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振太乡位于镇沅县城西部,距县城90公里,全乡总面积661平方公里,辖19个村民委员会308个村民小组,全乡总户数8957户35941人,有汉族、彝族、傣族、回族、蒙古族、哈尼族、拉祜族、苗族、白族、满族、傈僳族等14种民族杂居,是镇沅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乡。[1]

目录

历史人文

振太乡东接景东县,南接景谷县,西临临沧县,北与临沧的云县隔江相望,1958年前,振太历代都归属景东所辖,西临临沧,北近大理,深受大理文化的影响。振太人口流动广,物资流动多,文化交溶呈多元化,振太1758年就有小学(雍正13年创办兴隆小学),1940年创办泰和中学。振太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旅居的华人华侨有500多人,振太素有“侨乡”之称。振太乡政府原在太和紫马街,1984年9月迁建紫云街,2005年1月13日迁到紫云街头新楼办公。 振太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种植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乡以农业为主,2004年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88014亩,推广优质稻10654亩,杂交玉米10718亩。振太主要培植畜牧业、林产业、烤烟、橡胶、油菜五大支柱产业。

有风景点难搭桥位于振太乡西南十多公里的地方。因桥建在山势陡险的南达河悬崖峭壁上,工程十分艰巨困难, 所山到"难搭桥"。

据《新篆云南通志·地理考· 津梁》载:"此桥建于两岸峭壁间,就崖砌墩,嵌为弓形石桥,工程浩大,高达九丈余,宽一丈,长三丈。南有瓦屋一间,为近代以来之大建筑。"桥高14米,宽2米,长5米。过去是临抢、景谷、思 茅、普洱通往景东、大理、西藏、四川、巍山等内地的必经之地。至今仍行人不绝。

桥下南达河流砾崩石,深幽奇险。传说过去河里有一条苍龙施善嫉恶,遇到谁家办喜事就借给锅、碗、瓢、盆等金银器皿。不过用完后必须清洗干净还给它。如若谁家用完后没有洗干净,它就会发怒,搅得河水昼夜翻腾,让人畜不得安宁。河中有一个高而滑的石坎,与石桥对峙,河水从高坎倾泻而下,形如瀑布,纷纷扬扬。传说这高坎半腰间横着一股碗口粗的大藤子,连接在南搭桥的两岸。

高坎下的鱼想跳上坎去,跃到藤上被藤子轻轻一弹便上去了。后来有个木匠外出做工,夜宿南搭桥瓦屋中,夜里忽听屋外有劈木声,便将手斧甩了出去,劈木声立即就停了。天亮出屋观看,见地上斑 斑血迹,那斧正好劈在大树藤上。木匠提起斧子将树藤连根斩断并扔到河里让它流走了。从此,坎下的鱼再也无法跃到高坎上去了。[2]

历史沿革

振太乡东接景东县,南接景谷县,西临临沧县,北与临沧的云县隔江相望,1958年前,振太历代都归属景东所辖,西临临沧,北近大理,深受大理文化的影响。振太人口流动广,物资流动多,文化交溶呈多元化,振太1758年就有小学(雍正13年创办兴隆小学),1940年创办泰和中学。振太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旅居的华人华侨有500多人,振太素有“侨乡”之称。振太乡政府原在太和紫马街,1984年9月迁建紫云街,2005年1月13日迁到紫云街头新楼办公。

发展优势

振太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种植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乡以农业为主,2004年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88014亩,推广优质稻10654亩,杂交玉米10718亩。振太主要培植畜牧业、林产业、烤烟、橡胶、油菜五大支柱产业。

全乡有耕地总面积68755亩(其中:田33189亩,地35566亩),人均耕地2.09亩,主要种植稻谷、小麦等作物;拥有林地54773亩,其中经济林果地9347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28亩,主要种植烤烟、茶叶、水果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1520亩。

畜牧业。畜牧业是该乡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04年全乡大牲畜存栏9510头,其中牛存栏9256头,出栏肉牛824头;生猪存栏31281头,出栏肉猪15200头;羊存栏14500只,出栏肉羊5500只。

林产业。全乡森林覆盖率达66.4%,乡党委政府坚持“宣传与教育并重,管理与保护并举”的原则,扩大绿源面积。2004年完成宜林荒山造林1000亩,成片人工造林3300亩(其中一般造林2300亩、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000亩)。全年完成松脂生产2813吨,实现产值562.6万元。

烤烟。根据该县“烤烟富民富县”的总要求,2004年烤烟种植2000.8亩,收购烟叶220吨,实现产值189.2万元。2005年规划烤烟种植面积3100亩,2006年规划烤烟种植面积8000亩,2007年规划烤烟种植面积11000亩。

橡胶。振太乡加大热区资源开发力度,在秀山、帮庆、黄梨大力培植橡胶产业。三个村橡胶种植面积已突破22000亩,开割面积3022亩。2004年橡胶产值实现1500万元。

油菜。振太乡种植油菜历史悠久,从1979年便开始种植,到2003年,全乡有11个村137个村民小组2496户农户种植油菜,种植面积6242亩,实现产值348万元。2004年油菜种植面积达8500亩,长势喜人。为落实解决“三农”问题,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振太力争建成万亩油菜生产基地。[3]

农村经济

该乡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870.22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为1487.29万元,占总收入的38.4%;畜牧业收入691.25万元,占总收入的17.9%(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6416头,肉牛687头,肉羊2285头);渔业收入17.84万元,占总收入的0.5%;林业收入638.8万元,占总收入的16.5%;第二、三产业收入1018.17万元,占总收入的26.3%;工资性收入270.21万元,占总收入的7%。农民人均纯收入926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70.21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174人(占劳动力的6.2%),在省内务工1091人,到省外务工83人。

文教卫生

该乡现有乡村人口34607人,其中男性18896人,女性15711人。其中农业人口32895人,共有农户8345户,劳动力18987人。该乡以汉、彝、拉祜族为主(是彝、拉祜族混居地),其中汉族23411人,彝族7955人,其他民族3241人。 到2006年底,全乡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人,占人口总数的0.005%;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7415人,参合率79.2%;享受低保1762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各村卫生室和乡卫生院,卫生室面积为1072平方米,有乡村医生34人,卫生院面积为1165平方米,有医生21人,建有公厕7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1个,建有生活排水沟渠设施1个。

该乡建有小学15所,校舍建筑面积23491平方米,拥有教师243人,在校学生2437人,建有中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11294平方米,拥有教师113人,在校学生1406人。全乡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图书室1个、业余文娱宣传队1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基础建设

加大集镇开发力度,完善集镇服务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日趋繁荣,振太乡于1996年投入120万元铺建了紫云一街;于1999年动工兴建紫云二街,至2004年4月30日完成一期工程,投入基础建设资金200万元,拉动民间资本1000多万元,为广大商贾提供了市场,为振太乡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

截止2006年底,该乡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有路灯。全乡有6004户通自来水,有2341户饮用井水,有4596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55%)。有7040户通电,有962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5541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83%、11.4%和65.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984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699户(分别占总数的47.2%和32%)。

该乡到县城道路为土路;进乡道路为水泥路面;乡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路面;乡建有车站,建有集贸市场1个。全乡共拥有汽车36辆,拖拉机429辆,摩托车1821辆。全乡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8309亩,有效灌溉率为41.2%,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6046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8亩。

到2006年底,全乡建有沼气池农户118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062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445户。全乡有300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310个自然村已通电;有324个自然村已通路;有90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88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240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乡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76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7596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还有463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4]

特色产业

该乡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主要销售往县内。2006年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主产业全乡销售总收入1478.5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38.2%。该乡正在发展橡胶、油菜等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茶叶、蚕桑产业。拥有企业14个,其中县级龙头企业1个;已登记注册1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