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时历
《授时历》,历法著作。王恂、郭守敬等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完成初稿及以其法推算的次年历书,得元世祖赐名、颁行。历经本文完稿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收入《元史·历志》。本书收编于《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
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在天文学计算上发明了招差法(相当于考虑到三次差或更高次差的内插法),以计算日月五星的运动和位置;发明了与现今的球面三角学公式相合的弧矢割圆术来计算从太阳的黄道经度求太阳的赤道经、纬度等的问题。这两项发明是中国天文学史和中国数学史上的辉煌成就。本书在天文数据上既吸取了前人的精华,又更有自己的精密测定。例如,采用了南宋杨忠辅《统天历》所定的回归年值365.2425日,但把杨忠辅所发现的回归年长度消长的数值减少到每百年后减万分之一日,这就比杨忠辅有进步。采用的二十八宿距度值是郭守敬用新测简仪测定的,其精度达到中国古代的最高峰,约不到5’,这种精度到300年后的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方始超过。取消了中国古代历法中习用的极繁复的上元积年之法,改用简捷的近距历元;又废除了古代历法中对基本天文数据采用繁复分类的做法,而改用以10000为分母,实即采用十进小数制。这些改革都大大简化了历法计算步骤,并提高了数据的精确度。
本书在明代仍然行用,不过先是被改名《大统历》,后又改历元为洪武十七年(1384)天正冬至并相应地修改了有关的数据,此外则一仍其旧,直到明亡。因此可以说,《授时历》是中国古代历法史上行用最久的一个历法。它又是中国古代历法发展史上的一个最高峰。清人阮元在《畴人传·郭守敬》篇末的评语中说道:《授时历》“先之以精测,继之以密算,上考下求,若应准绳。施行于世,垂四百年。可谓集古法之大成,为将来之典要者矣!自三统以来为术者七十余家,莫之伦比也!”现代科学家也都极为推崇《授时历》的成就。日本山田庆儿还著有专著《授时历の道》,研究《授时历》的编撰背景和过程。
作者简介
王恂(1235—1281),字敬甫,河北唐县人。少年时代即通数学。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河北邢台人。少年时代在其祖郭荣指导下学习天文、数学、水利、机械等方面的知识。王、郭后来均成为元世祖忽必烈的臣子。1276年,忽必烈命王恂主持改历。王以郭守敬负责制造仪器和观测,自己推算。1279年,在大都建成新天文台,由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历法初稿完成后,王恂等先后去世。新历的全部整理定稿工作由郭守敬主持完成。最后得到的成果有《推步》7卷、《立成》2卷、《历议拟稿》3卷、《转神选择》1卷、《上中下三历注式》12卷。1286年郭守敬升任太史令,献上了《时候笺注》2卷、《修改源流》1卷、《仪象法式》2卷、《二至晷影考》20卷等。以上著作绝大部分已佚。只是在《元史·历志》中保存了《授时历经》7篇,朝鲜保存了授时历的《立成》,这些乃是王恂、郭守敬等人当年成果的直接遗存。
相关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为书籍文献的综合性、科学性和知识性的工具书。选收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综合性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的各个学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以一部著作,或一篇论文、作品为一条词目;古籍[1]中个别篇章,习惯上认为有特殊意义的,也独立设目。一部著作[2]一般只在一卷出现。少数著作是几个学科不可缺少的,在有关各卷互见。互见条目用(参见第 页)注明。
视频
授时历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中国古籍和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2016-07-26
- ↑ 专著和论文哪个含金量高,搜狐,20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