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傷
扭傷 |
扭傷(sprain)是指四肢關節或軀體部位的軟組織(如肌肉、肌腱、韌帶等)損傷,而無骨折、脫臼、皮肉破損等。臨床主要表現為損傷部位疼痛、腫脹和關節活動受限,多發於腰、踝、膝、肩、腕、肘、髖等部位。在運動中較為常見。發生運動傷害時,最好馬上處理。處理的原則有五項:保護(Protection)、休息(Rest)冰敷(Icing)、壓迫(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嚴重的肌肉拉傷(斷裂)、韌帶扭傷(斷裂)、骨折,須由專科醫師手術治療。
目錄
基本信息
英文名稱; sprain
就診科室; 骨科
常見發病部位; 腰、踝、膝、肩、腕、肘、髖等
常見病因; 劇烈運動,負重持重時姿勢不當,不慎跌扑、牽拉和過度扭轉等
常見症狀; 損傷部位疼痛、腫脹和關節活動受限
概念
扭傷(sprain)是指四肢關節或軀體部的軟組織(如肌肉、肌腱、韌帶、血管等)損傷,而無骨折、脫臼、皮肉破損等情況。臨床主要表現為損傷部位疼痛腫脹和關節活動受限,多發於腰、踝、膝、肩、腕、肘、髖等部位。
病因病機
多由劇烈運動或負重持重時姿勢不當,或不慎跌仆、牽拉和過度扭轉等原因,引起某一部位的皮肉筋脈受損,以致經絡不通,經氣運行受阻,瘀血壅滯局部而成。
辨證
主症 扭傷部位疼痛,關節活動不利或不能,繼則出現腫脹,傷處肌膚發紅或青紫。
兼見皮色發紅,多為皮肉受傷,青色多為筋傷,紫色多為瘀血留滯;新傷疼痛腫脹,活動不利者,為氣血阻滯;若陳傷每遇天氣變化而反覆發作者,為寒濕侵襲,瘀血阻絡。此外,更宜根據扭傷部位的經絡所在,辨清扭傷屬於何經。如急性腰扭傷,脊椎正中扭傷為傷在督脈,一側或兩側腰部扭傷為傷在足太陽經。
基本特點
扭傷是由於某些肌肉纖維、韌帶斷裂或損傷引起的疼痛。扭傷可以由外傷引起,或者源於肌肉的不適當使用或過度疲勞。
處理:扭傷發生48小時內使用冰袋-之後冷熱交替。 在仍然疼痛的時候儘量避免使用扭傷的肌肉。當疼痛減緩後,開始緩慢地做一些適度的恢復性運動。
具體實施:
急性期
首先要區分傷勢輕重。一般來講,如果自己活動時扭傷部位雖然疼痛,但並不劇烈,大多是軟組織損傷,可以自己醫治。如果自己活動時有劇痛,不能站立和挪步,疼在骨頭上,扭傷時有聲響,傷後迅速腫脹等,是骨折的表現,應馬上到醫院診治。踝扭傷後48小時內,應用冰敷抬高壓迫予以警急處理。病患可先用彈性繃帶或充氣式固定器加以壓迫防止進一步腫脹,同時將下肢抬高增加靜脈血回流以防腫脹。此時更是冰敷的最佳時機,將冰塊包上毛巾或者在夏季可以用冰涼的山泉水沾濕毛巾就是最簡單的冰敷用具。冰敷目的在防止內出血持續。根據具體情況掌握冷敷頻率,登山活動可以按照每小時敷二十分鐘進行,但需避免凍傷。要正確使用熱敷和冷敷。熱敷和冷敷都是物理療法,作用卻截然不同。血遇熱而活,遇寒則凝,所以在受傷早期宜冷敷,以減少局部血腫;在出血停止以後再熱敷,可加速消散傷處周圍的瘀血。一般而言,受傷24到48小時後始用熱敷。
亞急性期
此期可開始接受物理治療,主要為超音波與經皮電刺激治療,患者居家患部可泡熱水,在水中不痛範圍內輕輕活動5分鐘,隨後泡冷水於水中靜止一分鐘,如此反覆冷熱交替,唯結束時也是泡熱水。平時走路最好穿上護踝。這時可以進行一些藥物治療。傷處可貼膏藥或者敷消腫散(芙蓉葉30克、赤小豆10克、芒硝粉3克,研成細末,加蜜或白酒調成糊狀,敷在患處,2-3天換1次)同時還可內服跌打丸。在敷藥前可按摩傷處,用雙手拇指輕輕揉動,揉動方向是從下至上,這樣既能止痛又能消腫。
慢性期
可開始小步慢跑,或者活動扭傷部位。最好穿護踝或貼扎再跑,更可練習跑八字,但對踝關節扭傷來說還不能跳。一般而言跳上去沒事,下來時很容易再扭到。即使治療得當,最好也要等六周再漸漸恢復原來運動量。在此之前鍛練小腿足外翻肌肉,是確保不再扭到的關鍵。
成因症狀
成因 1、過度的運動。
2、運動前沒有進行合理的熱身。
3、身體適應性太差。
症狀 1、使用扭傷肌肉會產生疼痛並無法運動到位 。
2、皮膚產生淤血、擦傷。
3、腫脹。
禁止
1、不可忽略持續的疼痛,應讓疼痛的肌肉得到休息。請勿在48小時內使用膏藥貼,因為那樣有可能加重症狀。具體使用實際可以根據嚴重程度在一定範圍內酌情掌握。
在下面的情形下送醫
1、自己無法移動受傷的肌肉。
2、發生外出血。
急救方法
1、當天,每3到4小時進行15分鐘冷敷(可以緩解腫脹)。請注意不能直接用冰塊接觸皮膚。
2、至少讓受損肌肉休息一天。
3、保持拉傷的肌肉處於抬高的位置可以縮短症狀持續時間。
總的來說,當發生運動傷害時,最好要馬上處理。處理的原則有五項,簡稱為P.R.I.C.E.:
保護(Protection)
休息(Rest)
冰敷(Icing)
壓迫(Compression)
抬高(Elevation)
保護的目的是不要引發再次傷害,休息是為了減少疼痛、出血、腫脹並防止傷勢惡化。壓迫及抬高也都有上述的效果。冰敷還能夠有止痛的功能。挫傷、瘀青、輕度肌肉拉傷、韌帶扭傷,經由上面幾種方式處理,以及適當的復健治療,都能夠在短時間內回復健康。嚴重的肌肉拉傷(斷裂)、韌帶扭傷(斷裂)、骨折,則必須由專科醫師手術治療。
治療
基本治療
治法 祛瘀消腫,舒筋通絡。以受傷局部腧穴為主。
主穴
腰部:阿是穴腎俞 腰痛穴委中。
踝部:阿是穴 申脈 丘墟 解溪。
膝部:阿是穴 膝眼 膝陽關梁丘。
肩部:阿是穴 肩髃 肩髎 肩貞。
肘部:阿是穴 曲池 小海天井。
腕部:阿是穴 陽溪 陽池 陽穀。
髖部:阿是穴 環跳 秩邊 承扶。
配穴 可根據受傷部位的經絡所在,配合循經遠取,如腰部正中扭傷病在督脈,可遠取人中、後溪;腰椎一側或兩側(緊靠腰椎處)疼痛明顯者,可取手三里或三間,因為手陽明經筋夾脊內。也可根據受傷部位的經絡所在,在其上下循經鄰近取穴,如膝內側扭傷病在足太陰脾經者,除用阿是穴外,可在扭傷部位其上取血海、其下取陰陵泉,以疏通脾經氣血。因為手足同名經脈氣相通,故關節扭傷還可應用手足同名經取穴法,又稱關節對應取穴法,治療關節扭傷療效甚捷。方法是踝關節與腕關節對應,膝關節與肘關節對應,髖關節與肩關節對應。例如踝關節外側崑崙、申脈穴處扭傷,病在足太陽經,可在對側腕關節手太陽經養老、陽穀穴處尋找有最明顯壓痛的穴位針之;再如膝關節內上側扭傷,病在足太陰經,可在對側肘關節手太陰經尺澤穴處尋找最明顯壓痛點針之。
操作 諸穴均針,用瀉法;陳舊性損傷可留針加灸,或用電針。
方義《針灸聚英·肘後歌》言:"打仆傷損破傷風,先於痛處下針攻。"扭傷多為關節傷筋,屬經筋病,"在筋守筋",故治療當以扭傷局部取穴為主,以疏通經絡,散除局部的氣血壅滯,使通則不痛。
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取相應扭傷部位、神門,中強度刺激,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2)刺絡拔罐法選取阿是穴,用皮膚針叩刺疼痛腫脹部,以微出血為度,加拔火罐。適用於新傷局部血腫明顯者或陳傷瘀血久留,寒邪襲絡等。
(3)用10%葡萄糖液10毫升,或加入維生素B1注射液100毫克,注入壓痛肌束,如原有放射病者,針感要與其疼痛部相一致,每日或隔日一次。本法適用於急性腰扭傷。
按語
1.針灸治療扭傷有較好療效,若扭傷後立即採用手足同名經對應取穴法,隨咳進針,同時令患者活動患部,常有針入痛止之效。但必須排除骨折、脫位、韌帶斷裂等情況。
2.可配合推拿、藥物熏洗等療法。
外用扭傷藥酒
[藥物組成] 肉桂2.4g 川烏36g 日紅花2.4g 草烏36g 蘇梗60g 防風36g 麻黃60g 木香36g 白附子60g 乳香36g 伸筋草60g 沒藥36g 舒筋草60g 台烏36g 海風藤60g 木通36g 威靈仙60g 當歸50g 蔓荊子60g 五加皮40g 荊芥36g 白酒7000毫升 土牛膝60g 川芎50g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行氣止痛,用於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外用。
[製備方法] 上藥混勻,用白酒分二次浸泡,第一次以淹過藥面少許為度,七日過後過濾,所余白酒全部加入藥渣內浸泡三日以上過濾,合併兩次濾液,混勻即成(浸泡過程中應隨時攪動)。
預防
從醫學的角度考慮,主動預防運動損傷與損傷後及時、正確的處理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如何有效預防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訓練方法要合理。要掌握正確的訓練方法和運動技術,科學地增加運動量。
二、準備活動要充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不少運動損傷是由於準備活動不足造成的。因此,在訓練前做好準備活動十分必要。
三、注意間隔放鬆。在訓練中,每組練習之後為了更快地消除肌肉疲勞,防止由於局部負擔過重而出現的運動傷,組與組之間的間隔放鬆非常重要。
四、防止局部負擔過重。訓練中運動量過分集中,會造成機體局部負擔過重而引起運動傷。
五、加強易傷部位肌肉力量練習。據統計,在運動實踐中,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的運動傷最為多見。因此,加強易傷部位的肌肉練習,對於防止損傷的發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骨傷科疾病
骨折 損傷 青枝骨折 裂縫骨折 鎖骨骨折 肩胛骨骨折 肱骨外科頸骨折 肱骨大結節骨折 肱骨幹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間骨折 肱骨外上髁骨折 肱骨內上髁骨折 尺骨鷹嘴骨折 尺橈骨幹雙骨折 橈骨頭骨折 尺骨幹骨折 橈骨幹骨折 尺骨上1\/3骨折合併橈骨頭脫位 橈骨下1\/3骨折合併下橈尺骨關節脫位 橈骨遠端骨折 腕舟骨骨折 掌骨骨折 指骨骨折 股骨頸骨折 股骨粗隆間骨折 股骨幹骨折 股骨髁上骨折 股骨髁骨折 髕骨骨折 脛骨髁骨折 脛腓骨幹雙骨折 腓骨幹骨折 踝部骨折 距骨骨折 跟骨骨折 足舟骨骨折 跖骨骨折 趾骨骨折 肋骨骨折 頸椎骨折 胸椎骨折 腰椎骨折 骶骨骨折 尾骨骨折 外傷性截癱 骨盆骨折 新鮮骨折 陳舊性骨折 開放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 [骨折]不癒合 [骨折]延遲癒合 [骨折]畸形癒合 脫位 顳頜關節脫位 寰樞關節脫位 胸鎖關節脫位 肩鎖關節脫位 肩關節脫位 肘關節脫位 橈骨頭半脫位 月骨脫位 掌指關節脫位 指間關節脫位 髖關節脫位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膝關節脫位 髕骨脫位 距骨脫位 跗跖關節脫位 跖趾關節脫位 趾間關節脫位 骨病 成骨不全 斜頸 骶椎裂 脊柱側彎 先天性脛骨假關節 膝內翻 膝外翻 NFDC3外翻 先天性馬蹄內翻足 硬化性骨髓炎 化膿性關節炎 骨關節結核 類風濕[性]關節炎 強直性脊柱炎 痛風性關節炎 神經病性關節炎 骨關節炎 創傷性關節炎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骨骺炎 骨質疏鬆[症] 骨瘤 大骨節病 氟骨病 筋傷 筋斷 肩部筋傷 岡上肌肌腱炎 肩袖損傷 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 肱二頭肌腱斷裂 肩周炎 肩峰下滑囊炎 肘部筋傷 肱骨內上髁炎 肱骨外上髁炎 骨化性肌炎 尺骨鷹嘴滑囊炎 腕關節扭傷 橈側伸腕肌腱周圍炎 腕管綜合徵 肘管綜合徵 跖管綜合徵 腱鞘囊腫 狹窄性腱鞘炎 股內收肌群損傷 髖關節一過性滑膜炎 彈響髖 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 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損傷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 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 髕腱斷裂 髕前滑膜炎 髕骨軟化症 髕下脂肪墊損傷 膕窩囊? 踝關節扭傷 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損傷 跗跖關節扭傷 跟腱斷裂 跟腱炎 腓骨長短肌腱滑脫 跟痛症 跖痛症 NFDC3趾滑膜囊炎 顳頜關節紊亂症 頸肌扭傷 頸椎間盤突出症 頸椎病 落枕 頸椎小關節錯縫 項背筋膜炎 胸廓出口綜合徵 胸椎小關節錯縫 急性腰扭傷 腰肌勞損 腰椎後關節紊亂症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徵 腰椎間盤突出症 腰椎椎管狹窄症 骶髂關節錯縫 腰椎滑脫症 腰臀部筋膜炎 梨狀肌綜合徵 坐骨結節滑囊炎 骶尾部挫傷 大腦性癱瘓 脊髓損傷 馬尾神經損傷 挫傷 扭傷 斷裂傷 撕裂傷 碾挫傷 骨錯縫 擠壓綜合徵 筋膜間隔區綜合徵 損傷內證 頭部內傷 胸部內傷 腹部內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