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在手里的故乡(滕建民)
作品欣赏
捧在手里的故乡
故乡,是种在人心里的根。
我生在祁连山下,长在童子坝河畔,家乡的土地被浓浓的麦香味浸染。我是吃着面食长大的,总也忘不了家乡的面食,忘不了出远门时,出自亲人手中的那碗长面。
近几年,随儿子生活在浙江宁波,闻着满大街从饭店飘出的饭菜味,眼睛总是在有意无意间搜寻着熟悉的味道。
我的家乡距宁波太遥远了,这边的人主食以大米为主,吃面食的人很少。但我还是习惯吃面食。然而,一次次寻找,一次次失望。就在我怅然若失思念家乡的时候,无意间在住户众多的居民楼旁边,一块醒目的招牌引起了我的注意,“中国兰州拉面。”
在千里之外的海滨城市,看到“中国兰州”犹如遇见了久别的亲人。我来不及细想,急切地走向前去,仔细打量着具有地方特色的标识牌,让我美美地兴奋了一阵。我默默记住了这条街,怀着兴奋和激动的心情,回家向家人述说了我邂逅这个饭店的经过。周末,我们一起品尝了一顿带有家乡风味的拉面。从此,隔三差五,我总要找个不做饭的理由,到面馆点一碗拉面,听一听那熟悉的乡音,顿时,思乡的情绪减了一半。
每次我走进拉面馆,既亲切,又新鲜;我感到舒适中的那份惬意。坐在这里就像到了我生活的城市,到了我自己的家。在这里既能品尝到具有西北风味的特色面食,又能感受西北人热情好客、勤劳与宽厚的淳朴民风,更能感受到他们与生俱来的,原生态的饮食文化。
在宁波,这15块钱一碗的拉面,它饱含着拉面师傅那经久不衰、精工细作的传统手艺和勤劳本分,也体现了质朴的西北人精湛的手艺。这做工精细,既有讲究,又有味道的纯正的拉面,有前辈的要求和期望,还有后辈人待人处事的深情厚谊。这碗面里没有华丽多姿的调料,只有饱满和实在;这碗面,不挑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人见人爱。也正是这碗面,将西北人从黄河之滨“拉”到了内陆,“拉”向了全国。为了让这碗面在全国各地扎根立足,在饮食行业经得起考验,每位经营者都是从心到口让面匠师傅在味觉的历史中,延续和创造着舌尖上不同凡响的业绩。
这家拉面馆不论是装修风格,还是店面的布局,都充满了浓郁的西部风格。门口的一张桌子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把铜茶壶,两摞小碗。客人进门首先喝口清茶,这是西北人待客的习惯和讲究。最里面是做饭的锅灶,前面用透明玻璃隔开,留着一个方方正正的出饭口,玻璃墙里面的一张长案上四个大个儿的青瓷器皿里,分别盛着雪白的箩卜片儿、嫩绿的香菜和青绿的蒜苗碎末、酱褐色的带着牛筋的肉片儿薄厚匀称,红润润的辣椒油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我很想见见这家的拉面师傅,我想看一下那熟悉的动作。顺着取筷子的当儿,我站在出饭口张望。雾气蒙蒙的灶间,一块包着铁皮的大案板,拉面师傅将一根一尺来长的面剂子,经过反复的扭扯,面剂子被拉细拉长,折回,两手不停地交换,左手里的面头交到右手里,变成两根,双手再抻拉,变成四根,如此反复,面条的根数不断增长,逐渐手里的面变细变多了,这时候把手里多余的面揪掉,一把粗细均匀的面条颤抖着,抬手被熟练地甩入热气腾腾的大锅里。面条嗖地沉入锅底,用特制长筷搅动几下,面又会迅速地漂上来,负责捞面的人将漂上来的拉面一一抖散,再往翻腾的滚水里摁几下,然后捞在碗里。
那满碗细细长长的面,牵动着我的思乡的情绪。
作者简介
滕建民,江苏泗洪人,编辑记者 文艺编导、文旅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