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癬
手癬中醫病名,出自《外科正宗》。《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中描述:「……初起紫白斑點,疊起白皮,堅硬且厚,乾枯燥裂,延及遍手。」《外科秘錄》說:「鵝掌風生於手掌之上……不獨犯於手掌,而兼能犯於足面,白屑堆起,皮破血出,或疼或癢者有之。」[1]
鵝掌風是因風濕蘊結於皮膚,或血虛風燥所致。以手掌水皰、脫屑、粗糙變厚、乾燥破裂、自覺癢痛為主要表現的癬類皮膚病,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手癬。 手癬主要由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等感染引起。本病主要通過接觸傳染,手癬感染的重要誘因有雙手長期浸水、摩擦受傷、接觸洗滌劑和溶劑等,故手癬在某些行業中發病率可相當高。[2]
- 中醫病名 :鵝掌風
- 英文名稱 :Hand Tinea
- 就診科室 :中醫皮膚科
- 常見發病部位 :手
- 常見病因 :人體氣血不足,蟲邪乘虛侵襲,使風濕諸邪凝聚皮膚、氣血不能榮潤、皮膚失養所致
- 常見症狀 :繼發於腳癬,多始於一側手指間或魚際;手掌局部有邊界明顯的紅斑脫屑,皮膚乾燥破裂;瘙癢
目錄
臨床表現
病因病機
本病屬癬病範圍,因人體氣血不足,蟲邪乘虛侵襲,使風濕諸邪,凝聚皮膚,氣血不能榮潤,皮膚失養所致。另外,還可因蟲毒沾染引發之。
辯證施治
1.風濕蘊膚
症狀:手掌或指間可見針帽大小的水皰,瘙癢,破裂後水液外滲,干後脫皮,有環狀鱗屑,或指間潮濕、糜爛,自覺瘙癢難忍,舌紅苔白膩,脈滑數。
治法:祛風清熱利濕。
方藥:消風散
2.肌膚濕熱
症狀:水皰聚集,瘙癢難忍,有灼痛感,破裂流水,微熱汗出,口渴不欲飲,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治法:清熱祛濕。
方藥:龍膽瀉肝湯
3.血虛風燥
症狀:病程遷延日久,或失治誤治,皮紋深厚粗糙,皸裂癢痛,宛如鵝掌,舌燥少津,脈細數。
治法:養血潤燥,補脾殺蟲,祛風止癢。
4.其他治法
(1)外治法:有滲液、水皰或糜爛時,選用黃丁水洗劑或黃精水洗劑濕敷,再予鵝掌風止癢粉;以丘疹、鱗屑為主時,選用土槿皮酊;鵝掌風乾裂疼痛時,選用二礬散熏洗之。
(2)針刺療法:毫針刺內關、合谷,施瀉法。
(3)灸法:皮疹區。生附子切厚片置於阿是穴上,艾柱灸5-10壯,再以鵝掌風癬藥水外敷。
預防保健
若患有腳濕氣,應儘早治療,否則易傳染導致本質遷延不愈甚至加重。雖頑固,積極治療,尚可治癒。
視頻
學術論文
參考文獻
- ↑ 米爾斯坦亞美醫學基金會官網,引用日期2019-12-04
- ↑ 張店柳泉門診部
- ↑ 李若瑜,北京大學第一醫院
- ↑ [王永彬,王法權,朱孔軍. 複方百部酊治療手足癬的實驗研究與療效觀察. 《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誌 》 , 2005]
- ↑ [ 蒙在楊,黃東平,秦耀春. 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療體股癬和手足癬193例的療效分析. 《 廣西醫學 》 , 2013]
- ↑ [ 廖廷錫,藺敏,夏仲楠. 3104例手足癬病原菌鑑定結果分析. 《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誌 》 ,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