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國光蘋果
承德國光蘋果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河北省承德縣東小白旗鄉、安匠鄉、劉杖子鄉、新杖子鄉、上板城鎮、孟家院鄉、下板城鎮、八家鄉、大營子鄉、滿杖子鄉、上谷鄉、甲山鎮、石灰窯鄉、六溝鎮、三溝鎮、倉子鄉、五道河鄉、岔溝鄉、高寺台鎮、頭溝鎮、崗子鄉等21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飲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符號價值,承載着深厚的文化意蘊。從北到南,從東到西,各地的飲食習俗[1]和特色菜餚各具魅力,體現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華飲食文化具有留存歷史記憶、承載民族情感、彰顯文化自信的價值意蘊,要加強中華飲食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認同[2]。
目錄
特產簡介
承德國光蘋果栽培歷史悠久,規模化種植,無公害生產;獨特的溫帶氣候、土壤、山地地貌等複合條件,為蘋果生長提供了充足光照、適中降水、較大的溫差和無污染的生態環境,從而鑄就出承德國光蘋果綠色天然、果個適中、果面光滑、着色艷麗、果實細脆多汁、酸甜適口、風味佳、耐貯藏的特色品質。
縣域所產的國光蘋果果個適中、果面光滑、着色艷麗,以果實細脆多汁、酸甜適口、風味佳、耐貯藏等特色,受到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喜愛。
產地環境
承德縣位於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燕山腹地,年沐浴2600小時光照,晝夜溫差超16℃,土壤富含鉀、鎂、磷、鈣以及纖維素等多種礦物元素,近1%有機質含量的褐土和80厘米以上豐富土層,酸鹼度適中,配以有機肥等優越條件,共同孕育了酸甜適口、脆爽多汁、果味濃郁的承德國光蘋果。
承德縣境內生態良好,全縣耕地面積49.9萬畝,林地面積416.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6.29%,是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綠色小康縣,同時也是是河北省林業重點縣和十大果品特色縣;境內有灤河、老牛河等8條主要河流,水資源總量達4.4億立方米,是承德市最豐富的縣份之一,斷面水質監測全部達標,PM2.5日均濃度為56微克/立方米;地處燕山山脈,海拔高度在222—1755米之間,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型山地氣候,年有效積溫2600—3600℃,無霜期127—155天,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宜蘋果等溫帶乾鮮果品的栽培。
歷史淵源
承德縣栽培國光蘋果歷史悠久,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規模化發展。
據史料記載:承德縣的烏龍磯村20世紀40年代就有20餘株國光蘋果栽培,現仍存兩株樹齡最大國光蘋果樹,走過了70多年的風雨寒暑,仍華蓋如雲,生機盎然,被當地人尊稱為「國光王」。
1986年秋,中共中央辦公廳警備局管理處處長邸文增到承德縣東小白旗鄉八道溝村果園考察,通過與全國其它縣比較,認為承德縣生產的國光蘋果具有甜酸適口、色澤好,風味極佳的特點,是國光蘋果中的極品,當即決定與承德縣東小白旗供銷合作社簽訂購銷合同,從此「承德國光蘋果」入選中南海,成為20世紀80至90年代供應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水果,「承德國光蘋果」因此聲名遠揚。
進入21世紀以來,承德縣將國光蘋果產業列為農村五大主導產業之首優先發展。落實全市發展百萬畝經濟林的戰略部署,實施「南蘋果北山楂」的區域樹種布局和「兩環、四帶」區域生產布局,大面積增加國光蘋果資源,。
「十二五」(2011-2015年)以來,承德縣共投入各類項目資金1.5億元,每年新發展經濟林3.5萬畝。共投入資金8000餘萬元,實施果園水利配套200餘處,新打機井1000餘眼,鋪設地下輸水管道40餘萬延長米,扭轉了承德縣果品「靠天收」的局面。與河北農業大學、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昌黎果樹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單位保持常年合作關係,採取聘請專家深入重點園區專題指導、本縣技術人員巡迴培訓、設立林果諮詢熱線等方式,全面推行《無公害國光蘋果生產技術規程》、《A級綠色食品蘋果系列標準》,加強修剪、幼樹刻芽、拉枝、扭梢、環剝、疏花疏果、套袋、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技術的培訓,每年培訓果農1.5萬人次,持證上崗的「鄉土人才」達到548名,其中高級農民技師13名,農民技師101名,農民助理技師224名,農民技術員210名,林果技術能手全部實現了持證上崗。
參考文獻
- ↑ 淺談中國民間飲食習俗:規矩與禁忌並存 ,搜狐,2021-05-01
- ↑ 老湯坊|精、美、情、禮-----中華飲食文化的內涵 ,搜狐,2021-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