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藝術字網的圖片

托:tuō ㄊㄨㄛˉ。從手,從乇。從土地里長出草是乇之範式。手、乇兩範式疊加。

委事或物於手是托之範式。本義:用手掌承着東西。如:兩手托着下巴。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托

外文名稱; to hold up with palm; to support, rely on

拼音; tuō

注音; ㄊㄨㄛˉ

部首; 扌

總筆畫; 6

部外筆畫; 3

五筆86&98; RTAN

倉頡; QHP

四角號碼; 52014

UniCode; CJK

統一碼; U+6258

筆順讀寫; 橫、豎鈎、提、撇、橫、豎彎鈎

筆順編號; 121315

字形源流; 托之異體字:

現在統一規範簡化為"托"。

基本字義

1、用手掌承着東西:兩手~着下巴。

2.陪襯,鋪墊:襯~,烘~。

3. 承着器物的東西:~盤。

4.寄,暫放:~身,~售,~兒所。

5.請求、幫助:請~,懇~。

6. 藉故推諉躲避:推~,假~。

7.依賴:~福,~庇。

8. 委任:~付,委~。

9.壓強單位。

10.(tuō)姓。

11.迷子,幫助設套者成功的人,也叫"託兒"。

詳細釋義

〈動〉

形聲。字從手,從乇(tuō),乇亦聲。"乇"本指嫩草稚苗遍地而起,引申指地面像平鋪了一層"地毯"。

"手"與"乇"聯合起來表示"手掌平攤,像地毯那樣墊在物體底部"。

本義:用手掌承受物體。

(1) 推。同"拓" [push]

托,推也。--《玉篇》

拓,手推物也。或作托。--《集韻》

(2) 用手掌附着或承着 [hold in the palm]。如:托缽(手托缽盂。指齋人赴齋堂吃飯或向施主乞食。缽,意為應器。比丘的食器);托着盤子;托着下巴;兩手托腮。

(3) 泛指承托。支持使穩定在某一高度的位置[support]。如:托架(支撐重物的架子)

〈名〉

(1) 承托某些器物的座兒 [pad]。如:茶托;花託兒;盞托;托子(承物的器具。即承盤。也叫託兒)

(2) 安裝步槍、獵槍的槍筒、接受器和其他裝置的木頭製作的供端起來瞄準射擊的部件 [stock]。如:槍托

(3) 壓力單位 [torr],等於133.32帕,為0°C和標準重力下1毫米汞柱的壓力

(4) 迷子,幫助設套者成功的人,也叫"託兒"。 〈動〉 (1) (形聲。左形,右聲。本字是"乇"( zhé),小篆字形,象形。象初生的嫩芽,"一"表地面,枝葉有根,有所寄託。後加"手"作"托"。漢字簡化後,"托"又兼代"托"字。本義:寄託)

(2) 同本義 [entrust to the care of sb。;commit sth。 to sb。's care]

托,寄也。--《說文》

東方不可以托些。--《楚辭招魂》

托山阪以孤魂。--《文選·張衡·思玄賦》

久矣,予之不託於音也。--《禮記·檀弓下》

自托於趙。--《戰國策·趙策》

豈足托乎。--《資治通鑑》

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厲,求君之志,蓋亦若斯而已。--明·宋濂《看松庵記》

(3) 又如:託身(寄身);托心(寄託心意);托情(寄情);托意(寄託心意);託言(寄託言辭);託附(寄託,依附);托宿(寄宿);托食(寄食)

(4) 交付委託 [entrust; trust]

未填溝壑而托之。--《戰國策·趙策

托臣以討賊。--諸葛亮《出師表》

家書一篋托焉。--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將身後托汝。--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托實(托重於人;不客氣);託命(托寄生命);托音(寄託音信);托意(借事物以寄託感情);托體(委身。委託身體);託附(委任,受託);托始(託事而有所起始。後來也稱開始為托始);托寄(委託,交付)

(6) 假託 [言辭、 理由] [pretext]

凡敗法之人,心設詐托物以來親。--《韓非子·飾邪》

外托服從之名。--《資治通鑑》

託名漢相。

托於柑以諷。--明· 劉基《賣柑者言》

(7) 又如:託言(藉口);託病不來;托天(假託天命);託事(假藉事故);托善(假託美善);托諷(藉事物以為諷喻);托寓(藉以寓意);托之空言(無事實為證的言論)

(8) 依靠;憑藉 [rely on]。如:託庇粗安(托人福庇,過着清閒而安適的生活);托足(立足;容身);托大(託身於高位而不被世俗糾紛所糾纏);託名(依託他人高名,藉以顯揚己名);托承(依附承受);托援(依託而得到幫助)

(9) 請求 [ask;request]。如:托人;托你一件事

常用詞語

託庇、 託病、託詞、託詞、託辭、托地、託兒所、托爾斯泰、托福、託付、託孤、託故、託管、託疾、托架、托靠、托拉斯、托賴、托落、託夢、託名、托盤、托人情、托生、托始、托熟、托幼、託運、托班、囑託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集韻》《韻會》ࠀ�闥各切。同拓。見拓字注。

又不託,與餺飥通。《五代史·李茂貞傳》一日食粥,一日食不託。《歐陽修·歸田錄》唐人謂湯餅為不託。

又柈名。宋曰托子,今曰托盤。[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