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報喜修道院是下諾夫哥羅德最古老的修道院,建於13世紀初。坐落在美麗的奧卡河右岸河口附近。1919年俄國十月革命之後,修道院被關閉,用作倉庫和天文館。1993年修道院和教堂恢復開放,並且開設了宗教學校和天主教博物館。

目錄

景點介紹

1221年,偉大的弗拉基米爾-蘇茲達里大公尤里·弗謝沃洛多維奇、聖徒西蒙修建了這座修道院。1229年普爾加斯公爵將修道院拆除並燒毀,把僧侶殺死。修道院的重建與都主教阿列克西緊密相關。據編年史記載,1357年阿列克西在前往金帳汗國的途中參觀下諾夫哥羅德,途中他在山下的奧卡河岸邊停留休息,不遠處是被燒毀的修道院。看到修道院的殘敗景象,阿列克西深受觸動。他對上帝發誓,如果有一天他能從金帳汗國回來,他將會在這裡重建一座聖母報喜修道院。1370年,阿列克西的誓言得以實現。

開放時間

6:00-17:00(禮拜時間)

地址

下諾夫哥羅德磨坊巷8號(Нижний Новгород,Мельничный пер., 8, )

交通

乘坐公共汽車№26/41/43在報喜廣場站(Благовещенская площадь)下車

基督教建築

初期基督教建築反映了當時一些奴隸和貧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現在紀念死者、寄託對來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於1~2世紀開始流傳。羅馬帝國於313年頒布《米蘭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後,教堂建築逐漸發展起來,羅馬一地就有30餘座。5 至 10 世紀西歐的基督教建築,主要的類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羅馬建築作為禮拜儀式之用,沒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將羅馬的巴西利卡改為教堂。教堂平面有圓形和多邊形的。

教會規定:聖壇必須在東端,大門朝西。聖壇為半圓形穹頂所覆蓋,聖壇前設祭壇,祭壇前又增建一橫翼,比較短;與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長十字形平面,稱為拉丁十字,象徵基督受難。一般在巴西利卡前還有一個三面有圍廊的前庭,中央設洗禮池。獨立的鐘樓位於教堂一側,形成完整的群體。這種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歐中世紀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實例是羅馬聖彼得教堂。

參考文獻

  1. 早期基督教美術,豆丁網,2012-08-06
  2. 教堂建築風格簡簡史,搜狐,2019-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