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敬鬼神而遠之

敬鬼神而遠之語出《論語.雍也》,原意是敬之而不親近之意。常用來指對某些人所持的一種態度,即不願理睬他,又怕得罪他,所以對他客客氣氣,但是絕不接近。

敬鬼神而遠之,敬之而不親近之意。指對某些人所持的一種態度,即不願理睬他,又不得罪他,對他客客氣氣,絕不接近。成語出自春秋·魯·孔子《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樊遲問孔子怎樣才算是智,孔子說:「致力於服務民眾的義舉,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智了。」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仁人對難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穫的結果,他得在人後,這可以說是仁了。」孔子是力求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否定鬼神作用的。[1]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

目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