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都該人
撒都該人,外文名:Sadducees,猶太人的黨派,新約中引述過14次,舊約則沒有提及。在福音書的記載中,他們最先是在約翰施洗時與法利賽人一起出現,約翰稱呼他們是「毒蛇的種類」,也質問他們:「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他要求他們在生活上顯出悔改,而不是空夸自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太三7-10)。後來撒都該人和幾個法利賽人一起來「試探」耶穌,請求祂「從天上顯個神蹟給他們看」(太十六1)。耶穌對祂的門徒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並進一步解釋他們的「教訓」(太十六6、11、12)。
《聖經[1]》是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共同經典,出於希伯來文kethubhim,意為「文章」,後衍意為「經」;希臘文作graphai,拉丁文作Scripturoe,漢譯作「經」。基督教的《聖經》又名《新舊約全書》,由《舊約》《新約》組成[2]。
目錄
撒都該人的信念
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之間的重要分歧,在馬太福音二十二章23-33節(參可十二18-27;路二十27-38)最早提及。撒都該人也像其他人一樣,想以他們提出的問題為難耶穌,而所帶出的一條難題,顯露他們對死人復活的懷疑。這段經文把撒都該人形容為那些「常說沒有復活的事」的人。他們引述了一個先後是七兄弟妻子的婦人為例:「這樣,當復活的時候,她是七個人中哪一個的妻子呢?」撒都該人的問題,暗示復活不可能是真實的。耶穌說他們的想法「錯了」,「因為(他們)不明白聖經,也不曉得神的大能」。
在耶路撒冷教會的早期,「祭司們和守殿官,並撒都該人」,「因他們教訓百姓,本著耶穌,傳說死人復活,就很煩惱」(徒四1、2)。他們似乎因此領導百姓反對使徒和他們的教訓。後來「大祭司和他的一切同人,就是撒都該教門的人,都起來,滿心忌恨,就下手拿住使徒,收在外監」(徒五17、18)。新約中還提及他們的,就只有在使徒行傳二十三章6-8節,那裡記載保羅在猶太公議會面前受審。那時候,保羅的說話有其用意,「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就爭論起來,會眾分為兩黨。因為撒都該人說,沒有復活,也沒有天使和鬼魂;法利賽人卻說,兩樣都有。」
從這些新約經文中,可以知道有關撒都該人的基本信條,他們在大祭司家族中的重要性,以及法利賽人與撒都該人之間的鴻溝。
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在主後一世紀末的著作中,為新約增加了有關這黨派的資料。他指出撒都該人,相對於法利賽人和愛色尼派,並沒有否定神的眷顧,但卻強調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都是我們行善或行惡的結果所致(《猶太古史》13.5.9;《猶太戰爭錄》2.8.14)。約瑟夫透過與新約對照,提及撒都該人否定「靈魂的永存不朽,及在陰間的懲罰和獎賞」(《猶太戰爭錄》2.8.14)。他們還說「靈魂隨著身軀逝去」(《猶太古史》18.1.4)。希坡律陀、俄利根,和耶柔米這些早期的基督徒作者,指出撒都該人只接納五經,並不包括其他舊約經卷。然而,他們似乎並不完全否定其他舊約經卷(雖然不見得他們會接納像但以理書這一類清楚敘述死人復活的經卷);但看來,他們反對的是法利賽人所提出的規條,並承認惟有舊約律法才視為有約束力。在此,從他們不信天使和死後得生的立場看來,他們視法利賽人為改革派,而他們自己則是保守派。
另一個有關撒都該人的主要資料來源是米示拿。米示拿是主後二世紀時,將拉比的教訓結集而成的文獻。撒都該人反對法利賽人企圖強加諸百姓身上的繁多規條(「巴拉」3.3、7)。它亦指出他們比其他猶太人的黨派較傾向與外邦人的作風妥協(「尼達」4.2)。
名稱的來源
對於他們的名稱來源,有不少建議。第一,它與希伯來字「公義的」(saddik)有關。從語源學的觀點來看,困難是在於該字的「i」轉變為「u」。這也不是他們得以稱為「義人」的理由。
第二,這名稱與撒督(Zadok,希臘文中有時寫作saddouk)有關連。撒督是大衛時代的祭司(撒下八17,十五24-29),他膏立所羅門為王(王上一32-39)及在其統治下為祭司(王上二35)。據說他是亞倫的兒子以利亞撒的後裔(代上六3-8)。撒督家族的祭司似乎在聖殿中承擔起祭司職責,直至被擄。在重建聖殿的籌劃中(結四十至四十八),撒督家族的祭司再次被立為「利未人祭司」,負責看守聖殿(結四十四15、16,四十八11、12)。在被擄後,約撒答的兒子約書亞作大祭司(該一1),其家系可追溯至撒督(代上六15)。主前二世紀初期的著作,一直強調撒督家族為祭司的意義,但這並非清楚表示撒都該人代表著撒督家族的祭司。而且,希臘文「撒督」一字雖有兩個「d」字母,但也不足以理解為與撒都該人有淵源。
第三,後期的拉比傳統認為撒都該人的名字取自另一個生於主前二世紀的撒督;但就此評論的不多。
最後,英國新約學者曼遜認為,撒都該人之名是與希臘字syndikoi(意思是「議會的成員」)有關,顯出撒都該人作為哈斯摩寧統治者之下的議會議員,基本上是普通百姓多於祭司。
第一處有關撒都該人的歷史資料是在約拿單馬加比的時代,他在主前160至143年領導猶太人反抗西流基王國,約瑟夫(《猶太古史》13.5.9)指出他們是這時期的黨派;他還表示在許爾堪作猶太地的領袖時(主前135-104),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之間曾出現衝突(《猶太古史》13.10.6)。撒都該人在某種意義上可能是站在撒督祭司家系一方,又或宣稱當日的耶路撒冷祭司家系是源於撒督家,但這還未明確。約瑟夫指出富裕人家支持撒都該人,普通百姓則追隨法利賽人。在莎樂美(主前76-67)時代,法利賽人得勢,但當猶大後來成為羅馬的省份,羅馬政府開始對大祭司抑此升彼時,大部分的大祭司顯然均系出名門的撒都該家族。當他們能對羅馬因循姑息,這些撒都該家族在該地就變得有財有勢。隨著猶太人和他們的羅馬大地主之間的敵意日濃,撒都該人的影響力就逐漸衰微;自從耶路撒冷於主後70年陷於羅馬人手上,撒都該人便退出了歷史舞台。
參考文獻
- ↑ 聖經中最讓人感動的10句話,中國日報網,2007-04-30
- ↑ 世界十大最受歡迎的宗教書籍,買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