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甲寺
掛甲寺位於中國天津市河西區中環線鄰近海河的地方。原名叫慶國寺,改稱掛甲寺的原由,說起來,要上溯到一千多 年前的唐朝了。掛甲寺在天津的歷史上可謂年代久遠,已經找不到具體的修建年代,可以肯定的是在明朝時該寺已經存在,如果按照民間傳說,掛甲寺可能修建於唐朝以前,果真如此,掛甲寺將是天津最古老的寺院。可惜,即使在史書中,也只是記載據傳說修建於距今1300多年以前的隋唐時期。
中文名稱 掛甲寺
地理位置 天津市河西區新圍堤道1號
開放時間 早9:00—晚16:30
門票價格 5元
原 名 慶國寺
建立時間 隋末唐初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天津市
目錄
簡介
相傳唐太宗於貞觀十八年也就是公元644年征東歸來,路過大直沽時發現慶國寺,便在此解甲休息。還有更細的傳聞是:當時陪在太宗身邊的,是大將尉遲恭。而太宗還一時興起,向獻茶的僧人慈航要來紙筆,親書「掛甲寺」匾額一方,囑咐和尚將慶國寺改名為掛甲寺,以此作為凱旋的紀念。不過傳聞還有另一個版本,說在慶國寺掛甲休息的主人公不是唐太宗,而是他身邊的大將尉遲恭,也就是後來人們常見的這位威風凜凜的門神尉遲敬德。
傳說
掛甲寺原名「慶國寺」,傳說公元648年,唐太宗御駕征遼奏捷,大將軍尉遲恭率軍在此地修整。尉遲恭與許多官 兵將身上的甲冑脫下來放在寺院周圍晾曬,一連數日。在此之後,周圍的住戶便將寺名改叫掛甲寺,而寺院的和尚也只好按照鄉鄰的意思更名成了掛甲寺[1] 。由於寺院歷史悠久,素負盛名。歷代文人墨客,文官武將,不辭艱辛,來寺朝拜。掛甲寺初期僅僅占地兩畝半,由山門、觀音殿、大雄寶殿組成。古往今來,歲月流逝,古寺亦歷盡滄桑,屢經變遷,幾度盛衰。加之歷史原因,寺院部分被毀,佛事一度消沉。在張良相開始集資重修之後,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一座新的寺院便建成了。隨着萬世德抗倭援朝的勝利,張良相與部下們回到了天津,按照當初許下的誓言,張良相與手下將官將盔甲掛在掛甲寺以示還願。一時間,武將們在出征討伐之前要到掛甲寺拜祭成為當時的一種流行時尚,而掛甲寺的靈氣也愈發得到傳揚。從此以後,寺院香火旺盛,每逢陰曆二月十九,觀音誕辰之日,開寺朝佛,善男信女,香客遊人,聚集寺廟,進香膜拜。萬曆二十八年,當地一位姓劉的文人為此特意撰寫了《重建掛甲寺碑記》,記載當時掛甲寺的繁榮景象,可惜的是這塊碑不知流落到什麼地方,但碑文還可以從現存的天津志書查找到。不過傳聞還有另一個版本,說在慶國寺掛甲休息的主人公不是唐太宗,而是他身邊的大將尉遲恭,也就是後來人們常見的這位威風凜凜的門神尉遲敬德。
追溯歷史
不管傳聞中的主人公是唐太宗還是尉遲敬德,慶國寺在唐代就已存在,從來就沒有人懷疑過[2] 。而慶國寺後來改稱掛甲寺又是不爭的事實。這一歷史依據,可以從萬曆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00年劉生甲所撰的《重建掛甲寺碑記》中看到。只是,掛甲寺確切建於哪個年代,至今還沒有人能夠說得出來。追蹤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我們知道,佛教自西漢哀帝元壽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年傳入中國後,幾經起落,到隋代,由於隋文帝的着力倡導,有了更快速的發展,在傳播方面,表現為在民間的深入。而掛甲寺建立最初的寺址,是在「大直沽迤南三里許」的大孫莊,大直沽也還只是一個寨子的規模,遠不是城鎮,因此掛甲寺的所在地可謂是標準的民間,這與佛教在隋代發展的特徵相合。由此再結合相沿的唐代即有慶國寺的說法可以推斷,掛甲寺的建設年代,很可能就在隋末唐初,也就是說,掛甲寺至今,至少已歷經了1300多年的風風雨雨,稱得上是津門第一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