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擇善而從

來自 快資訊網 的圖片

擇善而從 (拼音:zé shàn ér có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論語·述而》。

擇善而從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擇善而從 [1]

拼音 zé shàn ér cóng

近義詞 見賢思齊取長補短

反義詞 同流合污沆瀣一氣

出處 《論語·述而》

注音字母 ㄗㄜˊ ㄕㄢˋ ㄦˊ ㄘㄨㄙˊ

語法結構 偏正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賓語

成語出處

《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擇善而從"。

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出自《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說,在三人同行的當中,必定有一個可以做我的老師的,我就選擇那個好的,拜他為師,向他學習,不好的就加以改正。

另據《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記載,春秋時期,晉國貴族之間矛盾尖銳,激化,執政大臣魏獻子消滅了舊貴族祁氏和羊舌氏,把祁氏的領地分割為七個縣,把羊舌氏的土地分割為三個縣。然後,選拔委派一些賢能有功於王室的人才,如賈辛、司馬烏等人去做縣宰,還分給魏戊等人每人一縣作為食邑,他與魏獻子同姓同宗。

過後,魏獻子擔心這樣做會被別人認為是搞宗派。於是問大夫成鯖:"我分給魏戊一個縣的土地,讓他去管理,別人會不會說我偏袒?"成鯖說:"這怎麼能說是結黨營私搞宗派呢?魏戊的為人大家都很清楚,他忠於君王,為人謙遜,能'擇善而從之',分給他一個縣作食邑是完全應該的。"成鯖又以周武王為例,說明提拔任用官員,只要他德才兼備,無論他與自己親近還是疏遠,都應當一視同仁。只要他能夠自覺地用道義約束自己,不知疲倦地教誨別人,能夠做到大公無私,光明磊落,賞罰分明,能夠選擇人家的優點而虛心學習……選拔這樣的人,就不要擔心別人有什麼議論。如今你任用賢能之人,影響一定很深遠。魏獻子遂放心了。故"擇善而從"也有時用作"擇善而從之"。即發現別人的優點,學習這些優點。

成語寓意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因而世界上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更有自己不足的地方,因此想要更完善地發展自身,就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修養,發現別人的優點,加以學習,使之變為自己特色的東西,成為一個積極向上,努力生活的人。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擇善而從"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

運用示例

清·江藩《爾雅小箋自序》:"數年中竊聞師友之緒論,擇善而從,皆書姓氏。"

作家·老舍《張自忠·劇中重要人物說明》:"遇事必詳為考慮,而後與部下商議,擇善而從。"

作家·茅盾《追求》:"不過,話也說得有理,我們應當擇善而從。"

作家·高陽《金色曇花》:"因此他左右的紅人,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大家各行其是。段祺瑞只是擇善而從,很少去問問別人的意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