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
攜 |
攜:xié ㄒㄧㄝˊ。"㩦"、"攜"簡化為"攜"。依據古人書法省筆簡化 。
《說文解字》:"攜,提也。從手、雟聲。 "
相併以手牽引將行或提升是攜之範式。
本義:帶。如:攜手、攜帶、扶老攜幼。
衍義:引申指"離,叛離"。如:攜離。攜貳。
衍義:又用作姓 。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攜
拼音; xié
部首; 扌
字碼; 643A
五筆; rwyb(98)rwye(86)
倉頡; QOGS
鄭碼; dny
筆順; 1213241112153
字級; 一級
平水韻; 上平八齊
總筆畫; 13
部外筆畫; 10
四角號碼; 50027
Unicode; CJK
注音; ㄒㄧㄝˊ
字形源流; 統一規範簡化為"攜"。
詳細釋義 〈動〉
1.形聲。從手,雋( jùn)聲。本義:提着
2.同本義(把地上的物品舉提起來) [carry in hand]
攜,提也。--《說文》
如璋如圭,如取如攜。--《詩·大雅·板》
3.又如:攜壺;攜帶(提挈,照顧);攜酒牽羊;攜杖
4.拿着,持 [hold]
閒攜杖,漫出門,官槐滿路葉紛紛。--清· 孔尚任《桃花扇》
5.又如:攜盤;攜帚
6.牽挽;挽扶 [lead]
相攜於道。--《淮南子·覽冥》
吾與汝並肩攜手。--清· 林覺民《與妻書》
7.又如:攜抱(牽挽扶抱);攜率(率領);攜將(扶持);相攜於道;攜幼扶老;攜扶;攜負(牽背)
8.帶,隨身一道 [bring along]
攜其妻子。--《公羊傳·襄公二十七年》
於是夫負婦戴,攜子入于海。--《莊子·讓王》
民扶老攜幼。--《戰國策·齊策四》
攜幼入室。--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攜童幾數人。--明· 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袁可立)攜長君日置酒高會,召里中婣知彈碁博塞。--明 梁雲構《袁節寰晉大司馬奉命乘傳錦還序》
一童子稍長,攜其幼,指而語之。--明·顧彥夫《村落嫁娶圖記》
9.又如:攜子同行;攜女歸寧;攜行;攜家眷同行;攜款潛逃;攜械投誠
10.通"愶"。離;背離;離散 [discord]
招攜以禮,懷遠以德。--《左傳·僖公七年》
不如私許復曹,衛以以攜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其刑矯誣,百姓攜貳。--《國語·周語上》
須要宣布皇靈,攜其黨羽,則王直勢孤,自不能容。--《西湖二集》
11.又如:攜爽(背離);攜弛(有二心而鬆懈);攜泮(離散);攜貳(有二心,叛離);攜背(背離,背叛);攜叛(背叛)
常見詞組 攜帶、攜扶、提攜、攜手、攜步、相攜、猜攜、攜隙、攜負、攜認、攜解、攜角、攜行、攜薄、攜落、攜背、攜離、攜玩、攜率、攜爽、攜散、攜提、攜接、攜持、攜拔、攜抱、攜心、攜將、攜壺、攜叛、攜取、攜養、攜仆、招攜、扶攜、帶攜、國攜、分攜、便攜、不攜、扶老攜幼、握雨攜雲、攜雲握雨、予取予攜、負老攜幼。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俗攜字。
(攜)《唐韻》戸圭切《集韻》懸圭切,ࠀ�音畦。《說文》提也。《六書故》縣持也。《書·立政》左右攜仆。《注》攜持仆御之人。《詩·大雅》如取如攜。《疏》物在地上,手舉攜之。《禮·曲禮》長者與之提攜,則兩手奉長者之手。《注》提攜,謂牽將行。
又離也。《左傳·僖七年》招攜以禮。《周語》節度不攜。
又連也。《前漢·天文志》杓攜龍角。《注》杓,斗柄也。
又姓。見《姓苑》。或省作㩦。俗作攜㩗攜,非。
方言集匯 ◎ 客家話:[客英字典] hi1 [海陸豐腔] hi1 [梅縣腔] hi1 [台灣四縣腔] hi1 [東莞腔] kui2 [寶安腔] hi1
◎ 粵語:kwai4
◎ 潮州話:hi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