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南三所是什麼
南三所 |
故宮南三所是什麼南三所位於外朝東路文華殿東北,為一組殿宇的總稱。明朝這一帶有端敬殿、端本宮,為東宮太子所居。其中原有殿名「擷芳殿」,清康熙年間太子允礽之宮人於此居住。乾隆十一年(1746年)在擷芳殿原址興建三所院落,作為皇子居所。因其位在寧壽宮以南,故又稱「南三所」,也稱「阿哥所」或「所兒」,嘉慶朝以後多以「擷芳殿」代稱整組建築。[1]
南三所共用宮門1座,面闊3間,進深1間,綠琉璃瓦歇山頂,當中開門,內外設礓磋慢道。門內有一東西窄長的小廣場,廣場北側自東向西依次排列3所,每所皆為前後3進,形制完全相同:南端有琉璃門1座,前殿面闊3間,中殿、後殿皆面闊5間,綠琉璃瓦硬山頂。殿前都有東西配殿各3間,中殿前有井亭1座。此外還有耳房、順山房、值房、膳房、淨房等殿宇。整個南三所共有房200餘間。乾隆十九年(1754年),三所又各添蓋後罩房1座,黑琉璃瓦頂。
南三所位在紫禁城東部,按陰陽五行之說,東方屬木,青色,主生長,故屋頂多覆綠琉璃瓦,並安排皇子在此居住。同時,依封建禮制,南三所建築的屋頂皆為單檐硬山頂或歇山頂,形制較皇帝所用的殿宇等級稍遜。
南三所建成後,嘉慶皇帝顒琰曾於乾隆四十年至六十年(1775-1795年)在中所居住,乾隆六十年(1795年)受封太子後移居毓慶宮。嘉慶年間,皇子幼年時先住在毓慶宮,成婚後移居南三所。此後道光皇帝、咸豐皇帝都曾在此居住。宣統年間,這裡曾作為攝政王載灃的起居所。
目錄
簡介
南三所是北京故宮宮殿建築。共用宮門1座,面闊3間,進深1間,綠琉璃瓦歇山頂,當中開門,內外設礓磋慢道。門內有一東西窄長的小廣場,廣場北側自東向西依次排列3所,每所皆為前後3進。
形制完全相同:南端有琉璃門1座,前殿面闊3間,中殿、後殿皆面闊5間,綠琉璃瓦硬山頂。殿前都有東西配殿各3間,中殿前有井亭1座。此外還有耳房、順山房、值房、膳房、淨房等殿宇。整個南三所共有房200餘間。乾隆十九年(1754年),三所又各添蓋後罩房1座,黑琉璃瓦頂。南三所位在紫禁城東部,按陰陽五行之說,東方屬木,青色,主生長,故屋頂多覆綠琉璃瓦,並安排皇子在此居住。
同時,依封建禮制,南三所建築的屋頂皆為單檐硬山頂或歇山頂,形制較皇帝所用的殿宇等級稍遜。南三所建成後,嘉慶皇帝顒琰曾於乾隆四十年至六十年(1775-1795年)在中所居住,乾隆六十年(1795年)受封太子後移居毓慶宮。嘉慶年間,皇子幼年時先住在毓慶宮,成婚後移居南三所。此後道光皇帝、咸豐皇帝都曾在此居住。宣統年間,這裡曾作為攝政王載灃的起居所。
發展沿革
南三所位於外朝東路文華殿東北,為一組殿宇的總稱。明朝這一帶有端敬殿、端本宮,為東宮太子所居。其中原有殿名「擷芳殿」,清康熙年間太子允礽之宮人於此居住。乾隆十一年(1746年)在擷芳殿原址興建三所院落,作為皇子居所。因其位在寧壽宮以南,故又稱「南三所」,也稱「阿哥所」或「所兒」,嘉慶朝以後多以「擷芳殿」代[2]
稱整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