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細耳人
拿細耳人(Nazirite),即離俗人。古代希伯來人中一批經過潔身歸聖的人,拿細耳人不可剃髮,不可飲酒,不可觸摸屍體。最初,拿細耳人是具有特殊超凡能力的人,一般終身保有這種身份。後來甘心發願在一定期間內離俗承擔任務者,就是拿細耳人。拿細耳人可以經過獻祭還俗(見《舊約.民數記》第6章、《馬加比傳》第1卷第3章49節;《新約.使徒行傳》第21章24節)。
基督教的《聖經》又名《新舊約全書》,由《舊約[1]》《新約》組成。《舊約》一共有三十九卷,以古希伯來文(含亞蘭文)寫成,由猶太教教士依據猶太教的教義編纂而成,囊括了猶太及鄰近民族從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的人文歷史資料。《新約[2]》一共27卷。
目錄
簡介
被選中或自願奉獻一生或一特定時間,向神還願的人。拿細耳人奉獻自己,嚴守紀律,以奉行一些特定的任務。
以色列傳統視拿細耳人為奉獻一生的人。參孫就是拿細耳人的表表者。他因母親所立的誓而「歸給神」(士十三5,十六17),他「一直到死」,都在那誓約之下(士十三7)。只要他不剪髮,他就可以得着「耶和華的靈」,顯出神奇的勇力。
早期立拿細耳人的願可能與聖戰的儀式有關,眾戰士分別為聖歸給神,也許都留着長發(士五2)。先知撒母耳不曾剪髮,因為他母親曾起誓,不可用剃刀剃他的頭(撒上一11;七十士譯本加上「他不喝酒」)。拿細耳人不剪髮的誓約跟分別為聖事奉神有關,這在以色列早期領袖的日子十分普遍。
拿細耳人的制度後來發展成一種禮儀,人可藉此短期的分別為聖歸給神。在分別為聖的日子裡,奉獻者不可以喝酒,並要讓頭髮留長和避免接解屍體。
蓄髮象徵能力和生命,也許這就是雅各的祝福(創四十九26)和摩西的祝福(申三十三16)中,形容約瑟為「與弟兄迥別之人」(原文即拿細耳人)的含義。在安息年或禧年不作修剪的葡萄園也可說是「分別出來」(即拿細耳)。
後來,觸摸或接近屍體被視為違反誓約的最嚴重的行動。若有人死在一個拿細耳人面前,拿細耳人就成為不潔。這被玷污的拿細耳人必須在潔淨的日子剃他「玷污了的頭」。接着要帶兩隻雛鴿到祭司面前,祭司要把其中一隻獻為贖罪祭。最後,他要帶一頭公羊羔獻作贖愆祭(民六9-12)。由於受到玷污,這拿細耳人要重新開始他分別為聖的日子。
拿細耳人滿了離俗的日子,就要透過一個儀式「還俗」。他要獻贖罪祭與平安祭,又要剃頭和把頭髮燒掉。從此以後,他就回復正常的生活,並可以喝酒(民六13-21)。
在新約時代,保羅也曾在堅革哩行類似的事(徒十八18),後來在耶路撒冷,他又再與另外4位拿細耳人一起行還俗之禮(徒二十一23、24)。根據他勒目的記載,通常離俗歸聖的期限是30日。富裕的人替貧窮的拿細耳人購買祭品也是常有的習俗。在馬加比時代,拿細耳人不能奉行他們的禮儀,因為聖殿被污穢了(《馬加比一書》三49-51)。
參考文獻
- ↑ 《聖經·舊約》我鍾愛的115個句子,搜狐,2018-11-20
- ↑ 《文學回憶錄》聽與讀 | 第五講:新舊約的故事和涵義 ,搜狐,201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