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拖壩鄉隸屬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縣,地處甘孜縣城東部,東與庭卡鄉連接,南與色西底鄉隔江相望,西與斯俄鄉近鄰,北靠下雄鄉,海拔3400米,西距縣城10千米,東南距州府康定374千米,省會成都732千米。區域面積63.52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戶籍人口3024人。

民國,屬霍爾麻書土司。1960年,鄉改公社。1968年,更名東風公社。1978年,更名拖壩公社。1983年,公社改鄉。截至2020年6月,拖壩鄉下轄7個行政村。

2011年末,拖壩鄉有商業網點10個。[1]

目錄

歷史沿革

民國,屬霍爾麻書土司。

1956年,設拖壩鄉。

1960年,鄉改公社。

1968年,更名東風公社。

1978年,更名拖壩公社。

1983年,公社改鄉。

行政區劃

2011年末,拖壩鄉轄拖壩、楚洛、西泥、拉戈底、曲卡郎、卡呷、扎來、普衣隆、移民新9個村民委員會

截至2020年6月,拖壩鄉下轄7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拖壩村。[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拖壩鄉地處甘孜縣城東部,東與庭卡鄉連接,南與色西底鄉隔江相望,西與斯俄鄉近鄰,北靠下雄鄉,海拔3400米,西距縣城10千米,東南距州府康定374千米,省會成都732千米。 區域面積63.5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拖壩鄉地處川西高原(青藏高原東南緣)向山原的過渡地帶。

氣候

拖壩鄉屬大陸性高原季風氣候。垂直氣候特點明顯。

水文

拖壩鄉境內河流屬雅礱江水系,有雅礱江、庭卡曲2條主河。雅礱江從斯俄鄉斜貫流入拖壩鄉,境內流長3千米,由西向東南經拖壩鄉流入庭卡鄉。天然落差150米。

自然災害

拖壩鄉境內主要自然災害為乾旱、冰雹、洪澇、泥石流等。

人口

2011年末,拖壩鄉轄區總人口3023人。總人口中,14歲以下513人,占17%;15~64歲2309人,占76.4%;65歲以上201人,占6.6%。總人口中,以藏族為主,達2940人,占97%。2011年,人口出生率2.99‰,人口死亡率2.32‰,人口自然增長率0.67‰。

2017年,拖壩鄉常住人口3616人。

截至2019年末,拖壩鄉戶籍人口3024人。[3]

經濟

農業

拖壩鄉畜牧業以飼養牛、馬、羊為主。2011年,年末存欄牛2219頭,馬1077匹,羊590隻。

商業

截至2011年末,拖壩鄉有商業網點10個。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拖壩鄉有鄉中心學校1所,在校生94人,專任教師9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8%。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拖壩鄉有衛生院1個,醫務人員6人。

社會保障

2011年,拖壩鄉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153人,支出96.1萬元。

交通

截至2011年,拖壩鄉境內有317國道貫穿境內,境內長4千米。甘孜至新龍省道貫穿境內,境內長3千米。建設通村公路4千米。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拖壩鄉因鄉政府駐拖壩自然村而得名。"拖壩"為藏語,意為南方。

地方特產

水淘糌粑

甘孜的水淘糌粑,歷史悠久,它以選料好、加工細、香美可口而聞名於康巴。水淘糌粑的製作,選用康青3號和其它優質白青稞風乾篩好,放入冷水中洗淨,曬乾,再用熱水淘洗,瀝乾水分趁熱裝入麻袋密封,保持恆溫,放上一夜。第二天,燒好平底大炒鍋,揭開麻袋自然會聞到一股酒香味,然後用大碗先撮上一碗河沙倒入炒鍋,待沙燒得滾燙再倒入一大碗青稞不停翻炒。炒青稞關鍵要掌握好火候,不焦不生,出現青稞花後,把河沙篩回炒鍋內,炒好的青稞倒在筐內,再放入一大碗青稞,河沙少了又添,如此反覆,直至把一袋青稞炒完,待炒好的青稞冷卻後,重新篩簸,裝入皮口袋,送到磨房,經水磨磨出的糌粑,粉細,色澤潔白、味香可口。糌粑是整個藏族人民的主食之一,營養豐富,攜帶及食用方便,是藏區旅遊者的最佳食品。

酥油

酥油是從牛、羊奶中提煉出來的。提煉酥油的方法很簡單,將奶汁稍微加溫,然後倒入大木桶內,來回上百次的抽打,直攪得油水分離,之後,把浮在上面的一層淡黃色的脂肪質舀起來裝進皮口袋,冷卻之後便成了酥油。酥油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有許多種吃法,但主要的是用於製作酥油茶。[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