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曼
保羅·托馬斯·曼(Paul Thomas Mann,1875年6月6日-1955年8月12日), 德國作家,192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湯瑪斯·曼 25px Thomas Mann | |
---|---|
1937年的曼 | |
出生 |
Paul Thomas Mann 1875年6月6日 Template:Country data 德意志帝國呂貝克城邦 |
逝世 |
1955年8月12日 Template:Country data 瑞士蘇黎世 | (80歲)
墓地 | Template:Country data 瑞士基希伯格 |
職業 | 小說家、短篇小說家、散文作家 |
創作時期 | 1896年-1954年 |
體裁 | 小說、短篇小說 |
代表作 |
《布登勃洛克家族》 《魔山》 《威尼斯之死》 《約瑟夫和他的兄弟們 》 《浮士德博士 》 |
獎項 | |
| |
簽名 | File:Thomas Mann signature.svg |
目錄
生平
1875年-1913年
早年
保羅·托馬斯·曼生於德國呂貝克,是商人托馬斯·約翰·亨利希·曼的兒子,亨利希·曼(1871年生)的弟弟。他的母親朱莉亞·曼(娘家姓氏席爾瓦-布翁斯)有一半的巴西血統。除了海因里希和托馬斯外,她還生育了朱莉亞(1877年生),克拉(1881年生)和維克多(1890年生)。這樣的家庭百般具備——正如托馬斯·曼多年後描述的那樣,他的童年時光「幸福且受關注」。
他的父親1891年死於在當時屬於無藥之症的膀胱癌。在他的遺囑中他決定變賣他的公司和他們在呂貝克(德國北部城市,位於漢堡附近)的住房。他的妻子和孩子們依靠賣得款項的利息來支付日常花銷。
儘管青少年時代的托馬斯·曼並非是一個缺乏天賦的孩子,但是,他對於學校的課程表現地毫無興趣。他更願意致力於發展其由來已久的對於寫作的愛好,並以散文隨筆和作文的形式參與其與他人共同編輯出版的雜誌《春天風暴》。在一封保存下來的1889年的信中,當時只有14歲的托馬斯·曼在信的末尾屬名「托馬斯·曼,抒情戲劇詩人」。這反映了托馬斯·曼對於自己將來當作家這件事是很認真的。1894年,出於對卡塔麗諾依姆中學的反感和厭惡,他在完成了中學第七年課程後離開了那裡,並遷居慕尼黑。他的母親和兄弟姐妹已經先於他一年搬到那裡定居。
托馬斯·曼的父親去世後,孩子們被指定了一位監護人。這位監護人認為,托馬斯·曼離開學校後應該選擇一個正當的職業。托馬斯·曼順從了這一意願,並且在此之後任職於一家火災保險公司。在辦公桌前的工作對於托馬斯·曼來說極其無聊和不具挑戰。一則關於他的軼事至今仍無爭議。是說,在他謄寫清單時偷偷從事寫作。托馬斯·曼的處女作是於1894年發表的一篇題目簡潔的短篇小說《墮落》。這篇小說發表於一本名為《社會》的雜誌並受到好評。
1895年,托馬斯·曼放棄了在火災保險公司的工作,開始在慕尼黑應用技術大學學習。最初,他心裡想着的是選擇從事記者這一職業。中學時期的毫無目標,依然在他大學學習期間延續。當1896年托馬斯·曼年滿21歲時成年時,他有資格從父親所遺留下來的財產中獲得每個月160到180馬克的零花錢。這樣,他就有了足夠的收入。托馬斯·曼決定從那些被動的教學活動中把自己解脫出來,成為一名自由作家。
第一本書出版
和亨利希一起去意大利的想法一經產生,就很快付諸於行動。目標是羅馬。1897年,兄弟二人在位於羅馬東面的小城Palestrina租住了一套房子。托馬斯·曼在這一時期創作了幾部中篇小說,其中包括《矮個子弗里德曼先生》。並且開始了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家族》的創作。
托馬斯·曼曾為某組織的一份名為「20世紀——為德國的生活方式和全民福祉所辦的報紙(Das Zwanzigste Jahrhundert – Blätter für die deutsche Art und Wohlfahrt)」的刊物做過一些零星的工作。哥哥亨利希有一段時間也任該刊物的編輯。但很快,托馬斯·曼就放棄了這份工作。充斥該報刊的種族主義基調,以及刊物中所包含的反猶太主義色彩,很不適合將其介紹給讀者。過後,兩兄弟也不願意讓人談及這一段往事。取而代之是,托馬斯·曼於1898年在諷刺類刊物「最簡單(Simplicissimus)」編輯部工作了一年。
1901年,托馬斯·曼的第一部小說《布登勃洛克家族——一個家族的衰落》出版了。小說一經發行馬上就在讀者和文學評論界引起了積極的反響和共鳴。然而,很快在呂貝克就傳開了,小說當中的大家族以及所提及的人物並非完全虛構,而是城裡的真人真事兒。小說出版不久,就流傳出了一份名單,泄露了小說中所對應的現實中的人物。曾有一家呂貝克的當地書店因為備有可出借的小說人物解密名單而顧客盈門。
小說《布登勃洛克家族》是托馬斯·曼創作的有極大影響的作品之一。28年後,就是由於這本書的創作,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了托馬斯·曼諾貝爾文學獎。
私人生活
1903年,兄弟亨利希和托馬斯·曼間產生了不和的跡象。托馬斯·曼感到,哥哥亨利希不認可他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作為還擊,托馬斯·曼貶低亨利希的作品「即無聊又無恥」。儘管兩人沒有斷交,在之後的幾年裡也有和好的嘗試,不過在關於藝術在文學中角色的公開討論中,兩人儘量避免衝突。
1904年,托馬斯·曼認識了卡特琳娜(更為熟悉的名字是卡提亞)並向她求婚。這件事令人十分吃驚。托馬斯·曼在此之前並沒有跟女性有過親密往來,更不要說像他哥哥那樣有過「風流韻事」了。關於自己的性傾向問題,托馬斯·曼雖然從來沒有明說,不過也沒有隱藏。是他自己決定要過一種當時普遍認可的資產階級的生活。對「少年」和同性關係的傾慕流露在作者的筆記和眾多文學作品中,如《布登勃洛克家族》(Hanno/Kai Graf Mölln),《Tonio Kröger》(Tonio Kröger/Hans Hansen)和《威尼斯之死》。
在托馬斯·曼長期不懈的追求和求婚之後,直到1905年2月11日,卡提亞才終於與托馬斯曼結婚。婚後他們前後有了6個孩子:女兒Erika(1905年),兒子Klaus(1906年),兒子Golo(1909年),女兒Monika(1910年),女兒Elisabeth(1918年),兒子Michael(1919年)。其中次子戈洛·曼是一名史學家與哲學家。
1912年醫生懷疑卡提亞患了肺結核,必須在瑞士達沃斯的一家結核病療養院長期療養。托馬斯·曼在療養院看望了妻子。療養院的氣氛,卡提亞對醫院病人的描述和作者自己在醫院的印象賦予作者以靈感,使他創作了《魔山》(1913年—1924年,1915年曾中斷)。
一生的懺悔
1941年托馬斯·曼舉家遷往加州洛杉磯近郊的Pacific Palisades。加入美國國籍一事一拖再拖,直到1944年,托馬斯·曼才取得了美國國籍。從1943年到1947年,托馬斯·曼致力於長篇小說《浮士德博士,由一位友人講述的德國作曲家阿德里安·萊弗金的一生》(Doktor Faustus, Das Leben des deutschen Tonsetzers Adrian Leverkühn, erzählt von einem Freunde)的創作。在創作的前期工作中,托馬斯·曼閱讀了音樂學方面的教科書,看了莫扎特,貝多芬,柏遼茲,雨果·沃爾夫 以及阿爾班·貝爾格的傳記。 他跟他同時代的作曲家如斯特拉文斯基,勛伯格,艾斯勒取得了聯繫,讓他們對自己在作曲方面的問題進行指導。馬丁·路德時代和三十年戰爭的文獻和歷史,以及Hans Jakob Christoffel von Grimmelshausen的作品和中世紀的諺語集都屬於小說的準備材料。小說主人公「Leverkühn」諧音為「lebenskühn」(一生不畏)。托馬斯·曼想讓讀者這樣來理解這個多側面的人物。他稱該書為他「一生的懺悔」, 後來他這樣寫到:
- (Serenus) Zeitbloom(Adrian Leverkühn)的朋友,書的敘述者)是對我自己的一個諷喻。(Adrian的生活感受——讀者或許不信——更多的是我自己的感受。
自我對話
人物日記
托馬斯·曼一生都記日記。1933年之前的日記被他焚毀了,只有1918年至1921年的部分倖免遇難,因為裡面含有關於小說《浮士德博士》構思。日記所包含的時間段實際為1918年至1921年和1933年至1955年。根據作者的遺願,他的日記1975年既他100周年的誕辰日才可已出版。讀者的期望很高,但在日記出版以後,卻大都十分失望。除了人們現在終於在日記里可以找到關於托馬斯·曼同性戀傾向方面所謂「白紙黑字」的證據外,作者很私人的自白也引來了人們對他自戀狂的批評。不過既然沒有規定,什麼可寫入日記,一個作家如不在日記里,又可以在什麼地方顯示他的孤芳自賞呢?無論如何,托馬斯·曼的日記是重要的見證,它顯示了作者私人的一面,有利於人們對他的全面認識。
影響
托馬斯·曼作品的影響難以簡短概括。他的生活和作品生前就很受爭議,生後也是如此。
有人批評他的作品缺乏天賦和想象。這一點跟他的工作方式有關。他的作品不是創作力突然迸發的成果,而是長年累月以頑強毅力一點一滴積累的結果。作品中描述的人、景、事大都有現實依據,故事情節很少是憑空創作的。這些情節在一個新情節中的融合,廣泛聯想和語言上的精確描寫使得托馬斯·曼的作品成為一種閱讀享受。有人輕蔑地稱他的作品是「教育性的資產階級的產品」。
他文學上的成就,典型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以及他的辯才為他樹敵不少。他跟有些同事的關係十分緊張。羅伯特·穆西爾,其實很受託馬斯·曼推崇,庫爾特·圖霍夫斯基嘲諷他是一個「大作家」。貝爾托·布萊希特稱他為一個「忠於政府的資產階級的拿定薪的作家」。艾弗烈·德布林(Alfred Döblin)稱他把「燙衣縫上升到了藝術原則」。他特別跟赫爾曼·黑塞和傑考布‧瓦塞爾曼(Jakob Wassermann)保持友好關係。由於他大多數文學創作的原型是他親戚圈、名人圈裡的人,使他也得罪了不少人。
早於1920年代,托馬斯·曼就公開反對極端右翼勢力。1933年,納粹奪權後,他跟納粹的關係一開始並不明確。雖然他的房子和其他財產被沒收了,當局甚至對他下了逮捕令,但不少人認為,當局還是希望這位世界知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回國的。1934年他的小說年輕的約瑟夫仍然允許由柏林S.Fischer出版社出版。托馬斯·曼在公開反對當局之前也猶豫了很久。1936年2月,他以一份在新蘇黎世報發表的對Eduard Korrodi的公開信,同時在他女兒Erika推動下,與德國當局決裂。接着他被剝奪國籍,慕尼黑的財產也被拍賣。
在托馬斯·曼誕辰100周年之際,學者探討了為何托馬斯·曼沒有弟子的問題。文學家Peter Pütz撰文《托馬斯·曼對於當代德國文學的影響》一針見血地指出:托馬斯·曼的影響「不在於傳習而是對立」。由於無人可以跟他平起平坐,所以只能是反對他。文學評論家Marcel Reich-Ranicki總結說:「不少作家稱,對他們來說沒有人比《魔山》的作者更無關緊要—但他們又憤怒又大概也很妒嫉是用着顫抖的聲音這樣說的。」
蘇珊·桑塔格回憶初見托馬斯·曼,「那時我覺得自己是成年人,被迫生活在孩子的軀殼裡。後來,我又覺得自己像一個有幸生活在成人的軀殼裡的孩子,我的那種認真熱情的品質在我的童年時期就已經完全形成,它使我現在仍繼續認為現實還未到來,我看到我的前面還有一片很大的空間、一條遙遠的地平線。」
熱點視頻
作品
長篇小說
- 《布登勃洛克家族》,1901年。譯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 《國王的神聖》(Königliche Hoheit),1909年
- 《魔山》1924。譯本: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年
- 《約瑟夫和他的兄弟們》四部曲(Joseph und seine Brüder Tetralogie),1933-1943年
- 《亞克伯的故事》(Die Geschichten Jaakobs),1933年
- 《年輕的約瑟夫》(Der junge Joseph),1934年
- 《約瑟夫在埃及》(Joseph in Ägypten),1936年
- 《贍養者約瑟夫》(Joseph der Ernährer),1943年
- 《綠蒂在魏瑪》(Lotte in Weimar),1939。譯本: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
- 《浮士德博士》(Doktor Faustus),1947年
- 《被挑選者》(Der Erwählte),1951年
- 《騙子菲利克斯·克魯爾的自白》,1954年。譯本: 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年
記敘類文章,短篇小說,中篇小說
- 《展望》(Vision),Prosa-Skizze,1893年
- 《墮落》(Gefallen),1894年
- 《對幸福的願望》(Der Wille zum Glück),1896年
- 《失望》(Enttäuschung),1896年
- 《死》(Der Tod),1897年
- 《小人物弗利德曼先生》(Der kleine Herr Friedemann),1897年
- 《小丑》(Der Bajazzo),1897年
- 《圖比亞斯·敏得尼克》(Tobias Mindernickel),1898年
- 《小衣櫃》(Der Kleiderschrank),1899年
- 《復仇》(Gerächt),Novellistische Studie,1899年
- 《小路易斯》(Luischen),1900年
- 《通往墳墓之路》(Der Weg zum Friedhof),1900年
- 《神的光輝》(Gladius Dei),Novelle,1902年
- 《托尼奧·克律格》(Tonio Kröger),Novelle,1903年
- 《特里斯坦》(Tristan),Novelle,1903年
- 《飢餓者們》(Die Hungernden),1903年
- 《神童》(Das Wunderkind),1903年
- 《幸運》(Ein Glück),1904年
- 《在先知那裡》(Beim Propheten),1904年
- 《艱難的時刻》(Schwere Stunde),1905年
- 《一則軼事》(Anekdote),1908年
- 《鐵路事故》(Das Eisenbahnunglück),1909年
- 《Jappe和Do Escobar是如何打架的》(Wie Jappe und Do Escobar sich prügelten),1911年
- 《威尼斯之死》,1912年
- 《主人與狗》(Herr und Hund),Ein Idyll,1918年
- 《兒童的歌唱》(Gesang vom Kindchen),Ein Idyll,1919年
- 《Wälsungen的血》(Wälsungenblut),1921年
- 《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1923年
- 《無秩序和早先的痛苦》(Unordnung und frühes Leid),1926年
- 《馬里奧和魔術師》(Mario und der Zauberer),1930年
- 《被換錯了的腦袋——一則印度傳奇》(Die vertauschten Köpfe - Eine indische Legende),1940年
- 《法律》(Das Gesetz),1944年
- 《被騙的女人》(Die Betrogene),1953年
譯本有:托馬斯·曼中短篇小說全編,灕江出版社,2002年
戲劇
《佛羅倫薩》(Florenza)
雜文
- 《一個不關心政治者的觀察》(Betrachtungen eines Unpolitischen),1918年
- 《自由的問題》(Das Problem der Freiheit),1937年
- 《試分析席勒》(Versuch über Schiller),1955年
- 《關於歌德》(Über Goe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