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拜謁佛來山(曾重蔭)

拜謁佛來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拜謁佛來山》中國當代作家曾重蔭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拜謁佛來山

早有耳聞,開佛境內有佛來山,佛來山上有睡佛,睡佛的腦門上有西明禪寺。西明禪寺始建於唐朝,清時達到鼎盛,盛極時有僧眾200餘人,年有數萬人朝山拜佛。一代名儒周洪謨曾為佛來山撰寫過《重修西明禪寺記》。西明禪寺是普賢菩薩的道場,普賢菩薩的同修兼姐姐大普賢菩薩,在不遠處的峨眉山上……

春日的周末,與朋友一家相邀,我們早早去了佛來山。在山腳,車輛行人很多,很快向西明禪寺與梨花山分流而去。道路暢通後,佛來山的梨花歉意地笑向了我們。遠遠看去,一片燃燒的雪白的焰火,波浪起伏,至山腳向山腰蔓延。仿佛微風一吹,那火焰便會順勢攀爬,燃上山頂。在那片雪白火焰止步的上方,人們看到了睡佛,像看到了百年不遇的奇異天相,驚嘆不已。從車窗外望去,果然一座山如佛酣睡,一臥佛如山端嚴。傳說中的佛來山,通過昨夜夢境的暗示,通過我們幾生修來的福份,終於出現在眼前。

那狀如睡佛一樣的山,頭、臉、胸、腹、腿、腳一應俱全的山,一下子豐富了我的想象力,一幅不可思議的畫面,自遙遠的時空深處推送到我的幻境中來:石破天驚的那一刻,無數星辰閃現了出來。初具模型的佛來山巔,蓮花沸水初揚般綻放,灼灼蓮華璀璨了半天雲彩。仙鳥們翩然而至,鳥鳴聲此起彼伏,酬唱應答,響徹了整個山野。半山腰上,片片佛梨漸趨成熟,其清冽芳香隨風飄蕩,遠接天際。山下勞作的人們,從各路慕名而來。他們焚香頂敬,向自然的偉力,向佛,向善,跪拜得五體投地……

是這樣一樁大事因緣,成就了佛來山的聲名遠播,與遊走其間萬古不滅的祥雲瑞氣麼?

景區「佛臨三潭」在坡下,冥冥中,恍若慈悲平等的佛真在那兒為我們接風。忍不住向一個一個深潭走去。在洗塵潭前抖落了灰塵,一身變得輕鬆自在。在印佛潭邊將心比佛,山河大地霎時妙不可言,人心忽然開闊無畏。在淨心潭側懺悔心靈,定神凝望,潭水忽而碧波蕩漾,呼應着蔚藍的高天。碧水與藍天相映成趣,如伯牙子期惺惺惜惜。如此三番,佛已經與我同行。佛說,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感懷着菩薩的身世,思憶佛語的機智與深邃,竟有些身似菩提的意味。

環山公路,在佛的腳頸上玉帶一樣飄過,伸向一片廣闊的松林。佛以這樣捨得的方式,接納如織的遊人。路兩旁的松風,若耳語叮嚀,似大師們參禪打坐時出現的另類境像。風在跟風說些什麼呢,那自然的清音,異常神秘而浩蕩,松是否聽得懂?傳說松林里,埋藏着袁和尚手中60多斤的金禪杖,還有國民黨潰散時來不及搬走的「金銀珠寶九大缸」。松,便是見證這些秘密唯一的證人了。但松一句也不願向世人透露,那些秘密的所在。松怕一旦消息走漏,殃及更多的兄弟姐妹,更多的無辜百姓。就讓這些秘密,永遠秘密下去吧。有無之間,松林完好,寶物完好;寺院安好,村民也安好。

正思維着,不覺就到了西明禪寺。寺院建在梗瓦(公瓦)形的山脊上,相對集中也錯落有致,既有一般廟宇的高闊與輝煌,也有遠非其它寺院可比的兀突、堅挺與奇險。級級石階,刻滿了時光的印痕。世人慾從這裡超凡脫塵而去,實在步步艱辛。膽怯者、懦弱者、猥瑣者早已望而生寒。牌樓上「西明禪寺」幾個金光大字,仿佛從西方飛來,活脫脫的還欲飛奔。真是光明佛境,南北東西望去皆是闊緲河山。這裡是鐵碑殿的遺址。傳說鐵碑曾是當年如來佛主一念間拋丟下來的鎮山之寶,寶物重達數噸。可惜,該殿與寶物早在1958年遇毀,據說殘存鐵碑都拿去煉鋼鐵了!如今,人們只能佇立在舊址前,回望風雲變幻的歷史,側耳傾聽,如許珍貴文物湮沒於政治風浪中的一聲沉重太息!

拜謁了觀音殿,大雄寶殿,文殊殿與普賢殿。在觀音殿內,於施禮間我看到了觀世音菩薩悲憫的聖容,慈航普渡的情懷,胸中潮起,一瞬間如同又有了慈母尚在殷殷情重的感覺,不覺淚水潸然。每一殿的功德箱裡,我們都多少丟了錢。不是求菩薩保佑我們,禍福災障是個人的德行感得的,求也沒用。我們出功德,是感念廟宇的莊嚴,先賢的智慧,慰勞那些為我們奉送了齋飯茶水的居士。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在寺院的外圍,我們來到了象鼻嘴與捨身崖。說象鼻嘴是老鷹嘴似乎更貼切。鷹嘴從高高的雲端探出來,餐着風,渴飲着晶亮的露水。它終年俯瞰着山下的良田,村煙,與片片梨林。晴好時,站在鷹嘴崖上,能望見長寧縣城繁華的街景,長江奔流不息的磅礴氣勢。捨身崖與山腳垂直高差400餘米。都說6月天裡,暴風雨後的雨霽之時,或太陽當頂,山壁中有雲氣繚繞、薄霧輕罩之時,便有佛光景象出現。奇妙佛光與峨眉山上的佛光無異,總是在你不經意時出現,讓該看到的人及時看到。

沒有去驚擾寺里的僧尼,不忍讓塵勞的我們耽擱了師父們清修的時辰。在廟裡吃過齋飯,在緲緲梵音的縈繞中,我們又徒步下山,在梨花深處的山徑上漫遊。

許多農家在花影掩映下隱隱綽綽,農人們荷鋤勞作的身影也顯得那麼輕靈飄緲。萬千梨樹中,老梨虬枝橫斜,飄然若仙,入詩入畫。新梨枝蔓遒勁,蓬勃向上,前程似錦。梨花近在眼前,在三月的春風裡楚楚動人,香滿花徑。俗塵之心在此獲得了自由,安寧,自尊與自愛,歸還了本性。一個人步入花蔭深處,任花瓣飄滿衣襟,花影繽紛繚亂,花事浩瀚無邊。靜立良久,恍然發現花與花之間在竊竊私語,樹與樹之間在深情扶助,鳥與花之間在默默相看,寂然相歡。幸福的草們,綠了夢境,悄然無聲地守在花蔭之下,等待花瓣翩然而至,清淚瑩瑩下墜,它要為花們收拾那些淡淡憂傷的心情。多少潔白無瑕的嚮往,安然寧靜的愛戀,花開花落的故事,都將在這一個春天完成……

好不容易從花叢中走了出來。找到了一處農家樂,我們準備吃了晚餐再走。主人很賢慧,她說佛來山上的香火一直都很旺盛。他們家祖祖輩輩長住此山,勤勞致富,結了很多善緣,家裡也供奉了觀世音菩薩。許是福澤深厚吧,這方圓幾十里地的農家都平安度日,少有三災八難,也都能和睦相處,益壽延年。近年來,響應政府的號召,他們家辦起了農家樂。三兩佰元一桌,自家的臘肉豆花土雞土鴨環保菜,農家風味兒濃,遊人吃了都說值。席間,主人還告訴我們,他們家選出的幾個菜在這次「梨花節」參賽中,獲得了第一名,獎狀獎金都有的。他們家修造這兩百多平米一樓一頂的樓房,辦幾年農家樂,很快就把欠賬還清了,以後的日子會更好過。

回眸佛來山,竟是福來山……

佛給我們說過,善根深厚,善果日增,這話原來有這麼豐富的內涵和外延。[1]

作者簡介

曾重蔭,女,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