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目錄

摩揭陀國

所屬類別 : 其他文化相關

摩揭陀 即 摩揭陀國。

摩揭陀,梵名Ma=gadha ,巴利名同。中天竺之古國,是蜀身毒道(南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大國。又作摩羯陀國、摩伽陀國、摩竭陀國、摩竭提國、默竭陀國、默竭提國、摩訶陀國。意譯無害國、不惡處國、致甘露處國、善勝國。為佛陀住世時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今南比哈爾(Bihar)地方,以巴特那(Patna,即華氏城)、佛陀伽耶為其中心。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摩揭陀國
信仰宗教 佛教
釋義 古印度國名
建立時間 前544年-前491

簡介

此國與佛教之關係甚深。據大唐西域記卷八記載,摩揭陀國周廣五千餘里,土地肥沃,風俗淳樸,崇尚佛法,有伽藍五十餘所,僧徒萬餘人,多宗習大乘教法;復有天祠數十,異道亦多;華氏城附近有阿育王塔、佛足石、雞園寺舊址、佛苦行處、三迦葉歸佛處等著名佛教遺蹟。

此國之頻婆娑羅王,於舊都之北建立新王舍城(即今拉查基爾,Rajgir),並歸依佛陀;此後,該地成為佛陀最常說法之處。至孔雀王朝三世阿育王時,統一全印度,國勢大振,更派遣布教師至全國及海外各地宣揚佛教,建佛塔,立石柱,佛教極一時之盛。

四世紀笈多王朝時代,佛教亦極興盛。五世紀初帝日王創那爛陀寺,成為印度佛教之中心。至七世紀,王朝衰亡,佛教亦隨之衰微。[法華經文句卷一上、玄應音義卷一、卷二十一、慧苑音義卷一]

歷史

前544年-前491年摩揭陀國王頻婆娑羅王(Bimbisara)建都王舍城(Rajagriha)。頻婆娑羅王傳位子阿闍世王(Ajatasatru)。阿闍世王併吞跋闍國、憍薩羅國、迦屍國、鴦掘多羅國等國,勢力擴展到恆河流域,包括孟加拉比哈,成為十六王國之一。頻婆娑羅王和阿闍世王推崇佛教和耆那教。

在佛陀涅盤後不久,阿闍世王贊助在王舍城舉行佛教的第一次結集。

公元前450年,阿闍世王之子優陀夷(Udaya)建立華氏城。

公元前413年,大臣屍修那伽(Shishunnaga)藉助於人民起義的力量登上了王位。

公元前364年左右,出身平民的摩訶帕德摩·難陀(Mahapadma Nanda)篡奪了王位,建立了難陀王朝,宣告了幼龍王朝的滅亡。

前321年,旃陀羅笈多在婆羅門謀臣考底利耶(Kautilya)的協助下攻占難陀王朝的都城華氏城,廢難陀王,自立為摩揭陀國王,定都華氏城。隨後又組織大軍攻打來自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地區的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在印度河流域建立的軍事要塞以及當地的馬其頓駐軍,奪取旁遮普,統一北印度建立強大的孔雀王朝。

前273年阿育王繼位,成為佛教的大保護者。

前185年至前73年巽加王朝

320年至550年笈多王朝

(梵Magadha,巴Magadha)

中印度之古國。為佛陀住世時十六大國之一。又作摩竭陀國、摩伽陀國、默竭陀國、墨竭提國、摩竭國、摩揭國。意譯為無害國、無惱害國、甘露處國、勝善國、不至國、聰慧國、大體國、天羅國等。位於恆河中游南岸地區,即今日比哈爾州南部,以巴特那(Patna,即華氏城)及伽耶為其中心。

此國在西元前七世紀中葉,有沙依蘇那加(S/ais/una^ga)王朝興起,都於王舍城。西元前六世紀後半,第五世頻婆娑羅王(Bimbisa^ra)時,征服東方鴦掘多羅國(An%ga),更從憍薩羅及毗提訶(Videha)迎后妃,益張國勢;其子阿闍世王時,與憍薩羅國交戰,又征伐恆河北方的吠舍離(Vaisa^li^),其版圖抵達喜馬拉雅山麓。在頻婆娑羅王之治世中,釋尊於伽耶附近成道,住於王舍城等地說法教化,王亦歸依釋尊,並為建竹林精舍。又,阿闍世王嘗建塔供養佛遺骨,且使大迦葉等佛弟子,於七葉窟結集佛陀遺法。

其後,幼龍王朝由于波斯之壓迫而衰亡。未幾,難陀王朝代之而起,支配恆河全域,霸權大振。西元前317年頃,旃陀羅笈多(Candragupta)王消滅難陀王朝並振興孔雀王朝,建立印度史上最早的統一帝國。此王朝至阿育王時,除印度半島南端外,其版圖幾達印度全域,國勢大張。但阿育王死後,帝國即告分裂。阿育王在位時,大興佛教,建雞園寺,供養千僧,又於各地興建寶塔。

孔雀王朝之後,巽加王朝(S/un%ga)(西元前180至西元前68年左右)、甘婆王朝(Kan!va)相繼而起,此時國勢止於恆河流域。西元前28年左右,甘婆王朝為雄據於東南印度的安度羅(Andhra)王朝所亡;該王朝迄至西元225年為止,一直稱霸中印度。

至西元四世紀初,摩揭陀國有旃陀羅笈多一世(Candragupta I;320~335在位)崛起,新興笈多王朝(Gupta),恢復該國往日的繁榮,且經其後之沙摩陀羅·笈多(Samudra-gupta)遠征南印度、旃陀羅笈多二世征服西部印度,幾乎統治全印度。但自五世紀中葉以後逐漸衰微,其領土僅限於摩揭陀地方,至八世紀遂被孟加拉地方的波羅王朝(Pa^la)所取代。

在笈多王朝時代,摩揭陀國文化隆盛,佛教中亦有瑜伽行派勃興。《高僧法顯傳》敘述旃陀羅笈多二世(超日王)當時的情勢,謂巴連弗邑(華氏城)甚為殷盛,為印度最大的都邑,有羅汰私迷建立的摩訶衍僧伽藍,及小乘僧六七百人止住的僧伽藍。王舍城尚存迦蘭陀竹園,伽耶城已空荒,但佛陀得道處之三伽藍皆有住僧。至唐·玄奘游此國時,國周五千餘里,城居人少,土地肥沃,有異稻種,風俗淳質,崇重志學,尊敬佛法,有伽藍五十餘所,僧徒萬有餘人,並多宗習大乘法教,天祠數十,異道寔多云云。

此國境內與佛教有關之遺蹟為數甚多,據《大唐西域記》卷八所載,有華氏城附近的阿育王塔、佛足石、雞園寺址、提婆及馬鳴降伏外道的舊跡、頻婆娑羅王末孫建立的鞮羅釋迦伽藍、佛陀入定的大山、德慧及戒賢降伏外道的遺蹟、伽耶城附近的前正覺山、菩提樹、金剛座、魔王嬈佛處、三迦葉歸佛處、摩訶菩提伽藍、梵天勸請處、舍利弗開悟處、目犍連故里、大迦葉入定地(雞足山),及那爛陀寺等。

◎附一︰季羨林〈摩揭陀國校注〉(摘錄自《大唐西域記校注》卷八)

摩揭陀,梵文、巴利文Magadha,俗語Ma^gadha。又譯摩竭、摩揭、摩訶陀、默竭陀、摩伽陀、墨竭提;意譯無害、無惱害、不惡處、致甘露處、善勝、聰慧、天羅等;為印度古代十六大國之一。其領域大體相當於現今印度比哈爾邦的巴特那(Patna)和加雅(Gaya^)地方。

公元前七世紀幼龍王朝(S/is/una^ga)時摩揭陀國已經很強大,頻婆娑羅王(Bimbisa^ra)在位時,國都為王舍城(Ra^jagr!ha)。舊城被毀於火災後,又另建新王舍城。頻婆娑羅王是佛教的大保護者,他的兒子阿闍世王(Aja^ta-s/atru)王卻庇護耆那教徒。阿闍世王繼位後,南征北戰,討平和兼併了四鄰各小國,使摩揭的領域大為擴張,成為與憍薩羅國對峙的北印度大國。他的兒子優陀夷(Udaya)又在水陸交通便利的要衝之地,建立波吒厘子城(Pa^t!aliputra──華氏城)。公元前413年,頻婆娑羅王所創立的這一王朝為難陀王朝(Nanda^)所推翻。公元前326年左右,摩揭陀的旃陀羅笈多(Candragupta ,又譯月護)崛起,在婆羅門憍底利耶(Kaut!ilya)的輔佐之下,始而藉助於亞歷山大東征侵入旁遮普的希臘兵力,以鞏固自己力量。亞歷山大的死訊一傳來,他立即調轉鋒芒,逐走侵入旁遮普的希臘人,然後回師摩揭陀,廢除難陀王,定都華氏城,統一北印度,建立起印度歷史上空前強大的孔雀王朝。約公元前305年,亞歷山大的部將,西亞的霸主塞琉古·尼伽脫(Seleucus Nica-tor)再次入侵旁遮普時,又為月護王所擊敗,被迫和婚訂約。希臘人退出印度西北部、俾路支以及阿富汗的一部份地區,並派使節麥加斯忒尼(Megasthenes)出使華氏城。這時摩揭陀國的領域已西北抵興都庫什山麓。公元前273年,阿育王繼承王位,他東征西討,兵力遠達南印度,討平羯陀伽等國。這時摩揭陀國的領域已北抵喜馬拉雅山麓,南達高韋里河畔,東起阿薩姆,西北至興都庫什山。國都華氏城是當時印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北印度各地客商雲集之地。阿育王是佛教的大保護者,佛教徒有名的華氏城結集就在其首都舉行。

公元前185年,華友(Pus!pamitra)推翻孔雀王朝,建立了巽加王朝(S/un%ga)(185~739B.C.)。此後還出現了一個短促的甘婆王朝(Ka^n!va)(73~289B.C.)。在巽加王朝時代,原先為阿育王所征服的南印度諸國,如羯陀伽國、安度羅(Andhra)相繼獨立。安度羅的國勢日趨強大,公元前七十年代幾乎統治了整個北印度。這時摩揭陀國也成為安度羅羅的藩屬。安度羅王朝一直延續到公元後三世紀初期。公元後320年,華氏城的旃陀羅·笈多一世(Candragupta I,與孔雀王朝的創立者同名)崛起而建立笈多王朝。他的兒子沙摩陀羅·笈多(Samudragupta,義雲'海護')在位時,摩揭陀的國勢又很強盛,他多次征討,使笈多王朝幾乎完全恢復了孔雀王朝的盛況。這時是印度古代文化的復興時代,梵文文學、藝術、哲學以及經濟都很繁榮,婆羅門教也有復興之勢。不過他對各教派也還能一視同仁。四世紀末,五世紀初,他的兒子旃陀羅笈多二世繼位,這時可稱是笈多王朝的黃金時代,法顯就是在這段期間到印度巡禮的。《法顯傳》中描繪摩揭陀國都巴連弗邑(即華氏城)說︰'是阿育王所治……凡諸中國,唯此國城邑為大,民人富盛,競行仁義。'

五世紀末,嚈噠人由西北侵入印度,這時笈多王朝相當衰微,政令僅能行於摩揭陀境內。不久摩揭陀國王耶舍達摩(Yas/odharma)奮起,聯合諸國興兵反抗,公元後533年,大敗嚈噠人於柯魯爾(Kohrur),北故土,逐走外寇,他的文治武功也還能與前代媲美。六世紀末笈多王朝才衰亡。七世紀初玄奘到達時,稱雄於北印度的戒日王,即曷利沙伐彈那(Hars!avardhana),其先世也曾向笈多王朝稱臣,戒日王時首都已移至曲女城。

佛陀一生中大部份時間都在摩揭陀國內度過。佛涅盤後,佛教徒的四次結集中,第一次的王舍城結集和第三次的華氏城結集,都在摩揭陀國內舉行。有關佛陀生平的勝跡大都在王舍城附近地區,所以摩揭陀一直被視為佛教聖地。

唐時摩揭陀國曾和我國建立友好關係,玄奘訪問此國不久之後,貞觀十五年(641)尸羅逸多(戒日王)自稱摩伽陀王派使者帶國書至我國。唐太宗又命雲騎尉梁懷璥到該國報聘,這是中國使者第一次到達該國。以後尸羅逸多又派使者隨同梁懷璥一起到中國。唐太宗十分優待,又派李義表和王玄策出使該國。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宗又派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赴摩揭陀國。王玄策在該國曾廣泛巡禮過許多佛教聖跡,並在摩訶菩提寺立碑留念。我國的制蔗糖方法,相傳就是由摩揭陀國傳進來的(參見《新唐書》卷二二一上〈西域傳〉上)。

◎附二︰周祥光譯《阿育王及其石訓》〈緒論〉(摘錄自《現代佛學大系》)

古摩揭陀(Magadha)國之版圖,包括今日比哈省(Bihar,即現在的比哈爾邦)之南部及巴多那(Patna,現譯為巴特那)與迦耶(Gaya^,現譯為格雅)兩縣之地。佛陀在世之日,該國為頻婆娑羅王(Bimbisara)所統治,彼在古王城Girivraja郊外建立王舍城(Rajagri-ha)為其首都,至於今日我人所稱之王舍新城(Rajgiri)則在迦耶(Gaya^)縣境內,與靈鷲山相距只七哩耳。

佛陀在世之日,婆羅多國(Bharatavarsa,印度古名)內王邦林立,其中大邦(Mah-janapadas)則有十六,摩揭陀國即為此十六大邦之一,當佛陀涅盤前,在此十六大邦,其中最大之四邦──憍薩羅國(Kosala)、跋闍國(Vatsa)、阿婆蒂(Avanti)與夫摩揭陀,要皆兼併鄰邦為其國策。憍賞羅之首邑為舍衛城(Sravasti),拔波之首邑為憍賞彌國(Kausambi),而阿婆蒂之首邑,則為烏仗因(Ujjain)是也。

摩揭陀國之突然興起,占有古婆羅多泰半之地,實由頻婆娑羅王首先創立基業所致。頻婆娑羅王之子阿闍世王(Aja^tas/atru,公元前494年接位到464年止)歸併尾耆(Vriji)王邦,其首邑即吠舍離(Vaisa^li)是也。同時阿闍世王又與憍賞羅邦展開長期鬥爭,使憍賞羅之聲譽日漸低下,此外,更因阿闍世王之戰勝拔波邦,而使阿婆蒂感受壓迫,際此之時,摩揭陀與阿婆蒂遂爭雄於北印度矣。

當阿闍世王正率大軍攻擊比哈北部之時,曾於恆河及松河(Sone River)交流之處,今之比哈省會巴那(Patna)附近,建築城堡。其子優陀夷(Udayi,公元前462~446)於公元前459年在其父所築城堡旁建立華氏城(Pa^taliputra);由於摩揭陀國疆土之擴展,乃使首邑王舍城遷至華氏城。

公元前第五世紀末葉左右,摩揭陀國由室獸龍(S/is/unaga,公元前 414~396)執政,彼原為毗姆沙羅王(Bimbisa^ra)時代派駐于波羅奈斯(Banaras)之總督是也。室獸龍對於摩揭陀國之貢獻,乃併吞阿婆蒂國,因此,北印度廣漠平原,咸歸屬於摩揭陀矣。然好景不常,摩揭陀不久又被摩訶巴陀摩(Maha^pad-ma)所滅,建立新朝,印度古史所謂難陀(Nanda)王朝是也。

◎附三︰谷響〈佛陀時代印度諸國的社會思想概況〉(摘錄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佛陀一生遊行教化,其足跡遍於各地,就中以摩竭陀國和拘薩羅國與佛陀的因緣關係最深,其在摩竭陀國境內的佛教道場有︰

(1)王舍城三處精舍──迦蘭陀長者奉獻的竹林精舍、耆婆奉獻的耆婆林精舍,因摩訶劫賓那而建的精舍。

(2)王舍城外最高的靈鷲山石窟,還有環繞着王舍城的十個窟。

(3)王舍城迤北不遠的那蘭陀,即佛陀曾經說法處波婆離捺林,當時有一精舍。又王舍城和此地間也有一精舍。

(4)達克希那基利,佛成道第十一年間曾訪問此地,在此制定了袈裟。

(5)王舍城附近還有兩個村落各有一精舍︰一在安陀迦頻多,一在迦萊哇那墨達村。

君主

傳說時期

國王 巨車

國王 妖連

訶黎王朝

第一個完全可信的國王是頻毗娑羅;頻毗娑羅以後諸王的世系,來自斯里蘭卡《大史》

頻毗娑羅(在位52年)阿闍世(在位32年)優陀夷(在位16年)阿兔樓陀文荼(阿兔樓陀與文荼合在一起在位8年)那伽都沙迦(都沙迦,在位24年)

幼龍王朝

悉輸那伽(龍種,在位18年)迦羅輸伽(黑阿育王,在位28年)黑阿育王的十個兒子(在位22年)非常混亂的歷史;大紅蓮難陀也許沒有立刻篡位,而是繼續以黑阿育王的某個兒子為傀儡

難陀王朝

據《大史》,難陀王朝總共只統治了22年;大紅蓮難陀的兒子的數量,是通過《大史》將整個王朝稱為"九難陀"推出來的

摩訶坡德摩·難陀(大紅蓮難陀)大紅蓮難陀的8個兒子: 達那·難陀

孔雀王朝

在孔雀王朝時代,摩揭陀實際上變成了統治南亞大部和部分中亞的帝國。旃陀羅笈多(月護王)賓頭娑羅阿育王(無憂王)在阿育王去世後,孔雀帝國可能馬上就分裂了;佛教、婆羅門教及其他來源的文獻關於他的繼承者的說法互相矛盾。實際可能是同時有多個國王在位,瓜分了帝國。

佛教的說法: 鳩那羅(拘那羅)三波地(有可能與拘那羅同時在位)婆羅門教的說法: 十車王(十乘王)三波地克什米爾《王河》的說法: 迦魯伽舍利輸迦 Salisuka提婆跋摩Satadhanvan堅車王(波羅訶德羅陀)

巽伽王朝

華友王阿耆尼密多羅婆蘇逝瑟咤婆蘇密多羅(世友)案達羅迦Pulindaka瞿沙(妙音王)伐折羅密多羅(金剛友)婆伽跋陀羅提婆菩提

甘婆王朝

婆藪提婆菩彌密多羅那羅衍那Susarman約在一世紀,案達羅的百乘王朝征服了摩揭陀。

笈多王朝

旃陀羅笈多一世(月護王)三謨陀羅笈多(海護王)旃陀羅笈多二世(超日王)鳩摩羅笈多塞建陀笈多那羅僧訶笈多(幼日王)

視頻

佛陀指導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