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抗菌素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类名词。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1],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有着浓郁的文化意蕴、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结。汉字之美[2],美在形体、美在风骨、美在精髓、美在真情!

目录

名词解释

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某些微生物对另外一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并把这种现象称为抗生。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揭示出抗生现象的本质,从某些微生物体内找到了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称为抗生素,如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灰色链丝菌产生的链霉素等。后来,人们进一步完善了抗生素的定义,即:由某些微生物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对某些其他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由于最初发现的一些抗生素主要对细菌有杀灭作用,所以抗生素也一度被称为抗菌素。但是随着抗生素的不断发展,抗病毒、抗衣原体、抗支原体,甚至抗肿瘤的抗生素也纷纷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显然称为抗菌素就不妥了,于是称为抗生素的名称就显得更加符合实际了。

发现及应用史

发现历史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菌时,发现从空气中偶然落在培养基上的青霉菌长出的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他认为是青霉菌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分泌到培养基里抑制了细菌的生长。这种化学物质便是最先发现的抗生素——青霉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弗莱明和另外两位科学家——弗洛里、钱恩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把青霉素提取出来制成了制服细菌感染的物资药品。因为在战争期间,防止战伤感染的药品是十分重要的战略物资。所以,美国把青霉素的研制放在同研制原子弹同等重要的地位。

1943年,还在抗日后方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微生物学家朱既明,也从长霉的皮革上分离到了青霉菌,并且用这种青霉菌制造出了青霉素。

1947年,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又在放线菌中发现、并且制成了治疗结核病的链霉素。 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近万种抗生素。不过它们之中的绝大多数毒性太大,因此适合作为治疗人类或牲畜传染病的药品还不到百种。后来人们发现,抗生素并不止能抑制微生物生长,有些还能够抑制寄生虫的生长,有的能够除草,有的可以用来治疗心血管病,还有的可以抑制人体的免疫反应,进而应用在器官移植手术中。

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科学家们把抗生素的定义范围扩大并给出了一个新的名称:生物药物素。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使用AI系统发现一种超强抗生素halicin ,这是首个由人工智能发现的抗生素 。这项研究成果于2020年2月20日发表在《细胞》上,并登上了当期杂志封面 。

应用历史

1877年,Pasteur和Joubert首先认识到微生物产品有可能成为治疗药物,他们发表了实验观察,即普通的微生物能抑制尿中炭疽杆菌的生长。

1928年,弗莱明爵士发现了能杀死致命的细菌的青霉菌。青霉素治愈了梅毒和淋病,而且在当时没有任何明显的副作用。

1936年,磺胺的临床应用开创了现代抗微生物化疗的新纪元。

1944年,在新泽西大学分离出来第二种抗生素链霉素,它有效治愈了另一种可怕的传染病:结核。

1947年,出现氯霉素,它主要针对痢疾、炭疽病菌,治疗轻度感染。

1948年,四环素出现,这是最早的广谱抗生素。在当时看来,它能够在还未确诊的情况下有效地使用。现代社会四环素基本上只被用于家畜饲养。

1956年,礼来公司发明了万古霉素,它被称为抗生素的最后武器。因为它对G+细菌细胞壁、细胞膜和RNA有三重杀菌机制,不易诱导细菌对其产生耐药。

1980年代,喹诺酮类药物出现。和其他抗菌药不同,它们破坏细菌染色体,不受基因交换耐药性的影响。

主要分类

按照其化学结构,抗生素可以分为:喹诺酮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而按照其用途,抗生素可以分为抗细菌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抗病毒抗生素、畜用抗生素、农用抗生素及其他微生物药物(如麦角菌产生的具有药理活性的麦角碱类,有收缩子宫的作用)等。

根据其种类的不同,抗生素的生产有多种方式,如青霉素由微生物发酵法进行生物合成,磺胺、喹诺酮类等,可用化学合成法生产;还有半合成抗生素,是将生物合成法制得的抗生素用化学、生物或生化方法进行分子结构改造而制成的各种衍生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