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什麼是手足口病
原圖鏈接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 71)最為常見。

多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表現口痛、厭食、低熱、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小皰疹或小潰瘍,多數患兒一周左右自愈,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併發症。個別重症患兒病情發展快,導致死亡。

目前缺乏有效治療藥物主要對症治療。

[1]


目錄

病因

有多種腸道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見的是柯薩奇病毒A16型及腸道病毒71型。其感染途徑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觸傳播。

基本病因

手足口病的症狀與病因

手足口病由腸道病毒而發病,但是多樣症狀·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發病機制目前還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病毒通過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機體後,主要與咽部和腸道上皮細胞表面相應的病毒受體結合,病毒和受體結合後細胞內吞作用進入細胞。

腸道病毒主要在扁桃體·咽部和腸道的淋巴結大量複製後釋放入血液,引起相應組織和器官發生一系列炎症反應,少數病人由於病毒在靶器官廣泛複製而引起重症感染,可引起多種併發症。

誘發因素

a. 免疫力低下的嬰幼兒更易發病;

b. 在兒童集體生活環境中,兒童易於接觸到病毒污染的手·生活用品·食物以及玩具·與隱形感染着親密接觸,導致該病易於集中發病。

[2]

流行病學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我國各地全年均有發生,每10萬人中約有37-205人發病。10萬病人中約有6-51人病死於該病。

傳染源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
原圖鏈接

患兒和隱性感染着為主要傳染源,手足口病的隱性感染率高(成年人感染後幾乎無臨床症狀)。在濕·熱的環境下此類腸道病毒更容易繁殖·生存,並可以通過感染者的排泄物·鼻咽分泌物·唾液和皰疹液等廣泛傳播。

傳播途徑

手足口病重要的傳播方式是密切接觸,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手·洗漱用品·貼身用物·玩具·食具以及床上用品等都可引起感染;呼吸道飛沫傳播·飲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染的食物亦可感染。

易感人群

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

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5歲以下兒童尤為易感。

高發地區

手足口病分布廣泛,無明顯地區性。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一年四季均可見發病,在溫帶地區以夏秋兩季為多見。

我國近年來的疫情報告資料顯示,每年7月北方地區手足口病發病數達到最高;而在南方地區,手足口病發病有兩個高峰:每年5月和9-10月。 [3]

疾病類型

根據疾病的發生髮展過程,把手足口病分為三種類型:

手足口病普通型

一般是處於出疹期的患者,病情較輕,絕大多數在此期痊癒。

手足口病重型

處於神經系統受累期的患者,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大多數可痊癒。

手足口病危重型

此型分為兩個階段,處於心肺功能衰竭前期的患者。多發生在病程5天內,持續時間僅為數小時,及時識別並正確治療,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當發展至心·肺·腦功能衰竭時,死亡率極高。 [4]

臨床表現

 
手足口病症狀
原圖鏈接

手足口病主要發生在5歲以下的兒童,潛伏期:多為2~10天,平均3~5天

普通病例表現

急性起病,發熱、口痛、厭食、口腔黏膜出現散在皰疹或潰瘍,位於舌、頰黏膜及硬額等處為多,也可波及軟齶,牙齦、扁桃體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現斑丘疹,後轉為皰疹,皰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手足部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數少則幾個多則幾十個。消退後不留痕跡,無色素沉着。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多在一周內痊癒,預後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現不典型,如單一部位或僅表現為斑丘疹。

重症病例表現

 
手足口病症狀
原圖鏈接

少數病例(尤其是小於3歲者)病情進展迅速,在發病1~5天左右出現腦膜炎、腦炎(以腦幹腦炎最為兇險)、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極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後遺症。

  • 神經系統表現並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時表現:精神差、嗜睡、易驚、頭痛、嘔吐、譫妄甚至昏迷;肢體抖動,肌陣攣、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眼球運動障礙;無力或急性弛緩性麻痹;驚厥。查體可見腦膜刺激征,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巴氏征陽性。合併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以2歲以內患兒多見。
  • 呼吸系統表現並發肺水腫表現:呼吸淺促、呼吸困難或節律改變,口唇發紺,咳嗽,咳白色、粉紅色或血性泡沫樣痰液;肺部可聞及濕囉音或痰鳴音。
  • 循環系統表現並發心肌炎表現:面色蒼灰、皮膚花紋、四肢發涼,指(趾)發紺;出冷汗;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延長。心率增快或減慢,脈搏淺速或減弱甚至消失;血壓升高或下降。

[5]

檢查

常規檢查:末梢血白細胞數減低或正常;尿、便一般無異常。可將咽拭子或糞便標本送至實驗室檢測病毒,但病毒檢測需要2~4周才能出結果。

診斷

根據臨床症狀及體徵,在大規模流行時,尤其是口腔、手足部位的典型皮疹分布特點。診斷不困難。

鑑別診斷

散在發生時,須與皰疹性咽頰炎、風疹等鑑別:

a. 單純皰疹性口炎 四季均可發病,由單純皰疹病毒引起,以散發病例為主。口腔黏膜出現皰疹及潰瘍。但沒有手、足部皰疹。

b. 皰疹性咽頰炎 主要由柯薩奇病毒引起,患兒發熱、咽痛,口腔黏膜出現散在灰白色皰疹,周圍有紅,皰疹破潰形成潰瘍。病變在口腔後部;如扁桃體前部、軟齶、懸雍垂,很少累及頰黏膜、舌、齦。不典型的患兒須做病原學及血清檢查。

治療

手足口病的治療

一般治療

本病如無併發症,預後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內痊癒。主要為對症治療。

  • 首先隔離患兒,接觸者應注意消毒隔離,避免交叉感染。
  • 對症治療,做好口腔護理。
  • 衣服、被褥要清潔,衣着要舒適、柔軟,經常更換。
  • 剪短寶寶的指甲,必要時包裹寶寶雙手,防止抓破皮疹
  • 臀部有皮疹的寶寶,應隨時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潔乾燥。
  • 可服用抗病毒藥物及清熱解毒中草藥,補充維生素B、C等。

合併治療

手足口病如何治療

  • 密切監測病情變化,尤其是腦、肺、心等重要臟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別注意監測血壓、血氣分析、血糖及胸片。
  • 注意維持水、電解質、酸鹼平衡及對重要臟器的保護。
  • 有顱內壓增高者給予相應處理。
  • 出現低氧血症、呼吸困難等呼吸衰竭徵象者,宜及早進行機械通氣治療。
  • 維持血壓穩定。

其他重症處理:如出現DIC、肺水腫、心力衰竭等,應給予相應處理。 [6]

抗病毒藥物

因為抗病毒藥一般在發病24小時到48小時前使用才是最佳的。而往往我們確診手足口病的時候,都已經過了最有效的治療階段,現在也不提倡用抗病毒的藥物。

預防

 
手足口病預防
原圖鏈接
  • 飯前便後、外出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 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並妥善處理污物。
  • 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
  • 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手足口病的預防

  • 兒童出現相關症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患兒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 每日對玩具、個人衛生用具、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
  • 托幼單位每日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時,採取及時送診、居家休息的措施;對患兒所用的物品要立即進行消毒處理。
  • 患兒增多時,要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根據疫情控制需要當地教育和衛生部門可決定採取托幼機構或小學放假措施。

[7]

參考文獻

文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