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頭士樂隊
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是一支英國搖滾樂隊,於1960年在英格蘭利物浦成立,由約翰·列儂、保羅·麥卡特尼、喬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爾四名成員組成,是史上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搖滾樂隊之一。
該樂隊於1962年末發行第一首打榜歌《Love Me Do》後走紅英國,隨後陸續發行了《Please Please Me》《Revolver》《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等專輯,曾獲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獎,並多次獲得格萊美獎和艾弗·諾韋洛獎,於1970年解散。
目錄
詞條概要
披頭士樂隊,英國搖滾樂隊。1960年成立於英格蘭利物浦市,1962年發行首支單曲《Love Me Do》。曾獲得第7屆格萊美最佳樂隊獎、第10屆格萊美年度最佳專輯獎等眾多獎項。
成員介紹
約翰·列儂(John Lennon)
約翰·溫斯頓·列儂(John Winston Lennon),英國著名搖滾樂隊「披頭士」(The Beatles,也譯做「甲殼蟲」)成員,搖滾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 ,披頭士樂隊的靈魂人物,主唱兼節奏吉他手,詩人,社會活動家,反戰者。1994年入選搖滾名人堂。
出生日期:1940年10月9日
逝世日期:1980年12月8日
披頭士樂隊
基本資料:
出生地:英格蘭利物浦市
身高:178CM
體重:153磅
星座:天秤座
血型:O
眼睛顏色:淺褐色
頭髮顏色:棕色
擅長的樂器:吉他,口琴等吹奏樂器,鋼琴,鼓
學歷:利物浦藝術學院
組樂隊年齡:16歲
出道年齡:20歲
喜愛的食物:果凍,咖喱
喜歡的飲料:威士忌,茶
音樂上的愛好:傳統搖滾(節奏,藍調)
事業野心:變得有名有錢
家庭:父親Freddie,母親Julia,妻子Yoko(小野洋子),兒子Sean、Julian,前妻Cynthia
代表作:Imagine(想象),Jealous Guy(嫉妒的傢伙),Love(愛),Mind Games(心理遊戲),Woman(女人),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露西在綴滿鑽石的天上),New York City(紐約城)
All You Need Is Love,Come Together,Happiness Is A Warm Gun,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Oh My Love,Revolution,Norwegian Wood,Ticket To Ride,Tomorrow Never Knows,Nowhere Man,Real Love,God
1940年的10月9日,利物浦正經歷着一次非常激烈的空襲。晚上六點三十分,牛津街的婦產科醫院,一名叫Julia的孕婦生下了一名男嬰。由於家長的愛國心,男嬰有了當時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名字Winston作為中間名,他出生的二十分鐘以後,他的姨媽Mimi為他選了名字——John。John Winston Lennon的父親Alfred Lennon(Freddie Lennon)是個海員,早在Julia剛懷上John的時候,他就與所有人失去了聯繫,只是每隔一段時間寄回家一筆錢。當John長到18個月大,Julia被告知錢的來源斷了——Alfred棄船逃走了。雖然沒有立刻離婚,但Julia與Alfred的婚姻就此畫上了句號。在John五歲的時候,他的父母Alfred和Julia再一次為他的撫養權發生了爭執。兩人在爭吵中,竟然決定讓五歲的兒子自己做選擇。John先選擇了父親,但當母親走出房門時,他追了出去。在那之後,他的父親Fred再沒有聽到過他的消息——直到他變成一個Beatle。
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
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被認為是二十世紀頂級的音樂標誌,他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列為史上最成功的作曲人。不論是不是身為披頭士期間,保羅·麥卡特尼總共寫了或是協助寫了超過50首十大熱門歌曲。他擁有60張金唱片和1億張的單曲銷量。他的歌曲「Yesterday」是史上被灌錄次數最多的歌曲,並在美國的廣播電視中播放了超過700萬次。他為Wings樂隊所作的1977年的單曲「Mull of Kintyre」成為了第一張在英國銷量超過200萬的單曲唱片,並保持着英國「非慈善單曲」的銷售紀錄。Paul McCartney是個在歌唱、吉他、低音吉他、鋼琴、打鼓都很有成就、才能的人。1999年入選搖滾名人堂。
基本資料:
出生日期:1942年6月18日
出生地:英格蘭利物浦市
身高:180CM
星座:雙子座
血型:B
體重:153磅
家庭:父親James,母親Mary,弟弟Mike
妻子Linda,女兒Stella,兒子James
眼睛顏色:褐色
頭髮顏色:棕黑色
擅長的樂器:貝司,吉他,鋼琴,鼓,小號
學歷:利物浦專校
加入The Beatles年齡:15歲
出道年齡:18歲
喜愛的食品:雞肉
喜愛的飲料:牛奶
唯一喜愛的汽車:LAMBORGHINI
討厭:修鬍鬚
音樂上的愛好:節奏藍調(搖滾),JAZZ
事業野心:讓搖滾樂普及化
代表作:Yesterday,Hey Jude,Let It be,And I Love Her,Michelle,Eleanor Rigby,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When I'm 64,Blackbird,Helter Skelter,Band on the run
詹姆斯·保羅·麥卡特尼爵士(Sir James Paul McCartney)大英帝國最高騎士勳章的擁有者(Most Excellent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簡稱 MBE),Paul McCartney於1942年 6月18日在利物浦出生,是一位英國歌手,音樂人,音樂創作家,多種樂器演奏家,詩人,企業家,畫家,唱片製作人,電影製作人,動物保護者。他的事業在於他成為披頭士樂隊成員時攀上了顛峰。他作為The Beatles的成員創建者之一入選了搖滾名人堂。
Paul McCartney與John Lennon的組合是史上最成功最有影響力的歌曲創作組合,他們寫下了許多搖滾史上最流行的歌曲。離開Beatles之後,Paul McCartney成為了一名成功的獨唱者並和他的第一任妻子Linda Eastman McCartney,歌手、作曲家Denny Laine組成了Wings樂隊。近年來,他長期活躍於電影配樂,古典音樂和電子音樂,並作為獨唱藝術家,發行了眾多的歌曲。
Paul McCartney 與John Lennon是在披頭士里的主要創作人,而很多Paul McCartney在這時期寫的歌,包括 "Hey Jude"、"Eleanor Rigby"、"Yesterday" 以及 "Let It Be" 都經常被列為流行音樂史上最佳的歌曲。另一首他寫的披頭士歌 "Helter Skelter" 經常被指為史上第一首重金屬 (Heavy Metal) 音樂。
Paul McCartney的事業在Beatles時期完結後仍然是成功的。自任為獨立藝術家,Paul McCartney在他的70年代樂隊 Wings里總共有30首歌曲打入英國或是美國十大歌曲榜,包括 "Maybe I'm Amazed"、"Live and Let Die"、"Band on the Run"、"Silly Love Songs"、"Pipes of Peace" 以及與Stevie Wonder合奏的"Ebony and Ivory"。
他的公司MPL Communications擁有超過3000首歌曲的版權,其中包括Buddy Holly寫的所有歌曲,伴隨的還有許多如Guys and Dolls,A Chorus Line和Grease等的音樂劇的發行權。
Paul McCartney有時候,特別是被英國傳媒,被評為過時。可是,他仍然受到大眾的歡迎。他的歌在過去三十五年的榜上不斷出現。
除了音樂外,雖然他在近來才公開自己的畫作,Paul McCartney還是個畫家。他還極力推動動物權益與素食主義。
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
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英國音樂家、吉他演奏家、歌手、詞曲作者、音樂製作人、電影製作人、披頭士樂隊主音吉他手、主唱之一,以身為披頭士樂隊成員之一最廣為人知。1958年,作為保羅·麥卡特尼的好友,15歲的喬治·哈里森加入樂隊,披頭士樂隊基本成型。2004年喬治·哈里森入選搖滾名人堂。
出生日期:1943年2月25日
逝世日期:2001年11月29日
基本資料:
出 生 地:英格蘭利物浦市
身 高:178CM
體 重:150磅
星 座:雙魚座
眼睛顏色:褐色
頭髮顏色:深棕色
家 庭:兄弟Peter,Harry,姐妹Louise妻子Olivia,兒子Dhani,前妻Patti
擅長樂器:吉他,鍵盤,西塔琴
學 歷:利物浦專校
加入樂隊:15歲
出道年齡:17歲
嗜 好:吉他,寫歌 ,抽煙,研究宗教和哲學
喜愛食品;小羊排,炸薯條、茶
討 厭:剪頭髮
音樂愛好:老搖滾,印度民樂,C&w
專業野心:達成樂隊的希望
代 表 作:something,taxman,love you to,i need you,if i needed someone,don't bother me,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within you without you,here come the sun,all things must pass,it's all too much
喬治哈里森作為披頭士主音吉他手,哈里森被稱為沉默的披頭。由於信仰印度神學,哈里森開闊了樂隊成員的視野,使披頭士音樂多元化。披頭士解散後,哈里森的獨奏生涯很成功。1970年發行的《一切都會過去》專輯在英國、美國、挪威等地取得銷量第一名。1971年由於拉維·香卡的傾訴痛苦,哈里森主辦了為孟加拉慈善演出,開創了搖滾 樂慈善事業的先河。1973年《活在物質世界裡》專輯銷量仍然高居榜首。此後,哈里森的音樂商業上並不很成功,但卻在高水平的藝術上倍受肯定。1987年與Jeff Lynne合作,翻唱James Ray 60年代的《Got My Mind Set on You》,在商業上再次取得輝煌的成功。此後喬治憑着其人格魅力組建了陣容強大的樂隊The Traveling Wilburys,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作為電影製作人,哈里森的手工電影公司出品了麥當娜電影《上海驚奇》等優秀作品。1997年哈里森被查出患有喉癌,2001年逝世。逝世後哈里森生前的朋友們舉辦了喬治·哈里森紀念演唱會。2004年作為獨奏藝人被選入搖滾名人堂。2009年入選好萊塢星光大道,並建立喬治·哈里森人道主義獎。
林戈·斯塔爾(Ringo Starr)
出生日期:1940年7月7日
基本資料:本 名:Richard Starkey
出生地:英格蘭利物浦市
身 高:5英尺8英寸(170.18cm)
體 重:134磅
星 座:巨蟹座
兄弟:無
姐妹:無
眼睛顏色: 藍色
頭髮顏色:深棕色
彈奏的樂器:鼓,吉他
學歷:Liverpool Secondary Modern,Riversdale Technical College
進入演藝事業年紀:18歲
先前的職業:工程師
喜愛的歌手:Brook Bentan,Sam "Lightning" Hopkins
喜愛的男演員: Paul Newman,Jack Palance
喜愛的女演員:Brigitte Bardot
喜愛的食品:牛排
喜愛的飲料:威士忌
喜愛的衣服:套裝的衣服
喜愛的樂隊:Arthur Lyman
喜愛的樂器演奏家:Bert Bacharach
喜愛的作曲家:John Lennon & Paul McCartney
愛好: 速度快的汽車
討厭:洋蔥
音樂上的愛好:C&W,R&B
個人的抱負:保持愉快
專業的野心:達到最頂尖
林格第一次遇到披頭士是在漢堡,當時是1960年10月,林格所在的颶風樂隊正在這裡進行表演。他加入甲殼蟲是在1962年的8月18日。Rory Storm對甲殼蟲挖走他的鼓手倒是很大度的,但甲殼蟲的原鼓手Pete Best的喜愛者就沒那麼好對付了,他們整夜的守在Pete的家門外,並在山頂洞俱樂部里搞騷動,他們高喊着「Pete Best萬歲!Ringo滾蛋!」林格的健康狀況使得他錯過了1964年四分之三的巡迴演出,這年,甲殼蟲樂隊去斯堪地那維亞、荷蘭、遠東和澳大利亞,最後他不得不摘除了扁桃體。甲殼蟲的第一部電影,原來叫做Beatlemania(甲殼蟲狂),後來改叫了A Hard Day's Night,這是由於林格在一個晚上的懲罰審判後說了發了一些牢騷。林格和他認識已久的女朋友Maureen Cox在1965年2月11日結的婚,他們有三個孩子,其中兒子Zak成為了The Who專職鼓手,於2005-2008年作為Oasis樂隊的演出嘉賓。
成長經歷
1957年3月,16歲的利物浦男孩John Lennon聽了一首貓王1956年錄製的《傷心旅舍》,對流行音樂產生興趣的,組建他的第一個樂隊「Black Jacks」。John彈吉它,另一位成員Pete Shotton的樂器是搓衣板。一周後這個組合改名為「Quarry Men」。QuarryMen的人員總是不斷的變化經常會有他們的朋友加入進來。他們開始在一些聚會和利物浦附近舉行的「Skiffle」競賽上演出。他們曾經參加過演出由卡洛爾·勒維斯舉辦的天才競賽,但連預賽也沒有通過。7月6日,是甲殼蟲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天。Pete Shotton安排「QuarryMen」在沃爾頓聖彼德帕里什教堂舉行夏季演出。下午的演出結束後,Ivan把Paul介紹給了John,Paul在吉
它上表現出的技巧是所有「Quarry men」 成員都還沒有掌握的。兩周以後, Pete Shotton騎自行車穿過沃爾頓代表John和樂隊邀請Paul加入。在Paul McCartney加入「Qua--rry Men」,「Quarry Men」並沒有立即接受George,嫌他年紀太小。而George卻一心要加入樂隊,於是很是崇拜John,亦步亦趨地模仿John, 他家也成了「Quarry Men」排練的好去處。後來當他終於加入樂隊時,樂隊已更名為「Jonny and the Moondogs」。
1958年,英國利物浦青年約翰·列儂(John Lennon,1940~1980,主唱兼節奏吉他)組織了一個樂隊,參加這個樂
隊的有當地青年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生於1942年,貝司兼主唱)、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1943~2001,主音吉他)和另外兩位青年。樂隊曾幾經易名,開始起名為"甲殼蟲"(Beetles),最後列儂故意把Beetles拼作Beatles。1958年秋天,他們用「Jonny and the Moondogs」這個名字在利物浦演出,人們開始喜歡上這支樂隊了。
1959年,他們把樂隊的名字改為「Silver Beatles」。這時他們遇到了一大問題——---樂隊沒有鼓手。喬治·哈里森說他認識一個從俱樂部出來的傢伙。他就是Pete Best,於是他也加入了樂隊。
1960年8月份,他們把樂隊名字簡化成了「披頭士」( The Beatles)。這時他們來到了德國的漢堡,因為在那裡比較容易找到演出的機會。但是當他們第一次到的時候,卻被告知他們樂隊必須要有5個人。於是他們又返回利物浦,問一位朋
友是否願意加入樂隊擔任貝司手。這個人就是Stuart Sutcliffe,他說可以。
1961年,利物普唱片公司的老闆布萊恩·愛潑斯坦(Brian Epstein)發現了他們的巨大潛力,成了他們的經理人。首先,他所做的事情是包裝"披頭士"的外形:長頭髮、無領四扣的上衣、煙囪似的長褲子和矮靴子。
1962年,另外兩名青年先後離隊,林格·斯塔爾(Ringo Starr,生於1940年,鼓手)加入其中,"披頭士"的四名隊員從此固定下來。
演藝經歷
1962年,EMI下屬的"帕洛風"(Parlophone)唱片公司經理喬治·馬丁(George Martin)與"披頭士"簽約,並與同年9月發行《愛我吧》(love me do,例23)和《附言:我愛你》(P.S.I love you)兩首歌曲。
1963年3月又推出一首《請讓我愉快》(Please,Please me),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並登上了榜首。同年由"帕洛風"發行的其他歌曲如《從我到你》(from me to you)、《他愛你》(she loves you)、《我想握住你的手》(I want to hold your hand)接連獲得第一。"披頭士"因此而名聲大振。11月,"披頭士"被邀請在皇家綜藝劇場參加演出,英王太后和瑪格麗特公主都出席了現場。
1964年,"披頭士熱"傳到了美國,美國流行音樂排行榜差不多成了披頭士的天下。大街小巷到處飄蕩着披頭士的聲音。同年,他們的第一部電影《辛勞之夜》(A hard day's night)放映,同樣引起了轟動。影片的主題歌使"披頭士"榮獲當年格萊美最佳演唱小組獎。
1964年,披頭士樂隊首次在「艾德·沙利文節目」中亮相。
1965年8月,Beatles在Shea Stadium創下演出收入的紀錄,又藉機拜訪了他們年少時的偶像Elvis Presley。沒想到Elvis當面斥責這四個小鬼,批評Beatles的音樂是製造社會問題的噪音。10月26日,英國國教決議頒給他們榮譽獎章,在白金漢宮,Elizabeth女王親自頒授MBE(Member of the British Empire)勳章給每一位團員。新專輯和第二部電影的名字是《求救》(HELP!),賣出了上百萬張。年底,「甲殼蟲」在紐約「希葉」體育館進行了演出,觀眾達到了創紀錄的55000人。不久他們又開始進行了亞洲巡演,其中演唱了新歌,包括《Paperback Writer》。
1966年年底,「披頭士「樂隊在美國舊金山燭台公園舉辦了最後一次正式現場演出。《修道院路》以後,"披頭士"再也沒有聚集在一起錄製專輯。
1967年,beatles 推出《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這張概念專輯,正式讓搖滾樂成為嚴肅的藝術,創作題材不再僅限於男歡女愛。6月,Beatles在全球第一次的衛星轉播節目中,應邀作現場表演,他們特地為此寫了一首歌 《All you need is Love》,透過三顆衛星,24個國家可以同步看到Beatles的這場演出。
1968年,他們錄製了《The white album》。
1969年,他們製作了《Let It Be》這時他們非常疲憊,覺得這些專輯應該是他們最後的作品。不過他們覺得《Let It Be》有點過於悲傷,因此他們又製作了專輯《Abbey Road》。他們在他們開在倫敦的蘋果公司的房頂上進行了最後一次演出。列儂和小野洋子發行了一首單曲《給和平一個機會》(give peace a chance)。
1970年4月,「甲殼蟲」宣布解散,不過其成員還在繼續着各自的音樂事業,他們的專輯也仍然在出售,其中新的一張精選集賣得非常好。「甲殼蟲」過去是,現在是,或許將來也會是有史以來最受歡迎和最成功的音樂組合。5月,斯塔爾發行了專輯《多情的旅程》(sentimentai journey),麥卡特尼和哈里森也都忙着準備自己的專輯。顯然"披頭士"的成員們已經分道揚鑣、各奔東西了。
"披頭士"從成立到解散共創作歌曲約200首,其中有強勁的主流搖滾(Mainstream Rock)、先鋒派搖滾(Avant-garde Rock)、迷幻搖滾(Psychedelic Rock)、交響搖滾(Symphonic Rock)以及輕鬆愉快的搖滾小曲等各種風格。主要題材是愛情,也有些歌詞(主要是後期)涉及社會事件、人際交往、懷念家鄉、和平友愛、藥物體驗以及一些超現實主義的或無意義的意識流歌詞等。
主要作品
音樂專輯
專輯名稱 發行時間 語言 Love 2006-11-20 英語 The,Red,Album 1973-10-05 英語 The,Blue,Album 1973-10-05 英語 let,it,be 1970-05-08 英語 Abbey,Road 1969-09-26 英語 The,Beatles,(The,White,Album) 1968-11-22 英語 Yellow,Submarine 1968-01-09 英語 Magical,Mystery,Tour 1967-12-26 英語 Sgt,Pepper's,Lonely,Hearts,Club,Band 1967-06-01 英語 Revolver 1966-08-05 英語 Rubber,Soul 1965-12-03 英語 Help! 1965-08 英語 Beatles,for,Sale 1964-12-04 英語 A,Hard,Day's,Night 1964-07-10 英語 With,The,Beatles 1963-11-22 英語 Please,Please,Me 1963-03-22 英語
EPLong Tall Sally (1964)和雙EP Magical Mystery Tour (1967)最初在英國並未作為LP密紋唱片發行。表格中專輯以CD形式發行時,美國版的《Magical Mystery Tour》也作為CD在全球發行,而收錄了Beatles每首商業單曲的雙CD精選集《Past Masters》也得以作為CD發行。
榮譽記錄
1964年,披頭士樂隊憑藉單曲《A Hard Day's Night》獲得了第七屆格萊美獎最佳樂隊獎(Best Performance By A Vocal Group)。
1965年6月,披頭士樂隊獲得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頒發的不列顛帝國勳章。
1966年,披頭士樂隊由約翰·列儂和保羅·麥卡特尼創作的單曲《Michelle》獲得了第九屆格萊美獎最佳歌曲獎(Song Of The Year),專輯《Revolver》同時還獲得了一個技術類獎項——最佳唱片封面獎(Best Album Cover,Graphic Arts)。
1967年,披頭士樂隊憑藉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收穫了第十屆格萊美獎最佳專輯(Album Of The Year)和最佳當代專輯(Best Contemporary Album)兩項大獎,同時這張專輯又獲得最佳非古典類錄音工程獎(Best Engineered Recording - Non-Classical)和最佳唱片封面獎。
1969年,披頭士樂隊的專輯《Abbey Road》第二次獲得了第12屆格萊美獎最佳非古典類錄音工程獎。
1970年,披頭士樂隊憑藉《Let It Be》獲得了第十三屆格萊美獎最佳原創電影電視音樂獎(Best Original Score Written For A Motion Picture Or A Television Special)。
1990年,保羅麥卡特尼獲得了格萊美獎終身成就獎。
1996年,已經解散近三十年的披頭士樂隊包攬了第39屆格萊美獎三項大獎。披頭士憑藉單曲《Free As A Bird》獲得了格萊美最佳流行樂隊獎(Best Pop Performance By A Duo Or Group With Vocal)。音樂錄影帶《Free As A Bird》和音樂錄影帶《The Beatles Anthology》分別獲得了格萊美最佳音樂錄影帶短片獎(Best Music Video,Short Form)和最佳音樂錄影帶長片獎(Best Music Video,Long Form),再次書寫了披頭士不老的傳奇。
1997年,麥卡特尼被Elizabeth女皇二世冊封為爵士。
2017年2月13日,The Beatles的《The Beatles:Eight Days A Week The Touring Years》獲得第59屆格萊美最佳音樂電影。
登陸中國
2018年03月22日,披頭士作品登陸中國,28張經典數字專輯上線蝦米音樂。
這28張音樂專輯分別是:《Please Please Me》(發行日期:1963/3)、《With The Beatles》(發行時間:1963/11)、《A Hard Day's Night》(發行日期:1964/7)、《Beatles For Sale》(發行日期:1964/11)、《Help!》(發行日期:1965/8)、《Rubber Soul》(發行日期:1965/12)、《Revolver》(發行日期:1966/8)、《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發行日期:1967/6)&《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2017 deluxe)》(發行日期:2017),
《Magical Mystery Tour》(發行日期:1967/11)、《The Beatles》(WHITE ALBUM)(發行日期:1968/11)、《Yellow Submarine》(發行日期:1969/1)、《Abbey Road》(發行日期:1969/9)、《Let It Be》(發行日期:1970/5)&《Let It Be...Naked》(發行日期:2003/11)、《Yellow Submarine Songtrack》(發行日期:1999/9),
《Love》(發行日期:2006/11)、《Live At The BBC》(發行日期:1994/11)&《On Air - Live At The BBC Volume 2》(發行日期:2003/11)、《Live At The Hollywood Bowl》(發行日期:2016/9)、《The Beatles 1962 u2013 1966》(發行日期:1973/4)&《The Beatles 1967 u2013 1970》(發行日期:1974/4)、《Past Masters(發行日期:1988/3)、《Anthology 1》(發行日期:1995/11)&《Anthology 2》(發行日期:1996/3)&《Anthology3》(發行日期:1996/10)、《1》(發行日期:2000/11)、《Anthology Highlights》(發行日期:2011/6)。
人物評價
搖滾樂的興起把原來的流行音樂和流行音樂產業鬧得天翻地覆。一些著名的波普歌手的聲音被普萊斯利、小理查德和劉易斯等人的搖滾歌聲所替代,五大唱片公司統治的唱片工業遭到了幾百家小唱片公司的侵襲。一個面向成年白人的市場變成了面向青少年的市場,這些青少年對黑人文化越來越感興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搖滾樂確實迎來了一場革命。但是,這場革命在1964年當它即將進入第二個十年的時候,卻失去了當初的鋒芒。主流搖滾讓位於溫和搖滾、波普、衝浪音樂等,一時間,圍繞60年代的搖滾樂將如何發展引來眾說紛紜。而這個時候的美國社會也正處於混亂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原來屬於美國人的搖滾樂卻讓英國人闖了進來。在"披頭士"(The Beatles)樂隊的影響下,美國正趨消散的搖滾樂開始重獲生機,由此掀起了搖滾樂歷史上的一次新的高潮。
他們繼承了搖滾樂頭十年的成果,以自己的創造和革新,豐富和發展了搖滾樂,把搖滾樂帶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從此,搖滾樂不再只是一種單純的娛樂音樂,它有了更多的讓人思考的東西,更多的隱藏在音樂背後的東西。60年代成長起來的英美兩國的年輕人,很少不與他們的歌聲發生聯繫。可以說他們的歌聲影響了一代人的藝術趣味、服裝髮式、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披頭士"的出現使更多的學者開始研究搖滾樂現象,以及搖滾樂的音樂和歌詞,以致後來大學裡也開設了搖滾樂課程(這在60年代初還是不可想象的)。
樂隊風格
Rock & Roll(搖滾) British Invasion(英倫入侵)
British Psychedelia(英國迷幻) Folk-Rock(民謠搖滾) Merseybeat(默西之聲) Pop(流行) Pop/Rock(流行/搖滾) Psychedelic(迷幻音樂)British Traditional/guitar Rock(英國傳統/吉他搖滾)
The Beatles風格很多元,與樂隊敢於嘗試創新的特點有關,可以說是相當多風格的鼻祖。
在1956到1962間,他們吸收美國流行音樂的要素(譬如藍調,節奏藍調,搖滾,以及恰克貝瑞 Chuck Berry,貓王 Elvis Presley 及比爾哈利 Bill Haley 等人的音樂),發展成一種跳舞音樂型態的風格。他們早期的作品往往是John Lennon寫詞,Paul McCartney譜曲,輔以George Harrison創新的主吉他配樂。1962年首先灌制了 Love Me Do 及 P.S I Love You;從第二張唱片 Please Please Me (1963)起,開始了他們一系列迭獲讚美、熱愛的唱片錄製,一直到1970,可稱是同時代最受歡迎的樂隊。
節拍節奏速度
傳統的搖滾樂的節拍一般都是一貫到底的4/4拍,很少有例外。而在"披頭士"的歌曲里,不僅有2/4、3/4、6/4等節拍,還有各種節拍的混合使用,轉換十分自如。如:《你所需要的只是愛》(All you need is love)中的一個片斷,是3/4拍和4/4拍的混合(例25)。
再如《黑鳥》(Black bird)中的節拍轉換更為自由,3/4拍、4/4拍和6/4拍交替出現(例26)。
流行歌曲中很少使用的5/4拍但也能夠在"披頭士"的歌曲中找到,如《早上好,早上好》(Good morning ,Good morning例27)。
各種節拍的混合使用,使得歌曲的節拍重音律動飄忽不定,所以給人帶來一種清新的感覺。
在歌曲的節奏處理上,"披頭士"善於運用各種時值的"節奏連音"來改變節拍單位的固有時值,使節奏變得更為生動。如《永遠的草莓地》(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中的一個片斷(例28)。
在這個片段中,除了常規的八分音符三連音外,還有四分音符的三連音,再加上正常時值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在短短的幾小節中出現如此多的節拍單位,這在傳統的搖滾樂中是十分罕見的。
人為地改變正常節拍中的重音位置,造成一種節奏上的暫時"離調",這是爵士樂中常用的手法。quot;披頭士"的歌曲中,這種手法也時有所見。如《生活中的一天》(A day in the life)伴奏中的一個鋼琴片斷(例29),
它通過對重音的改變,將節拍律動由4/4拍暫時改換成了3/16拍。
從速度上看,傳統的搖滾樂大都比較快,人們認為中速和慢速只適合於流行歌曲,"披頭士"對此也進行了突破。《一起來》(Come together)和《負重》(Carry that weight)都是"份量"較重的搖滾歌曲,但其速度只有每分鐘80拍,《我需要你》(I want you)向來被認為是"重金屬"的先驅之作,每分鐘卻只有45拍。
曲式結構
直到60年代初,大部分流行歌曲和搖滾樂僅採用有限的幾種曲式,如:
a.12小節布魯斯曲式
前奏 |12小節| 12小節| 間奏 | 12小節| 尾聲 ||
b.AABA曲式
前奏| A | A | B | A | 間奏 | B | A | 尾聲 ||
又如,樂句長度為4小節,全曲長度約2分鐘左右等等。在披頭士的早期創作中,有許多歌曲的結構也都是遵循以上幾種模式。隨着創作個性的日趨成熟,他們開始擺脫了這種限制。
首先,他們的歌曲篇幅加長了。如《生活中的一天》,五分多鐘;《我需要你》,有七分半;《革命之9》(Revolution 9)超過了八分鐘。
當然,通過反覆來拉長歌曲的篇幅,這是最簡單又常用的方法。"披頭士"的《嘿,裘德》和《我需要你》就是這麼做的。但是,他們的許多歌曲是通過不同段落的對比組合來建立一個較為龐大的曲式結構的。如《生活中的一天》(例30),曲式結構圖如下:
---A--- -B- - A'-
結 構:前奏 + a1 + a2 + a3 + 間奏 + b + a4 + 尾聲
小節數:4+4+2 4+5 4+5+3 5+5+10 4+5+3
這是個十分獨特的結構。從主題材料上看,這首歌有兩個主要音樂材料:a與b,構成一個帶再現的三段體結構ABA'。然而,從整個篇幅和音樂發展的邏輯上看,這首歌似乎又是一個二段體:A+B、A'。再看A、B、A'每個部分的內部結構又各不相同,形成了一個變化豐富而又高度統一的曲式結構。
這首歌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樂段打破了以4小節及其倍數(8、12、16等)為單位的方整結構。如a3樂段由一個4小節樂句和一個5小節樂句再加上一個3小節的補充樂句而構成。B樂段更為奇特,是兩個5小節的樂句加上一個11小節的托腔而構成。
這種非方整性的樂句、樂段結構與上面介紹的"節拍轉換"一樣,也是"披頭士"的常用音樂語彙。如著名的《昨天》的結構就非常獨特(例31)。
它是一個七小節的樂段,由一個3小節樂句和兩個2小節樂句構成,形成一個3+2+2結構的樂段。這個樂段看似奇怪,但演唱起來卻十分自然流暢。
和聲和調性
在"披頭士"以前,除了沙灘男孩(The Beach Boys),絕大部分的搖滾樂在和聲方面也都比較簡單。通常只用自然大調的三個基本和弦 I 、IV、V,而"披頭士"的和聲既不同於傳統的"12小節布魯斯曲式"中所用的 I-IV-I-V-I 的和聲序列,也不同於流行歌曲中的 I-VI-IV-V 的進行方式,而是別出心裁,進行大膽的探索、革新。
在和弦的運用上,他們突破了流行歌曲以"自然音和弦"為主的傳統,廣泛運用各種類型的"變體和弦"。如《永遠的草莓地》中的第一段(例32)。
較多地使用變體和弦,會使音樂的調性發生游移,這種調性游移的和聲手法在大型的古典音樂作品中用得比較多,但是在結構短小、曲調簡單的流行歌曲中卻是極為少見的。
"披頭士"還善於將各種非"功能"性的調式化和聲語彙用於創作中,使作品的和聲呈現出豐富、清新、奇特的面貌。如《為凱特先生的善行》(Being for the benefit of Mr.Kite)中的第一句,除了IIm、V 兩個和弦屬於C大調,其餘三個和弦均來自同主音小調(例33)。
音色與配器
"披頭士"在節奏、曲式、和聲等音樂技術上的創新固然重要,但對普通聽眾來說,最為吸引他們的可能還是音色的運用。
從演唱上看"披頭士"最主要的音色是人聲。主唱約翰·列儂和保羅·麥卡特尼都有着較強的音色變化能力。在《昨天》(Yesterday)、《漫長而曲折的道路》(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中,麥卡特尼的聲音溫柔而抒情;在《哦,親愛的》(Oh,darling)和《為什麼不在路上這麼做》(Why don't we do it in the road)中,他的聲音又變成傳統的"節奏布魯斯"式的喊唱風格。再如列儂在《綴滿鑽石的天空中的露西》(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中採用了一種懶洋洋的"迷幻式"唱法,但有時候他的聲音卻非常乾淨,有時也變得非常的粗獷。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披頭士"的陣容為主音吉他、節奏吉他、貝斯和鼓。但是,他們在製作唱片時,經常加入其他的樂器以加強作品的織體結構。如:
《昨天》(Yesterday)中運用了弦樂四重奏;
《埃莉諾·里格比》(Eleanor Rigby)中運用了弦樂八重奏;
《你得藏起你的愛》(you've go hide your love away)中運用了長笛;
《因為》(Because)中運用了古鋼琴;
《潘尼小巷》(Penny lane)中運用了短號;
《黃色潛水艇》(yellow submarine)中運用了銅管樂隊;
《為凱特先生的善行》(Being for the benefit of Mr.Kite)中運用了管風琴和低音口琴;
《蜂蜜餡餅》(Honey pie)中運用了雙簧管;
《生活中的一天》(A day in the life) 中運用了管弦樂隊;
《順其自然》(Let it be)中運用了口琴。
除了常規的西洋樂器外,"披頭士"還在歌曲中運用了許多印度的民族樂器。如:
《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中的西塔爾琴(Sitar);
《擁有你,失去你》(Within you,Without you)中的塔布拉鼓(Tabla)和迪爾魯巴琴(Dilruba)等。
為了豐富作品的表現力,"披頭士"的歌曲中還時常融入各種自然音響。如:
《回到蘇聯》(Back in the U.S.S.R.)中飛機的轟鳴聲;
《早上好,早上好》(Good morning,Good morning)中的雞叫聲以及各種動物的鳴叫聲;
《黑鳥》(Black bird)中的鳥鳴聲;
《黃色潛水艇》(Yellow submarine)中的各種嘈雜聲等等。
"披頭士"在音樂手法上的創新,對當時和後來的搖滾樂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披頭士"在搖滾樂歷史上被譽為"最偉大的樂隊",他們受之無愧。
樂隊成就
儘管在整個70年代,關於The Beatles (披頭士樂隊)要重新複合的傳聞連綿不斷,但是在1980年,隨着列儂在紐約街頭被刺身亡,披頭士徹底的進入了博物館。而在進入80年代以後,前披頭士樂隊成員的作品銷量雖然依舊非常受到歡迎,但是銷量卻呈現出了逐年下降的趨勢,歌迷們已經漸漸的習慣了披頭士已經不復存在的事實,披頭士樂隊和披頭士的前隊員們正在慢慢的成為了記憶中的偶像和傳說中的人物。雖然披頭士樂隊的前隊員們的作品銷量日益減少,但是披頭士樂隊的作品卻依然釋放着不老的光輝,除了不斷的被其他新生代歌手所翻唱以外,樂隊的專輯銷售也一如既往的保持着非常高的銷量,絲毫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有絲毫的退色,披頭士仍然在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新歌迷。
進入90年代,The Beatles (披頭士樂隊)的三名剩餘成員還有列儂的遺孀小野洋子(オノ?ヨーコ),就披頭士樂隊的各種版權的所有權問題最終在法庭上達成了基本的一致。這使得披頭士早期的作品得以在90年代利用高新技術重新的發行,其中包括約翰·列儂創作的樂隊未曾發表過的兩首單曲《Free as a Bird》和《Real Love》也得以重新面世,這些專輯在推出之後依舊成為了唱片市場的暢銷貨,同時由於早期一些音樂作品的版權達成了一致,結果披頭士樂隊早期曾經在BBC的電視節目中表演的現場錄音和錄像,以及拍攝的關於披頭士樂隊的紀錄片等等都有機會重新發行,這些CD和VCD在90年代陸續的被發行,解散二十多年的披頭士樂隊再次把經久不衰的音樂帶給了後代。
進入新世紀,披頭士樂隊依然經常有精選集或者翻錄專輯問世,他們的這些偉大的音樂作品,在新世紀依然散發着永恆的魔力,他們一次又一次的衝擊着幾十年後的唱片市場,經常會在樂隊解散數十年後繼續成為排行榜的冠軍。而當列儂離開人世的時候,為其舉行追悼紀念活動以及參加守夜的世界歌迷多達數百萬人,當2001年傑出的吉他手喬治·哈里森因病辭世的時候這種場面又再次重現,至今仍又一代又一代的性格迷被披頭士的魔力所吸引,為他們的音樂所痴迷,披頭士的音樂成為了人類的永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