議,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係新體制,即雅爾塔體制,奠定了戰後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

理解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

杜魯門主義:1947年3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向國會提出咨文,提出要以「遏制共產主義」作為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和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這些政策和綱領後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杜魯門主義」的出台標誌着美蘇「冷戰」的開始。是「冷戰」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現。

馬歇爾計劃:1947年6月,為了幫助西歐恢復經濟,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的對歐洲經濟援助計劃,以扶持和控制西歐國家,把西歐納入美國對蘇聯的「冷戰」的戰略軌道,即馬歇爾計劃。這是「冷戰」政策在經濟上的表現。

了解北約和華約的建立

北約:1949年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等12個國家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建立了以美國為首的軍事政治集團,即北約。北約的建立是美國遏制蘇聯、稱霸世界的一個重要行動,加劇了「冷戰」的程度。這是「冷戰」政策在軍事上的表現。

華約:1955年5月,蘇聯和東歐7國政府首腦,在波蘭首都華沙締結《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建立了以蘇聯為首的軍事政治集團,即華約。

北約和華約的建立,標誌着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標誌着美蘇兩極格局局面的正式形成。

了解德國、朝鮮的分裂和古巴導彈危機

德國分裂:杜魯門主義出台後,德國首先成為美蘇「冷戰」的主要地點。1949年,在美國和蘇聯的支持下,德國西部和東部先後建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分裂。

朝鮮的分裂:日本投降後,蘇、美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朝鮮半島的北部和南部;1948年,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先後成立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從此,朝鮮半島處於分裂狀態。

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蘇聯為了改變在美蘇核力量對比中的不利地位,開始向古巴運送中程導彈,被美國發現,美國開始武裝封鎖古巴,美軍進入最高戒備狀態,蘇軍也隨之進入戒備狀態,經過談判,蘇聯最後從古巴撤走導彈。

2、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理解從歐洲共同體到歐洲聯盟的發展歷程

1967年成立歐洲共同體(是由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三個共同體合併而成);1973年-1986年,歐共體經歷三次擴大;1993年歐共體發展為歐盟,標誌着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了解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的表現

20世紀80年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了解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1956年,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埃及總統納賽爾、印度總理尼赫魯舉行會談,提出了不結盟的主張。1961年,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倡議下,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不結盟運動奉行非集團、不結盟政策,在國際舞台上發揮着巨大的作用,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深入發展,加速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崩潰;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不結盟運動把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作為重要任務;1973年第四次首腦會議,正式將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作為不結盟運動的行動綱領;

了解蘇聯解體和兩極格局的瓦解

1991年8月,《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將聯盟變成鬆散的邦聯;「八一九」 事件後,蘇共被排擠出政權,國家政權性質根本性變化;1991年底,俄羅斯等11個加盟共和國簽署《阿拉木圖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這標誌着蘇聯的解體以及兩極格局的瓦解。

要點訓練:

1.俄國二月革命推翻了

A、封建農奴制 B、沙皇專制制度 C、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D、波旁王朝

2.下列對俄國十月革命的評價,不正確的是

A、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B、開創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新局面

C、鼓舞了國際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鬥爭

D、是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3.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的標誌是

A、新中國的成立 B、全國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

4.奠定二戰後世界兩極格局的是

A、杜魯門主義 B、馬歇爾計劃

C、雅爾塔體系的建立 D、北約和華約的建立

5.美國「冷戰」政策在經濟方面的表現是

A、馬歇爾計劃的提出 B、杜魯門主義的出台

C、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 D、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

6.杜魯門主義出台後,首先成為美蘇「冷戰」的主要地點是

A、朝鮮 B、德國 C、越南 D、古巴

7.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要求與美國建立平等的夥伴關係。2004年1月19日,日本陸上自衛隊進入伊拉克,這是二戰以來日本陸上自衛隊首次踏上處於戰爭狀態的外國領土。其根本原因是

A、美蘇兩極格局即將瓦解      B、日本開始奉行獨立的外交政策

C、日本已經成為經濟大國      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

8.由歐洲煤鋼共同體,到歐洲共同體,再到歐洲聯盟,反映了歐洲各國的合作

①由單一的經濟部門擴大到各經濟領域 ②由經濟一體化到政治一體化

③由區域集團化到經濟全球化 ④由追隨美國到要求建立平等的夥伴關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我們一致決心緊急地為建立一種新的國際經濟秩序而努力……」以這一目標為行動綱領的會議是

A、亞非會議 B、日內瓦會議 C、第一次不結盟會議 D、第四次不結盟會議

10.當前影響世界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的因素有

①日本積極建立「政治大國」 ②歐洲聯盟的迅速發展 ③中國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④俄羅斯經濟發展,國際地位提高 ⑤美國推行霸權主義政策 ⑥不結盟運動的蓬勃發展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⑥   C、①②④    D、①③⑤

11.閱讀下列材料

法律是國家意志的體現。近代以來,「法制是政治文明最堅實的基礎,是讓法律成為治

理國家最高權威的手段」。結合所學知識,請回答下列問題:

(1)現代資本主義法制起源於古羅馬,標誌羅馬成文法誕生的法律文件是什麼?(2分)

(2)在近代德、法、美制定了哪些憲法或憲法性質的文件?(3分)這些文件是體現哪一階級利益的?(2分)

(3)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制定於何年?(1分)它的兩大原則是什麼?(2分)

(4)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在法制建設方面取得了怎樣的重大成就及重要意義?(3分)

1、B 2、D 3、C 4、C 5、A 6、B 7、C 8、A 9、D 10、B

11、⑴《十二銅表法》

⑵ 德國《德意志憲法》;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美國《1787年憲法》;維護資產階級利益。

⑶ 1954年;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⑷ 1982年憲法,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實現了在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使民主政治建設制度化、法律化,為依法治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199年,九屆全國人大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使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達到新的高度,成為中國法制建設的

必修二

專題一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1、 古代中國的農業

了解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刀耕火種:原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法。即人們先用石刀、石斧把樹木砍倒,曬乾後放火焚燒,然後再用石犁翻土播種。這種耕作方式被稱為「刀耕火種」或「火耕」。

(2)耜耕:隨着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標誌着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農具。由於青銅比較珍貴,在農業生產中很少使用。木製的耒耜和石鋤、石犁,仍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

(3)鐵犁牛耕: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並將其逐步推廣。漢朝以後,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理解古代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的基本含義

(1)形成原因(條件):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逐步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伴隨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男耕女織的個體小農經濟逐步形成。

(2)特點: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納賦稅。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

(3)作用:小農經濟是推動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主要動力;小農經濟是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它的興衰關係到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封建政權的安危。

(4)地位和影響: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2、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發展

了解古代中國在絲織、冶金和制瓷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絲織業: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距今四五千年,我國已養蠶並有了絲織品。商朝時已有了織機,能織出多種絲織品。西周時能生產出斜紋提花織物。唐朝絲織技術高,以輕盈精湛著稱,還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宋朝絲織品品種繁多,織錦吸收了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圖案生動活潑。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設在蘇杭等地的織造局生產的絲織品超過前代,特別是細密精緻的緞,成為清朝絲織品的代表。絲織工具有花樓機。

(2)冶金技術:

①冶銅技術:原始社會晚期,中國人就掌握了冶銅技術。商周時代,青銅鑄造進入繁榮時期,代表作有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禮器等。

②冶鐵技術:西周晚期,中國已有鐵器。東漢杜詩發明的水力鼓風冶鐵工具,南北朝的灌鋼法等,使中國在鋼鐵冶煉技術和產量,在16世紀以前一直領先世界。

(3)制瓷業: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商朝時已燒制出原始瓷器。東漢燒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燒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宋代制瓷技藝大放異彩,瓷窯遍布全國各地,並出現了五大名窯。明清時期瓷器種類豐富,青花瓷、彩瓷、琺瑯彩爭奇鬥豔。江西景德鎮是著名的瓷都。

3、古代中國的商業發展

了解「市」的形成與發展

(1)「市」的形成:宋朝以前,縣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設市,用於貨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圍牆,與民居嚴格分開。官府設市令或市長,對市場交易進行嚴格的管理,按時開市、閉市,閉市後不許交易。

(2)「市」的發展:宋朝時,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鄉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舊時日中為市的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晝夜相接,交易活動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是宋代最著名的四大商業名鎮。

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商幫

商業城市:古代的長安、洛陽、開封、臨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時期的政治中心、軍事重鎮,也是著名的商業中心。南方經濟的發展,使揚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為當時最繁榮的大都會。

著名商幫:明清時期,一些地方還出現了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叫做「商幫」,其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

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及其影響

「重農抑商」政策:

(1)提出: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時,首倡「重農抑商」政策。

(2)基本含義:國家要鼓勵男耕女織的農業生產,限制工商業的發展。

(3)目的: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以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鞏固封建統治。

(4)影響:對於保護小農經濟、鞏固封建制度、維護國家統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業的發展。

「海禁」政策:

(1)基本含義:

A明朝初期,東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統治,下令實行「海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進行。

B清初,為了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鬥爭,政府厲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許人民片板下海,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2)影響:不僅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而且使中國與世隔絕,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專題二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了解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史實

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開始投資創辦近代企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誕生了。民族資本主義企業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如上海的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的繼昌隆繅絲廠、天津的貽來牟機器磨坊等。

了解甲午戰爭後中國民族工業初步發展的主要史實

甲午中日戰爭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

(1)原因:甲午中日戰爭後,列強爭相向中國輸出資本,進一步瓦解中國的自然經濟。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2)表現: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僅表現在商辦企業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而且還表現出由沿海向內地的擴展。

(3)影響: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認識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A鴉片戰爭後,隨着外國商品的湧入,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B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

C受洋務派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誘導。

2、民國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了解民國初期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史實

民國初期,處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夾縫中的民族工業,獲得一個迅速發展的短暫春天。

(1)原因:

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中華民國,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

B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激發了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近代企業的熱情。

C 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D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2)表現:1912—1919年,民族資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發展。其中,麵粉業和紡織業發展最快。化工、皮革、捲菸等行業也有相當發展。湧現出一批著名的實業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張謇、榮宗敬、榮德生、周學熙等。

了解國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史實

1927~1936年,民族工業得到較快發展。

原因:國民政府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鼓勵發展工業和交通運輸業。

了解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民族工業發展的狀況

抗戰時期: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民族企業遭受空前殘酷的打擊。

原因:

A在淪陷區,來不及內遷的民族企業,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吞併。

B在國統區,國民政府實行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控制。國民黨官僚階層藉此控制經濟命脈,壓榨民族企業,從而使官僚資本迅速膨脹,民族資本日益萎縮。

解放戰爭時期:民族工業陷入絕境,工廠、礦山、店鋪紛紛倒閉。

原因:

A 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國貨。

B官僚資本也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

C國民政府還不斷增加苛捐雜稅,並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造成原料昂貴而產品滯銷。

專題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1、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

了解「一五」計劃的建設成就

1953年,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在其實行期間,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瀋陽機床廠和飛機製造廠等先後建成投產。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理解三大改造

(1)內容:根據第一個五年計劃,在發展重工業的同時,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

(2)意義: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

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內容

1956年,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根據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已在我國建立起來的新形勢,大會提出,當前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儘快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大躍進」 運動: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會後,全國掀起「大躍進」的高潮。「大躍進」片面要求大辦工業,大辦農業。「大躍進」運動反映了廣大人民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後面貌的願望,但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

人民公社化運動:在「大躍進」運動進入高潮時,中央政治局又通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的決議。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財產由公社統一核算,統一分配。

認識: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導致國民經濟出現混亂。1959—1961年,我國出現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是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一次嚴重的失誤。

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戰略決策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拋棄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確定今後黨和國家的工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國的改革開放從此拉開序幕。

認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

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成為實行改革開放和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

A結束了我國長期以來的「左」傾錯誤的束縛。

B重新確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

C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D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集體。

E這是新中國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

F成為我國開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偉大起點。

3、經濟體制改革

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實施: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展開。1978年,安徽、四川的一些農村,開始實行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生產責任制。不久,在全國普遍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

(2)意義:這種責任制使農民有了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克服過去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弊端,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3)影響:

A 僅幾年時間,全國農業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了歷史性的變革。

B 推動了農村改革的深入。1983年,中央決定,撤銷國家政權在農村的基層單位人民公社,建立鄉、鎮政府;撤銷作為村行政機構的生產大隊,建立村民委員會,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C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促進了城市的改革。

了解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

(1)實施:1984年以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在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簡政放權,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在所有制上,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分配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2)作用:通過改革,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企業有了競爭機制,增強了活力,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效益顯著提高。

經濟體制改革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

4、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了解我國創辦經濟特區、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闢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史實

創辦經濟特區:

(1)含義:是指國家劃出一定範圍,在這裡實行與其他地方不同的經濟政策,如在吸引外資、減免稅等方面,給予特殊優惠,以此引進外資、外國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

(2)創辦:創辦深圳經濟特區是我國邁出對外開放的第一步。

A 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成為我國第一批經濟特區。

B 1988年,中國設立海南省,劃出海南島設置海南經濟特區。

(3)影響:

A 特區在發展外向型經濟方面,成為全國的排頭兵。深圳被譽為「一夜崛起的城市」。

B 特區外向型經濟的建立與發展,對沿海地區實行外向型經濟戰略,具有探索和示範作用。

C 特區的改革為全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

中國政府還在沿海和其他地區的開放城市,劃出一定區域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引進外資,生產高新技術產品或加工出口產品。這些開發區通常匯集了優秀人才和先進技術,具有知識密集的特點,是學習先進管理經驗、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場所,也是了解國際行情的重要窗口。

開闢沿海經濟開放區

1984年,國家決定開放天津、上海、福州、廣州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以後,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又相繼開闢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到1992年,沿海經濟開放區已從南到北連成片,形成了沿海經濟開放地帶。

(註:第一批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中屬於江蘇的有2個:連雲港和南通。南京是第三批批准的經濟技術開發區。)

開發開放上海浦東

1990年,中央政府決定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的新飛躍。上海浦東的開發和開放,成為上海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成為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誌。

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邊開放城鎮、內地省會開放城市的開放體系。這個體系的形成,標誌着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屆三中全會和中共十五大的主要決定

中共十四大: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十四屆三中全會: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中共十五大:1997年,中共十五大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

專題四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

了解近代的服飾變遷與飲食變化

服飾變遷:鴉片戰爭後,「洋布」「洋裝」漸漸進入中國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結合中西樣式設計的中山裝,受到新派人士的歡迎。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的服裝更是五花八門,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還有人穿旗袍,學生裝在青年人中成為文化教養的象徵,而依照歐洲風格的裙子也流行於大城市中。

飲食變化:鴉片戰爭後,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開始出現西餐館,還有麵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為有錢人的一種時尚。

了解近代「廢止纏足」與婚姻自由的習俗

戊戌變法時的維新派,主張「斷髮易服」「廢止纏足」,並改革傳統的婚姻制度。民國時期,政府頒布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在大城市裡,婚喪儀式由繁瑣愚昧改為簡約文明。

傳統的風俗習慣,在農村堅如磐石地沿襲下來。

2、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

了解近代中國誕生的先進交通工具

(1)輪船:19世紀70年代初期,洋務派創辦輪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強在中國的壟斷局面,推動了中國水上交通業的近代化進程。

(2)火車: 19世紀80年代初,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莊的鐵路,標誌着中國鐵路的誕生。

(3)汽車: 20世紀初,汽車開始出現在上海等大城市。

(4)飛機:1909年,旅美華僑馮如製成中國第一架飛機,標誌着中國航空事業的開始。1920年中國首條空中航線——北京至天津航線開通,中國民航拉開了序幕。

了解近代中國電訊事業的發展

(1)有線電報:19世紀70年代,福建巡撫在台灣主持架設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

(2)無線電報: 20世紀初,上海崇明還裝置無線電台,設立無線電報局。後來無線電台在各地陸續開設。

當時有線電報主要用於軍事,無線電報則供官商通報,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3)電話:20世紀初,清政府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個市內電話。到1949年,電話普及率僅為0.05% 。

3、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

知道中國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報刊

A 1833年在廣州創辦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計傳》,是中國境內創辦的第一份中文報刊;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是中國近代歷時最長、影響最大的中文報刊。

B 19世紀中期前後,外國人開始在華辦報,比較著名的有《中國叢報》和《萬國公報》。

C 戊戌變法時期的《時務報》《中外紀聞》等,宣傳維新思想。

D 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同維新派展開論戰。

E 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新青年》,宣傳民主科學思想。

F 20世紀前期,中國共產黨先後創辦了《共產黨》《紅色中華》《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等政論性報刊,同國民黨控制的《中央日報》等報刊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為奪取革命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G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日報》《紅旗》等黨報黨刊成為宣傳黨的路線、政策和方針的主要輿論工具。《光明日報》《文匯報》等其他類型的報刊,在介紹學術文化、社會生活方面,內容比較豐富。

了解影視事業發展的標誌性事件

電影:

A 1905年,中國人自己攝製的電影《定軍山》首映成功,中國電影事業開始起步。

B 1931年,中國誕生了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結束了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C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榮譽的影片是《漁光曲》。

D 電影《風雲兒女》的插曲,即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後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電視:

1958年,北京電視台開始試驗播出,標誌着中國電視事業的誕生。

認識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影響

媒介手段的進步使人們越來越快、越來越廣地獲得信息,生活方式也隨之改變。

專題五 新航路的開闢、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1、新航路的開闢

了解開闢新航路的史實

(1)新航路開闢的原因:

A 15世紀前後,西歐國家商品經濟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生萌芽。作為貨幣的黃金、白銀的需求量日增,人們對黃金、白銀的渴望也日趨強烈。

B 《馬可·波羅行紀》在西歐流傳以後,很多人渴望到東方「尋金」。

C 15世紀中葉,奧斯曼土耳其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商路,西歐同東方的貿易更加困難。於是,很多西歐人希望開闢一條繞過地中海前往東方的新航路。

D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統治者希望通過海外探險獲得財富,以加強在歐洲的地位。

E教會鼓勵人們去遙遠的東方傳播天主教。

F 歐洲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的發展以及地理知識的提高,為遠航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2)新航路開闢的經過:

A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到達非洲最南端將的「好望角」。開闢了沿非洲西海岸由大西洋進入印度洋的航路。

B 1497年,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沿着迪亞士的航路繼續前進,最終到達印度。開闢了由歐洲到達亞洲的新航路。

C 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大陸沿岸的很多地方。他開闢了從歐洲前往美洲的航路。

D 1519-1522年,西班牙支持的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繞過了美洲南端的海峽,橫渡太平洋,完成了環球航行。

認識新航路開闢的影響

A新航路的開闢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開始會合交融,日益連成一個整體。

B 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

C 新航路的開闢也導致歐洲社會出現重大變革。貿易中心由原來的地中海區域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同時也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西歐列強的殖民擴張

了解荷蘭、英國野蠻搶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市場的史實

荷蘭:17世紀時,荷蘭已經成為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在荷蘭政府支持下,一些資金雄厚的大商人成立了東印度公司等壟斷性的貿易公司,積極參與殖民爭奪,很快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業殖民帝國。

A在非洲:從葡萄牙手裡奪取好望角殖民地。

B在亞洲:在印度沿海建立了殖民據點,奪得了馬六甲和錫蘭,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亞一帶,並一度占領了中國領土台灣。

C在北美: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為中心的殖民地。

英國:17世紀初,英國成立了東印度公司等壟斷性的貿易公司,積極進行殖民擴張。到18世紀中期,英國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在亞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逐步建立起自詡為「日不落」的殖民帝國。

A 殖民擴張: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殖民據點。

B 殖民爭霸戰爭

①與西班牙爭霸: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權的地位。

②與荷蘭爭霸:17世紀中期,英荷雙方爆發了三次戰爭,結果荷蘭戰敗。英國奪取了荷蘭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為紐約。

③與法國爭霸: 18世紀中期,英國最終打敗法國,不僅從法國手裡獲得了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新法蘭西,還在印度迅速擴大了殖民勢力,侵占了更多的印度土地。

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建立的主要途徑

殖民擴張是世界市場形成與建立的主要途徑。

(1)形成:新航路開闢的同時,葡萄牙和西班牙開始搶占殖民地,進行殖民掠奪。此後,荷蘭、英、法等西歐國家紛紛加入殖民爭奪的行列。它們在越來越多的地方建立了殖民地,並與世界各地更多的地方建立了直接的貿易聯繫。搶掠、欺詐等成為這一時期西歐殖民者常用的卑鄙手段。在西歐殖民列強獲得血腥財富的同時,世界市場進一步得到拓展。

(2)影響:在殖民擴張過程中,大量財富流入西歐,為西歐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資本原始積累,但給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區和人民造成了極大地破壞和災難。

3、兩次工業革命

了解兩次工業革命發生的主要條件

第一次工業革命:

A 18世紀時,隨着資本主義制度的進一步發展,英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迅速。

B 越來越多的殖民地不僅為英國帶來了巨額的財富,還提供了廣闊的海外市場,英國的很多商品供不應求。

C 圈地運動使很多農民被迫離開土地,去工場做工,為資本主義的發展獲得了大量僱傭勞動力。

D 手工工場日益興旺,生產技術進一步發展,為工業革命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

第二次工業革命:

A 歐美各國的科學家孜孜不倦地進行新的科學探索,取得了豐碩成果。

B 19世紀中後期,很多科學研究成果都應用於生產。

了解兩次工業革命中的主要發明創造

第一次工業革命:

A 18世紀60年代,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的標誌。

B 1785年,瓦特研製成的改良蒸汽機在工廠中投入使用。它不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大大推動了機器的發明和使用,成為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標誌性事件,人類由此進入「蒸汽時代」。

C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蒸汽輪船。

D 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

第二次工業革命:

(1)電的廣泛使用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一個顯著成就。主要發明有:

A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製發電機成功。

B 1876年,美國人貝爾發明電話。

C 1879年,美國人愛迪生髮明耐用碳絲燈泡。

此外,電動機、電車、電報、電影等電器產品紛紛湧現,人類由此進入「電氣時代」。

(2)內燃機的創製和使用,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另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成就。

A 1885年,德國人戴姆勒和本茨各自獨立地製成了以汽油內燃機為引擎的三輪汽車。

B 1903年,美國的萊特兄弟以內燃機為動力,發明了飛機。

(3)化學工業的發展也令人矚目。科學家們從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煉出多種化學物質,並以此為工業原料,製成染料、塑料、藥品、炸藥和人造纖維等多種化學合成材料,大大豐富了人類的生活。

認識兩次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

A 工業革命後,資產階級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場,搶占原料產地,使世界貿易的範圍和規模迅速擴大。

B 蒸汽機車和輪船的出現大大改變了交通運輸條件,世界各地間隔聯繫更為便捷。

C 資產階級憑藉着工業革命帶來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他們推銷工業品,收購原材料,把越來越多的地區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中。

19世紀中後期,一個以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第二次工業革命:

A 第二次工業革命比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更為迅猛,也更為廣泛。它在多個國家和幾乎所有的工業領域同時展開,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增長,世界各地經濟聯繫更加密切。

B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許多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大大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繫。

C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區的非工業國家生產的糧食和原材料源源不斷地運往工業化國家,工業化國家生產的工業品則銷往全世界,國際分工日益明顯。

D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資本主義列強在全世界劃分殖民地和勢力範圍,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歐美資本主義列強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起來。

專題六 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1、羅斯福新政

了解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爆發: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華爾街股票市場股價狂跌,股市崩潰,這一天被稱為「黑色星期四」。一場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爆發了。

(2)原因:

A 國民貧富差距擴大,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裡,限制了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

B 毫無顧忌的分期付款和銀行貸款,更烘托出市場的虛假繁榮;

C 人們醉心於股票等投機活動,股價被哄抬到遠遠高於生產利潤的程度,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受到嚴重衝擊。

總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是由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決定的,這是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

(3)特點:時間長、範圍廣、破壞性大。

(4)影響:

A 危機加深了各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危機,各國的示威遊行、罷工等抗議活動接連不斷。德國的法西斯分子利用人民對現狀的不滿,乘機造勢,政治影響猛增;日本軍國主義勢力也趁機抬頭。

B 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

C 加劇了世界緊張局勢。①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對國際市場的爭奪,彼此間的矛盾和磨擦日趨尖銳。②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一步加強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奪,激起當地人民更為強烈的反抗。

(5)實質:大危機的爆發,說明資本主義「自由放任」經濟政策已無法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的新發展。

了解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胡佛政府反危機措施的失敗

1929—1933年經濟危機爆發後,美國總統胡佛固守傳統的「自由放任」的政策,反對政府直接干預。結果,危機非但沒有克服,反而不斷惡化,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社會動盪不已。舉國上下怨聲載道,期盼出現新的強力政府,採取有效政策,迅速克服危機。1932年羅斯福在大選中獲勝,1933年上任後實行新政。

理解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

羅斯福上台伊始,立即實施「新政」。他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加強國家對金融、農業、工業、社會救濟、公共工程以及財政等方面的干預,使美國政府承擔起保障經濟穩定和發展的責任。

主要內容:

A 在整頓財政金融體系方面,令銀行暫時休業整頓,逐步恢復銀行信用;放棄金本位制,實行美元貶值,刺激出口;擴大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權力;管制證券業。

B 在工業方面,政府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要求工業各行業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章程,規定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工資標準和工作日時數、工作條件,將生產的各個環節置於國家監督之下,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生產過剩,並通過國家干預,調整企業關係和勞資關係。

C 在農業方面,為擺脫危機,政府成立農業調整署,用行政手段調整農業政策,調控市場,為減耕減產的農民提供補貼,以調整農產品結構,提高並穩定農產品價格,防止農產品過剩。

D 在社會福利方面,政府加強了救濟工作,建立聯邦緊急救濟署,發放緊急救濟金;加強社會保障措施,為老人、殘疾人、失業者和兒童提供社會保障;推行「以工代賑」,建立專門政府機構,興辦公共工程,以增加就業,刺激消費和生產,穩定社會秩序。

E 新政期間,聯邦政府還進行了一系列社會立法。羅斯福簽署《全國勞工關係法》,使工人有權組織自己的工會。

實質:加強國家對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干預,新政通過法律形式,把國家保障經濟穩定和發展的責任固定下來,在不觸動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美國經濟制度進行了深刻改造。

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與作用

特點:加強國家對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干預。

作用:

A使美國經濟逐漸走出低谷。

B 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①它為普通百姓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經濟安全保障,改善了公眾的生活狀況,緩解了經濟危機引發的社會危機。②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國的法西斯勢力,使美國避免在危機形勢下走上法西斯道路。

C 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D 對以後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從此,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政策占統治地位的時代,迎來以國家干預經濟為特徵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2、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了解美國的「新經濟」

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下,美國經濟實現了長達10年的持續增長。當時,美國的一家雜誌稱這一現象為「新經濟的勝利」。

美國的「新經濟」,是在經濟全球化形勢下的一種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

了解政府干預是二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重要變化

從二戰結束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盛行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普遍奉行國家干預的經濟政策,實行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並取得一定成就,出現了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

專題七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轉變

了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

A 實行餘糧收集制;

B 大中小工業企業全部實行國有化;

C 取消自由貿易;

D 實行普遍義務勞動制。

理解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必要性

國內戰爭結束後,蘇俄繼續執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1921年2月,蘇俄一個海軍基地發生兵變。這一事件引起列寧等人的高度重視,他們決定調整政策。

了解新經濟政策的內容並認識其作用

內容:

A 以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制,規定農民在交納糧食稅後,剩下的糧食由自己支配;

B 解除了大部分小企業和一部分中型企業的國有化,允許私人開辦小企業;對一些國家暫時無力開發的礦產、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讓的方式讓外國資本家經營。

C 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D 廢除實物分配製。

作用:

提高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迅速恢復,有利於穩定政治形勢。

2、「斯大林模式」

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

A 為了迅速增強經濟實力和國防力量,蘇聯採取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由農業和輕工業為重工業的發展提供資金。

B 在經濟體制方面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建立相對獨立於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外的經濟體系。

C 為了加強對農業的管理,擺脫糧食供應困難,蘇聯政府推行了農業集體化運動,把分散的農民組織到集體農莊裡。

3、蘇聯的改革

了解赫魯曉夫改革的結果

赫魯曉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學認識,無法從根本上突破這一模式。

了解戈爾巴喬夫改革的經濟改革

A 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實際上承認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

B 政府減少指令性計劃指標,代之以指導性計劃指標;

C 調整蘇聯的所有制結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

這些經濟改革措施,缺少宏觀決策和相應的配套措施,加上戈爾巴喬夫仍沒有放棄蘇聯的傳統做法,最後歸於失敗。

專題八 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1、以美國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及其主要內容

建立: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美、英、蘇、中等44個國家的代表舉行了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美國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布雷頓森林協定》。會後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又稱世界銀行)。它們的總部都設在華盛頓,由美國人擔任關鍵職務。美國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實力,認繳的資金最多,獲得最大的投票權。因此,美國取得了對這兩個機構的絕對控制權。這樣,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起來了,這就是布雷頓森林體系。

主要內容:《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

A 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鈎,美元充當黃金的等價物或代表,官價為每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

B 國際貨幣基金會員國的貨幣與美元保持固定的匯率。

了解《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訂

(1)簽訂:1947年,美國、中國等23個國家在日內瓦簽署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2)宗旨:降低關稅,減少貿易壁壘,在實施互惠和非歧視的基礎上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

(3)意義:客觀上創造一個自由貿易的環境,推動了戰後世界經濟的發展。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和「關貿總協定」這三大經濟支柱,調整了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是世界經濟朝着體系化和制度化方向發展的反映。構成了戰後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2、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

了解歐洲聯盟與北美自由貿易區

歐洲聯盟(EU):1992年,歐共體成員國正式簽署了《歐洲聯盟條約》,目標是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1993年,歐洲聯盟的成立,標誌着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1999年,歐盟單一貨幣歐元正式問世。歐盟在經濟領域已經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為當今世界經濟格局中的重要力量。目前歐盟已擁有27個會員國。

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1992年,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簽署《北美自由貿易協定》。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

理解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

(1)成立:1989年,澳大利亞等12國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舉行亞太經濟合作會議首屆部長級會議,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立。

(2)中國加入:1991年,中國正式加入,中國台北和中國香港以地區經濟體名義加入。2001年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上海召開。

(3)成就:亞太經合組織自成立以來,在貿易和投資自由化、貿易和投資便利化以及經濟技術合作三個方面取得了成就。

(4)問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成員國之間存在着文化和歷史的差異,對其經濟集團化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3、世界經濟全球化

了解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由來和發展

由來:世界貿易組織前身是成立於1947年的關稅和貿易總協定。關貿總協定不是一個常設組織,而是一個臨時適用的多邊貿易協定,存在着諸多弊端,特別是在解決爭端時缺乏法律性的強制措施。為了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取代關貿總協定,規範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開始建立起來。

發展:截止2008年7月,其成員國共有153國。

理解世界貿易組織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A 世界貿易組織致力於促進各國市場的開放,調解貿易糾紛,實現全球範圍內的貿易自由化。

B 它通過多邊貿易,促使各成員國之間逐漸取消貿易壁壘,使各國通過貿易獲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繁榮。

C自成立以來,其貿易額已占全球貿易的90%以上。

D 努力減少其成員間的不平等,對發展中國家和貿易小國的利益給予足夠的重視。

了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史實

(1)加入:中國是關貿總協定(GATT)的創始成員之一。1986年中國提出恢復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地位的申請,開始參加多邊貿易談判。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WTO。

(2)影響:

A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B 中國的加入也將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有利於建立完整的世界貿易體系。

C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帶來壓力和嚴峻的挑戰。

探討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A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加速了世界經濟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B 本質是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在全球範圍內的新一輪擴張。發達國家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發展中國家的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空前壓力和挑戰。

C 全球環境污染、糧食短缺、毒品泛濫等問題突出。

必修三(劃線部分為大家必須掌握的內容)

專題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1、 春秋戰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老子(春秋)、莊子;

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韓非子

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觀點

孔子:

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魯國人。中國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首創私人講學,晚年編訂古代文化典籍。孔子整理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後稱為「六經」。

②孔子的主要觀點:

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實現「仁」,要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B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C主張「克己復禮」。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使每個人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

D主張「有教無類」。

孟子:

A主張實行「仁政」。B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C主張「性善論」。

荀子:

A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論斷。

C提出「性惡論」,強調用禮樂來規範人的行為,使人向善。

經過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的總結和改造,戰國後期,儒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漢代儒學

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①提出:漢武帝時,儒生董仲舒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改造,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經範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目的是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統一來鞏固政治上的統一。著有《春秋繁露》一書。

②實施: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並付諸實行。

③影響:儒學思想逐漸被統治者確立為正統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太學:漢武帝根據董仲舒的建議,在中央興辦太學。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3、宋明理學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①宋明理學的形成:北宋時,儒學家們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②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張:

程顥、程頤(北宋):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主張先有理後有物。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同時,二程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繫起來。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

朱熹(南宋):理學集大成者。著作《四書章句集注》。

A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範的三綱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B強調「存天理,滅人慾」。

C認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陸九淵(南宋):心學的開創者,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陽明(明朝):心學的集大成者。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在認識論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

③影響: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成為南宋以後長期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後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

4、明清儒學思想的發展

理解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張

李贄:明朝後期思想家,著有《焚書》《藏書》。李贄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

A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準。認為是非標準應依照時代變化而變化,破除對孔子思想的迷信。

B對正統思想發出大膽挑戰,批判道學家「存天理,滅人慾」的虛假說教,強調人正當的私慾。

黃宗羲: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家。著有《明夷待訪錄》。黃宗羲的思想對以後反專制鬥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A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

B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

顧炎武:明末清初的進步思想家。著有《天下郡國利病書》和《日知錄》。

A重視對社會實際情況的了解,形成了經世致用的思想。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

B「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王夫之:明末清初的進步思想家。他繼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並加以發展。他的唯物思想,啟示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A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觀存在的實體;物質是不斷變化的,其發展變化有規律可循。

B認為主觀的認識是由客觀對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過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認識的。

C認為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

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三位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後世產生的巨大影響。

專題二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1、古代中國的科技發明

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

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等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科學技術成就。

造紙術:西漢前期,中國已經有了紙。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人稱「蔡侯紙」。 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

指南針: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是中國在戰國時期發明的「司南」。後來,人們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製成指南針。北宋時,指南針應用於航海。

火藥: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製丹藥時發明了火藥。唐末,火藥開始用於軍事。最早的火藥武器有突火槍、火箭、火炮等。宋朝時,軍事上廣泛使用火藥。

印刷術:隋唐之際,中國出現了雕版印刷術。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人們已經使用了彩色套印技術,11世紀中葉,北宋平民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

認識古代中國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明的貢獻

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人類文化進程的偉大貢獻。四大發明傳入歐洲以後,對歐洲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偉大貢獻。在古代中國「四大發明」中,紙的發明影響最為久遠,對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也最為顯著。

四大發明問世以後,逐漸走向世界。造紙術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火藥傳入歐洲後,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使騎士階層日益衰弱,還促進了歐洲採礦業和金屬製造業的發展。指南針的使用促進遠洋航行,迎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印刷術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人們思想的解放和社會進步。

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槓桿。

2、中國古代文學

了解春秋至明清時期的主要文學體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詩經》:春秋末年,中國出現了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收錄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詩歌,分風、雅、頌三部分。《詩經》經孔子整理編定,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被後世奉為儒家經典。

楚辭: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以南方民歌為基礎,採用楚國方言創作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楚辭。屈原的抒情長詩《離騷》,具有浪漫主義風格,是楚辭的代表作,楚辭因此又稱為「騷體」。

漢賦:漢朝時,文學家以楚辭為基礎,創造出半詩半文的綜合的文體——賦。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西漢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東漢張衡的《二京賦》。

唐詩:唐朝時,詩歌的發展進入黃金時期。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是唐詩發展繁榮的豐碑。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初唐的著名詩人有王勃、陳子昂。

B盛唐時,邊塞詩人高適、岑參;山水詩人孟浩然、王維;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有「詩仙」的美譽;杜甫以現實主義的「詩史」,被譽為「詩聖」。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創作了大量平實淺近、針砭時弊的諷喻詩。

宋詞:到了宋代,隨着商業的發展,城市的繁榮,市民數量的不斷增加,能夠歌唱的詞更適應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歡迎。於是,詞成為宋代文學的主流形式和標誌。著名的詞作家有婉約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蘇軾、辛棄疾(南宋)等。

元曲:到元代,散曲與元雜劇一起,合稱為元曲。元曲以關漢卿、馬致遠等人的創作成就最高。

明清小說:明清時期,一方面專制中央集權進入強化階段;另一方面經濟領域出現了一些新的氣象,手工業、商業繁榮,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市民階層擴大,為小說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為適應市民階層的需要,小說創作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明清小說數量繁多,體裁多樣,表現手法豐富,以《三國演義》(羅貫中)、《水滸傳》(施耐庵)、《西遊記》(吳承恩)、《紅樓夢》(曹雪芹、高鄂)四部長篇小說最為著名。此外,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蒲松齡)和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吳敬梓)也是膾炙人口的名作。

3、漢字與中國書畫

了解漢字的演變

起源:漢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圖畫文字」,商代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演變:A演變過程為: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

B演變的總趨勢:由繁到簡。

了解古代中国著名的书法家

書法與漢字相伴而生。中國書法兼具審美功能與實用功能,主要書體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

楷書:具有實用價值。魏晉時期的鐘繇、王羲之;唐代的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

草書: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東晉王羲之、王獻之;唐代的張旭、懷素等。

行書:兼具楷書的規矩和草書的放縱,既有審美價值,又具有實用價值。東晉王羲之、唐朝顏真卿、北宋蘇軾、元代趙孟頫、明代文徵明等。王羲之(「書聖」)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為「天下第二行書」。

3、中國的戲劇藝術

了解京剧的产生

A形成:清朝道光年間,徽劇與漢劇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間曲調的唱腔、劇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個新劇種,後來稱為京劇。

B成熟:同治、光緒年間,京劇走向成熟,湧現出程長庚、譚鑫培等號稱「同光十三絕」的著名藝人。

C傳播:民國以來,京劇又逐漸走向世界。

專題三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1、 學習西方、尋求變革

了解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林則徐、魏源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嚴復、康有為、梁啓超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代表人物。

魏源:編撰《海國圖志》,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確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具體內容、方法和目的,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形勢,對當時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啟迪作用。

林則徐: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廣東主持禁煙期間,編譯出《四洲志》、《各國律例》等資料。

嚴復:翻譯出版《天演論》,宣傳社會進化論思想。指出封建君主皆為「大盜竊國」,主張國家屬於人民,王侯將相是人民的公僕。

康有為:著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藉助經學的外衣,否定君主專制統治,宣傳維新變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他的思想被稱為「思想界之一大颶風」,「火山大噴火」。

梁啓超:發表《變法通議》,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危害和頑固派的因循守舊,宣傳伸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的思想。

認識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

資產階級維新派反對封建專制,主張興民權,提倡新學,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促進了人民的覺醒。這是中國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 新文化運動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有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蔡元培等。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A為了反對袁世凱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的尊孔復古逆流,以陳獨秀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激進的民主主義者掀起了新文化運動。

B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並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青年雜誌》從第二捲起,改名《新青年》。

C《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活動基地。

②主要內容: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A「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學」,是指科學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學法則。

B「新道德」,指的是資產階級的道德,追求個性解放、男女平等。「舊道德」,指的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以三綱五常為中心的儒家傳統道德。

C新文化運動既是一場思想革命,也是一場文學革命。1917年,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形式上的革命),文學革命由此開始。隨後,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主張推翻舊文學,建設新文學(內容上的革命)。魯迅發表《狂人日記》(第一部白話文小說)、《孔乙己》等,把反封建內容與白話文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新文學的典範。

認識新文化運動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A新文化運動猛烈地衝擊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國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受到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

B新文化運動反映了近代以來先進的中國人已從器物、制度層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層次。

3、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了解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

1918年,李大釗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主張學習俄國(十月革命),改造中國。在中國,李大釗率先舉起社會主義旗幟。

了解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A李大釗為《新青年》主編,馬克思研究專號》,刊登一批介紹馬克思主義和俄國革命的文章。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比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

B一批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社團出現。如北京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湖南的「俄羅斯研究會」等。

C一批先進的中國人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如陳獨秀、毛澤東、鄧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來等。他們開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並建立了一些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

D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這些組織創辦工人補習學校,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勞動界》《勞動者》和《勞動音》,深受工人歡迎。

1921年,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誕生。

專題四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1、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三民主義指的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民族主義即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國主義支持的清朝封建統治;民權主義指「創立民國」,就是通過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這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核心);民生主義即「平均地權」,也就是孫中山主張的社會革命,是資產階級的土地革命綱領。

理解新三民主义

①新三民主義的提出: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一大通過宣言,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反帝反封建主張,實際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

②新三民主義的主要內容:新三民主義在民族方面增加了明確反帝和實現國內民族平等。在民權方面增加了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權主張。在民生方面,增加了節制資本,實行耕者有其田等內容。

③新三民主義的意義:新三民主義發展了舊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標,即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反對封建軍閥統治,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和國民革命時期的旗幟。

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①三民主義的作用:三民主義,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綱領,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願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論指導。在三民主義的理論指導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②新三民主義的作用: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和國民革命時期的旗幟。此後,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在全國展開。

2、毛澤東思想

了解毛泽东思想在工农武装割据和新民主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内容

工農武裝割據理論:大革命失敗後,毛澤東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創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論。這一理論形成於井岡山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標誌。

新民主主義理論: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集中全黨智慧,先後發表了《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文章,在分析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對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作了詳盡完整的論述。

A中國當時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第一步是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念,描繪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藍圖及前景。

B延安時期(抗日戰爭時期)是毛澤東思想成熟的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完整闡述,成為這一時期最重大的理論成果。

了解毛澤東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方面的主要論著

新中國成立後,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上,毛澤東發表了《論十大關係》和《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報告,創造性地提出兩類矛盾學說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科學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

認識毛澤東思想的深遠影響

A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

B影響: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根源。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毛澤東思想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C地位:在1945年召開的中共七大上,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3、鄧小平理論

了解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鄧小平理論的形成過程:

A 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發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成為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標誌。

B 1978年底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標誌着中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C 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鄧小平明確提出,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D 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根據鄧小平的意見,系統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規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會議第一次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作了系統概括。

E 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個根本問題,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判斷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標準應是「三個有利於」,即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南方談話把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標誌着鄧小平理論的成熟。

F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改革的下一步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G 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鄧小平理論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②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

A在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問題上,強調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B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問題上,作出了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

C在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問題上,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D在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問題上,強調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也是解放生產力,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E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條件問題上,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

F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問題上,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G在社會主義的戰略步驟問題上,提出分三步走戰略。

H在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問題上,強調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必須依靠廣大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必須依靠各族人民的團結,必須依靠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

I在祖國統一的問題上,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創造性構想。

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A鄧小平理論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B鄧小平理論着重解決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

C鄧小平理論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是引導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旗幟,是當代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支柱。

4、「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A「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內容是: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 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

C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專題五 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1、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科技發展

了解新中国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

「兩彈一星」:指的是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

A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加強了中國的國防能力。中國十分重視和平利用核能,掌握了核技術後,先後建成秦山核電站和大亞灣核電站,用核技術為國民提供電力。

B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仿製近程導彈成功。1964年,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中近程導彈試驗成功。

C 1970年,隨着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中國開始進入航天時代。

載人航天:2003年10月15日,載着宇航員楊利偉的神舟五號順利升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着宇航員費俊龍、聶海勝順利升空。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載着翟志剛、景海鵬、劉伯明順利升空,翟志剛完成了出艙行走。)

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1965年,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中國首次實現,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蛋白質的全合成,開闢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袁隆平與雜交水稻:1973年,農業科學家袁隆平選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南優2號。他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選育出的雜交水稻不僅大大提高了中國的水稻產量,也被認為有助於解決未來世界性飢鋨問題。

2、「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理解我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①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着社會制度的變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會交往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規模經濟建設已開始,黨中央提出讓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出更大作用。

②提出:1956年4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正式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即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他還強調「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一個基本性的同時也是長期性的方針,不是一個暫時性的方針。

了解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优秀作品

①文學作品:老舍的話劇《茶館》、郭沫若的歷史劇《蔡文姬》、楊沫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等。

②藝術作品:1959年被電影界稱之為「難忘的1959年」。優秀電影有《五朵金花》、《女籃五號》、《青春之歌》、《紅日》、《北國江南》等。

3、「國運興衰,繫於教育」

了解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①人民教育的建立: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決定「以老解放區新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有用經驗,藉助蘇聯經驗」來建立人民教育事業。

②新中國的教育方針: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③兩種教育制度:全日制學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讀的學校教育制度。

了解改革開放新時期提出的「三個面向」、頒布《義務教育法》和提出「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史實

「三個面向」:1983年,鄧小平在視察北京景山中學時提出「三個面向」: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成為新時期教育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

《義務教育法》:1986年,制定並頒布了《義務教育法》,大力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到20世紀末,我國已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

“科教兴国”: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把发展科技和教育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專題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了解古希臘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對人的價值的闡述

智者學派:古代希臘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普羅泰格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他的思想樹立了人的尊嚴和權威,體現了希臘文化人文主義的本質。在社會道德方面,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判斷標準,不應該強求一律。智者學派重視人的作用,但忽視道德。

蘇格拉底:倡導「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識」的思想。蘇格拉底對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類精神覺醒的一個重要表現,他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2、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的人文主義

了解但丁、薄伽丘的主要作品

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談》

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認為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

理解宗教改革的影響

在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下,千千萬萬的民眾開始打破對羅馬教會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和發展。

3、歐洲啟蒙運動

了解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观点及其代表作

孟德斯鳩:代表作是《論法的精神》,孟德斯鳩學說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資產階級有關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

A反對君主專制,提出了三權分立學說,主張權力的「制約與平衡」。

B 認為法律應當是理性的體現。

伏爾泰:代表作有《哲學通信》《路易十四時代》等。

A猛烈抨擊天主教會,號召人們粉碎教會這個邪惡勢力。

B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度。

C提倡「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D 主張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盧梭:代表作有《社會契約論》。

A提倡「社會契約論」

B 倡導「天賦人權」和「人民主權」思想。

C 認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

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學家,著有《純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對啟蒙運動作了經典的總結。

A認為啟蒙運動的核心就是人應該自己獨立思考,理性判斷。

B強調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達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C相信主權屬於人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生來就有的權利。

D堅持人要自律,不能為了個人的自由而妨礙他人的自由;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範圍之內。

探討啟蒙運動的重要影響

A 法國啟蒙思想家主張用理性取代專制和愚昧,建立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會;要求獲得人的徹底解放,進一步弘揚了人文精神。

B啟蒙運動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衝擊着歐洲的封建專制統治。

C 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法國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推翻了專制王權,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傳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

D 啟蒙運動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歐洲範圍,極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

E 啟蒙思想成為人們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專題七 近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的歷史足跡

1、近代物理學

了解伽利略、牛頓對建立經典力學所作的貢獻

伽利略:通過實驗證實,外力並不是維持運動狀態的原因,只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他還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等物理學定律;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並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研究方法),為後來經典力學的創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牛頓:在伽利略研究基礎上,英國科學家牛頓確認了物體宏觀運動的規律。1687年,牛頓出版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創立了牛頓力學體系,即經典力學體系。

A 內容:提出了物體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

B 特徵:以實驗為基礎、以數學為表達形式。

C 意義:他把地球上的物體的運動和天體的運動概括在同一個理論之中;這一體系對解釋和預見物理現象,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後來,根據萬有引力定律,人們發現了海王星等。

了解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普朗克提出量子論

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20世紀初,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包括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

A 狹義相對論(1905年):認為物體運動時,質量會隨着物體運動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時,空間和時間也會隨着物體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即會發生尺縮效應和鐘慢效應。

B 廣義相對論(1916年):認為空間和時間的性質不僅取決於物質的運動情況,也取決於物質本身的分布狀態。

普朗克的量子論: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說,這一假說宣告了量子論的誕生。

理解相對論、量子論提出的意義

相對論提出的意義:相對論的提出是物理學領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深刻地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本質屬性。它也發展了牛頓力學,將其概括在相對論力學之中,推動物理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量子論提出的意義:量子論使人類對微觀世界的基本認識取得革命性的進步,成為20世紀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學理論之一。它與相對論一起,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

相對論和量子論彌補了經典力學在認識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方面的不足。它們的提出,不僅推動了物理學自身的進步,而且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2、進化論

了解《物种起源》

1859年,英國科學家達爾文發表了《物種起源》一書,創立了生物進化論。

了解達爾文進化論的主要觀點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原理被後人歸納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選擇」。

A 生物既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進化而來的,它們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

B 生物現存的物種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種的變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C 生物為了生存和繁育後代,必須適應或對付周邊環境的挑戰,還必須與其他種類的生物互相競爭,同時,生物個體之間還存在着本種類內部的競爭。(這一過程中遵循「優勝劣汰」原則。)

D 生物進化學說以自然選擇為基礎。

3、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進步

了解工業革命時期瓦特改良蒸機

A 工業革命時期英國人瓦特改良的蒸汽機,能適應不同工廠的需要。

B 19世紀三四十年代,蒸汽機在歐洲和北美被廣泛採用,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電氣技術的應用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電氣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A 電燈使城市的夜晚亮如白晝;B 電車使城市居民出行更加方便;C 電梯使摩天大樓越建越高;D 電話使相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E 電冰箱、洗衣機、電熨斗等的使用大大減輕了人們繁重的家務勞動;F 電影和電視豐富了人們的業餘生活。

了解二戰後計算機的誕生和互聯網帶來的積極影響

計算機的誕生:1946年,美國研製成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奠定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

互聯網帶來的積極影響:

A 1969年,美國國防部建立了包括四個站點的網絡,促進了互聯網的產生。20世紀90年代以後,互聯網進一步發展為全球信息網。

B 互聯網可以提供文件傳輸、電子郵箱、聊天等服務,在社會各個領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社會開始出現。信息經濟在世界各地全面發展,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傳統產業也藉助互聯網提高管理水平,並通過全球營銷和採購擴大市場。人們的社會交往方式也發生着改變。

專題八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1、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

了解19世紀以來浪漫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取得的主要成就並理解其出現的背景

浪漫主義文學:

①成就:法國雨果的《巴黎聖母院》;英國雪萊的《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德意志海涅的《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

②背景:18世紀末至19世紀30年代的歐洲,革命和戰爭頻仍,動亂不已。社會各階層,特別是知識分子,對啟蒙思想家設想的「理性王國」深感失望,努力尋找新的精神寄託。

現實主義文學:

①成就:法國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展現了19世紀上半期法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稱資本主義的「社會百科全書」);英國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俄國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此外,還有丹麥的安徒生、挪威的易卜生和美國的馬克·吐溫等。

②背景:19世紀30年代以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矛盾日趨尖銳。

了解20世紀的西方文學和蘇聯文學、亞非拉美文學取得的主要成就

20世紀的西方文學:

A現實主義文學:英國蕭伯納的《蘋果車》;法國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等。

B現代主義文學:美國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愛爾蘭貝克特的《等待戈多》。

蘇聯文學:高爾基的《母親》和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亞非拉美文學:20世紀,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湧現出一批傑出的文學家和文學作品,反映了反帝反殖和愛國主義精神。印度的泰戈爾、中國的魯迅、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代表作《百年孤獨》)、尼日利亞的索卡因等都有很大的世界影響。

2、19世紀以來的世界美術

了解19世紀以來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主義、現代主義美術流派的代表性美術作品

浪漫主義:法國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

現實主義:法國米勒的《播種者》《拾穗者》;俄國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印象主義:法國莫奈的《日出·印象》;荷蘭凡高的《向日葵》。

現代主義美術:西班牙畢加索的《格爾尼卡》。

3、19世紀以來的世界音樂

了解19世纪欧洲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浪漫主義音樂(19世紀初):德意志貝多芬的《第三(英雄)交響曲》《第五(命運)交響曲》;奧地利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

歌劇(19世紀):意大利威爾第的《茶花女》;法國比才的《卡門》。

民族樂派音樂(19世紀中後期):俄國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天鵝湖》。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