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户县位于西安市西南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河,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三个副中心城区之一,距西安主城区18千米,处于西安“半小时经济圈”。

鄠邑区截至2016年辖1个街道、13个建制镇、518个行政村、21个社区,总面积1282平方千米,总人口60.66万人,2016年,鄠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2.81亿元,比2015年增长 8.5%。

鄠邑区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鼓舞之乡、中国围棋之乡、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城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城市。[1]

目录

建制沿革

鄠邑区地处陕西关中渭河流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远在新石器时代(前40~前21世纪),祖先便在这里劳动繁衍生息,与自然界进行着艰苦的斗争,创造了原始公社氏族文化,为后来鄠邑区地区方国(包括邑、方、都、邦)的形成提供了先驱条件。

夏代(前21~前16世纪),鄠邑区为有扈氏国,与夏同姓姒,为夏之属国。夏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这时国家常以氏族名称作为国名。如“夏后氏”为“夏国”,“有扈氏”为“扈国”。有扈氏国为鄠邑区地区建置最早的方国,也是鄠邑区地名的由来。

商代(前16~前11世纪),鄠邑区有崇国,其后有丰邑,都是商之属国。公元前1143年,西伯(周文王)国势强盛,四十余国诸侯尊西伯为王。公元前1136年,西伯伐崇侯虎,自岐迁都于丰。武王伐纣时,誓师于丰。当时的丰京实际上已成为政治中心,但仍为商之属国。由于商代人口稀少,交通阻塞,小方国政权常在狭小的地域范围内形成,所以有的史书记载,商代鄠邑区的甘亭、甘盘也是商之属国。

西周(前1133~前771年),武王灭纣后,虽建都于沣河以东的镐,而丰京不移,每遇大事,如伐商、作洛之事,皆步自宗周,以告于宗庙。在西周时期,一直是丰、镐并举。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周平王东迁,以岐丰之地赐秦襄公。

秦代(前221~前207年),在咸阳设内史,兼治三辅,鄠邑区属内史管辖。

汉代(前206~公元220年),汉初置鄠县,属右扶风,高帝九年属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属右扶风,东汉仍属右扶风。

鄠县自汉初确定了县的建制以后,两千多年来,只有隶属关系的变更,县名及县制设置相沿未改。

三国、魏(220~265),置雍州三辅,下设8郡,鄠县属始平郡。

晋代(265~420),户县属始平郡。

北魏(420~534),置雍州下设7郡,鄠县属京兆郡。

西魏(535~556),鄠县属雍州京兆郡。

北周(557~581),雍州下设5郡1尹,鄠县属京兆尹。

隋朝(581~618),全国分为109郡,关中设京兆、冯翊、扶风3郡,鄠县属京兆郡。

唐代(618~907),全国分为10道,鄠县属关内道京兆府京兆郡。开元二十一年(733)全国改设为15道,鄠县属京畿道〔注19〕。

五代(907~960),梁时户县属大安府。唐、晋、汉、周户县属京兆府。

北宋(960~1127),全国分为15路,在长安设立陕西路,后改陕西路为永兴军路,鄠县属永兴军路京兆府京兆郡〔注21〕。

金代(1127~1234),陕西分6路,鄠县属京兆路京兆府。

元代(1271~1368),陕西设行中书省,下辖6路,鄠县属奉元路。

明代(1368~1644),明初陕西仍设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置陕西布政使司,下分4道,鄠县属关内道西安府。

清代(1644~1911)仍依明制,鄠县属西安府。

民国元年(1912)废陕西布政使司,全省分7府,鄠县属西安府。

民国三年(1914)撤销府的建制,全省分3道,鄠县属关中道。

民国十六年(1927)撤销道的建制,鄠县属陕西省政府直接管辖。

民国二十六年(1937)陕西省政府以下设立行政督察区,鄠县属第10行政督察区(区治在咸阳)管辖。

1949年5月21日,鄠县解放后,鄠县属陕甘宁边区咸阳分区管辖。

1950年5月,鄠县属咸阳专区管辖。

1953年元月,鄠县直属陕西省人民政府管辖。

1958年11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鄠县保留县的建制,划归西安市人民委员会管辖。

1961年8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鄠县划归咸阳专区管辖。

1964年9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通知,经国务院批准,将“鄠县”改为“户县”。

1969年到1982年,户县属咸阳地区管辖。

1983年10月20日将户县划归西安市管辖。

2016年11月24日,《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2016年12月2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西安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相继批复同意撤销户县,设立西安市鄠邑区,以原户县的行政区域为鄠邑区的行政区域,鄠邑区人民政府驻甘亭街道东街7号。

2017年9月9日,鄠邑区撤县设区正式揭牌。[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鄠邑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与安康市宁陕县接壤,北临渭水与兴平市隔岸相望,东以高冠河、沣河与长安区毗邻,西以白马河与周至县为界。东西最宽处30千米,南北最长处53千米,总面积1282平方千米,鄠邑区域在东经108°22′至108°46′,北纬33°46′至34°16′之间。城区在东经108°37′北纬34°07′之交点,海拔418.8米。

地形

鄠邑区地形为山区、山前坡地及平原区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南部秦岭山区峪道中森林植被茂密,最高海拔冰晶顶(静峪脑)3015.1米,山脊海拔680米,渭河滩地最低点海拔388米。鄠邑区南部山区除秦岭梁为东西走向外,其余山梁均为南北走向,山势陡峭(45度以上),峰峦重叠。按地表形态分为中山、低山、陡坡。中山分布于海拔1000米以上,分水岭陡峻,起伏较大,多为对称山脊,山脊有孤峰存在,各山岭由南向北呈叶脉形分布,形成大小支脉175道,成为各沟峪的分水岭。较高山峰有11座:首阳山、凤凰山、方家梁、土坡梁、九华山、木咀梁、万家岭、圭峰山、郭家山、宛华山、天空岔梁。河谷一般呈“V”型,谷宽5—20米,河谷切割不对称。由于山高坡陡、土层薄,不宜农耕,现多为林地及荒山草坡。低山分布于海拔600—1000米之间,山脊起伏不大,分水岭成浑圆形。山坡堆积物较多,低洼处保留有黄土状砂质粘土,厚度5—20米。有的地方为土、石、岩屑混合物。河谷一般呈“V”形,宽度在25米以上,个别地方为“箱形谷”。由于坡度较缓,且有一定的黄土沉积,多为山区农耕地。

地貌

北部平原构造上属渭河地堑的一部分,按地貌特征可分秦岭北麓山前洪积扇、扇缘洼地、黄土台原、渭河阶地及河漫滩地,海拔600—388米。洪积扇分布于山基线以北,童家滩、郝家寨、南斑竹园、仝夏堡、余下村、焦将村、高力渠、草堂寺东西一线以南。地表坡度0度30分至4度,地势较高,水利条件较差。扇缘洼地分布于洪积扇以北,秦渡镇、牛东村、牙道村、城区、格家庄、甘水坊东西一线以南,地表坡度小于1度,土层较厚,水利条件好,但排水不畅,雨季地表常积水。黄土台原分布于扇缘洼地以北,文义村、王守村、坳河村、涝店、甘河村东西一线以南,即眉坞岭地带,地表坡度小于1度,未受渭河冲积影响,为原生黄土沉积,土层深厚。渭河阶地南与黄土台原界线明显,分布于眉坞岭以北,渭河防洪堤以南,为河流冲积而形成。河漫滩系防洪堤以北渭水漫滩。地面从南向北,从西向东微倾斜,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是鄠邑区主要粮食产区。

气候

鄠邑区属暖热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无霜期年平均219天,平均降水量879毫米,年平均气温13度。光、热、水资源丰富。[3]

自然资源

水利资源

鄠邑区境内水资源充沛,地下水存量4亿立方米,有36条大小河流,均源出秦岭北麓,出山后汇成涝河、甘峪河、太平河、高冠河四大水系,分布全区,贯通南北。甘峪河流入涝河,涝河北流入渭,太平河与高冠河水系汇入沣河。

动物资源

鄠邑区南部秦岭山区峪道中森林植被茂密,主要有野生动物:羚牛、熊、刺猬、猴、青羊、野猪和环颈雉、长尾雉、班鸠、杜鹃、画眉、猫头鹰以及18种野生鱼类。其中羚牛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大鲵、长尾雉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植物资源

鄠邑区植物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区,约在千种以上。产量较多而且比较重要的种类:有药材类340多种,药用价值和产量大的有菖蒲、猪苓、寸香、贝母、五味子、首乌等17种;纤维类有罗布麻、马蔺等10种;油料类有松籽、柏籽等11种;淀粉类有橡籽、葛根、蕨根等6种,化工原料类有橡壳、漆树等12种;干鲜果类有中华猕猴桃、柿子、软枣、野桃等16种;花卉类有牡丹、杜鹃、野蔷薇、野菊花等15种;作物近缘野生品种有野生大豆3种,野三粒两型豆4种,野生豌豆7种,野扁豆1种,野生麦类2种,野生麻类1种,野生油菜1种,特别是1980年户县科技人员发现命名的太白野豌豆新种,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牧草类有禾本科植物12种,豆科植物8种,菊科植物5种。

截至2016年末全县常住人口57.44万人,比2015年末增加0.41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2.61‰,死亡率6.13‰,自然增长率6.48‰。城镇人口23.65万人,占41.2%,乡村人口33.79万人,占58.8%。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612162人,比2015年增长0.8%,其中,男性人口314762人,女性人口297400人,性别比为105.8(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民族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满等16个少数民族千余人。[4]

人口民族

综述

2016年,鄠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2.81亿元,比上年增长 8.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59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63.80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70.42亿元 , 增长9.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5%,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3%。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8.5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4%。

经济概况

第一产业

2016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55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农业33.27亿元,同比增长5.0%;林业1.50亿元,同比增长27.9%;牧业10.02亿元,同比下降2.4%;渔业0.17亿元,同比增长52.8%;农林牧渔服务业6.59亿元,同比增长6.1%。

2016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8069公顷,与2015年持平;蔬菜播种面积6340公顷,比上年减少5公顷。

2016年全年粮食总产量297777吨,比2015年下降2.3%。其中,夏粮产量152002吨,下降2.4%;秋粮产量145775吨,下降2.2%。

2016年全年油料产量673吨,下降16.8%。蔬菜产量299850吨,增长0.3%。园林水果产量99875吨,增长1.7%,其中:葡萄产量55980吨,同比增长7.5%,占园林水果总产量的56.1%。

2016年全年肉类总产量18331吨,比2015年下降8.0%,其中猪肉产量15390吨,下降6.5%。生猪年末存栏136800头,下降10.4%;生猪出栏207835头,下降6.2%。奶类产量17764吨,下降27.3%;禽蛋产量13393吨,下降8.2%。

2016年全年水产品产量1141吨,比2015年下降31.7%。

2016年全年有效灌溉面积30440公顷,与2015年基本持平;化肥使用量(折纯量)34324吨,比上下降1.1%。

第二产业

2016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9.62亿元,比2015年增长11.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17亿元,增长17.3%;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11.45亿元,增长1.6%。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5%。

2016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5.67亿元,增长39.5%。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总产值54.56亿元,增长3.1%;重工业总产值121.11亿元,增长65.8%。

2016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总产值106.4亿元,比2015年增长197.0%;农副食品加工业总产值26.73亿元,比2015年增长8.0%;能源化工业总产值19.85亿元,比2015年下降19.7%;医药制造业总产值13.71亿元,比2015年下降5.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总产值1.77亿元,比2015年下降23.3%;

2016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未含比亚迪厂)89.1亿元,比2015年增长5.8%;实现利润总额6.6亿元,增长46.7%。

2016年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4.19亿元,比2015年增长1.6%。全县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3.22亿元,下降4.0%;签定合同额26.73亿元,增长1.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3.59万平方米,下降7.9%。

第三产业

2016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98亿元,比2015年增长9.8%。按经营地统计,城镇零售额54.40亿元,增长8.1%;乡村零售额15.58亿元,增长16.3%。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59.98亿元,增长9.7%,占零售额比重85.7%;餐饮收入额10.0亿元,增长10.5%,占零售额比重14.3%。全年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1.31亿元,增长1.2%。[5]

社会事业

教育

截至2013年,全区辖各类中小学17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79所。其中普通中学39所、职业中学6所、小学126所。基础教育学生数79959人,其中学前教育15378人,小学30762人,中学33781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6%,初中毕业升学率93%。基础教育教职工6811人,专任教师5580人。全年向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5865人。

文化

截止2013年全区共有文化馆、文化站18个。区图书馆藏书13.8万册。有线电视入户率43.6%。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8%。

卫生

截止2013年全区拥有各类医院、卫生院31个,病床数2612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213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医师1000人。

交通运输

公路

民国时期,鄠邑始有官办民修之公路,境内与西安相通的干线公路南北两条,以及城区至大王镇一条,皆在原大路两旁拓宽一丈五尺而成。南路由与长安接界的正庄起,经丰盛堡、韩家第五桥至城区,再由城经陂头、元王村入周至境;北路由长安梧村起,经大王、涝店镇西入周至。除此,区内还修有专线公路6条。建国后,从1953年修建砾石公路开始,到1983年底,全区共修干线、专线和区社公路456千米。其中砾石路面333.7千米,渣油路面122.3千米,渣油路占公路总长的27%。公路里程比民国时期增加五倍多。2004年G5京昆高速西汉段开通,鄠邑区十分钟即可对接西安主城区。2017年西安主城区到鄠邑区的西鄠快速干道开工建设。

铁路

鄠邑区至西安的铁路于1955年兴建,1956年3月1日正式通车。

此路北接陇海线,南至余下,鄠邑区境内长18千米,是国家修建的厂矿单位专线。通车后,设有鄠邑车站和余下车站,鄠邑区境内沿途还设有韩旗寨、显落村两个过站。建站之初,鄠邑车站仅有两股道,3间候车室,1975年,建成3股道,1976年鄠邑车站又建成大楼候车室一座,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并铺专线920米。1983年,鄠邑车站增添为4股道,余下车站增为6股道,并修建通往工厂专线5条,共25.75千米。

此外,2012年底开工的西安至成都高速铁路(即西成高铁)将经过鄠邑区,新建高铁火车站——鄠邑东站。按计划,西成高铁将于2017年10月建成通车。

地铁

根据西安市轨道交通规划“十三五”期间将开工建设地铁十五号线,分别通往鄠邑城区及鄠邑区草堂基地。

风景名胜

太平国家森林公园

太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西安市西南户县太平峪以内。距西安44公里、咸阳60公里,总面积6085公顷。公园有石门子、月宫潭、石船子、黄羊坝、桦林湾五大景区近百个景点。

太平森林公园所处地貌为秦岭中山地。整个区域高差悬殊、峭壁林立、峰峦叠嶂、沟谷连绵、多瀑布、急流和险滩,形成了丰富奇妙的山水自然景观。园内有石门、黄羊坝、月宫潭、桦林湾、秦岭梁五大景区。公园于2004年12月晋升为国家森林公园,2009年8月晋升为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7月经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0年12月西安市政府认定为“西安服务业名牌”。

太平峪由隋朝皇帝建太平宫得名,峪中山水景观奇特,是唐王朝观花避暑的山水乐园。园内有苍劲古老的落叶松原始森林、顶风傲雪的红桦纯林、特别是天然分布的万亩紫荆,春季争奇斗艳,漫山遍野一片花的海洋,2004年经中央电视台《秦岭探访》栏目报道后,太平万亩紫荆花海在全国引起轰动。据中国林科院植物专家考证,太平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紫荆是我国紫荆最早的发源地。因此有“天下紫荆,源系太平”之说。炎夏群山披绿、古木参天、万木峥嵘,好一派生机盎然。景区自然山水独特,截止目前仅黄羊坝景区共发现大小瀑布十二处,瀑布最大落差百余米,主要分布于园内2.5公里范围内,形成瀑布群,是我国北方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瀑下皆有潭,飞瀑入潭,激起千层雾,形成万道虹,置身园中如入仙境,最具特色的有:彩虹瀑布、仙鹤桥瀑布、烟霞瀑布、龙口飞瀑等。漫步园中,处处是诗情画意,令人流连忘返。公园旅游服务完备,宾馆、饭店、旅游商店等配套设施齐全。

朱雀国家森林公园

朱雀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鄠邑区南部,秦岭北麓,东涝河上游,面积3000公顷,有朱雀崖秦岭梁芦花河奇秀峰龙潭子、冰河翠六个景区被列入国家级森林公园。还有直插云霄的天柱峰青莲峰佛掌峰渡仙峰龙脊岭,有奇姿美态的莲台观音、聚仙山醉仙台、玉笋佛云等。

草堂寺

草堂寺创建于东晋,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原为后秦皇帝姚兴在汉长安城西南所建的逍遥园,弘始三年(401年),姚兴迎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居于此,苫草为堂翻译佛经,由此得草堂寺名。

草堂寺是中国“佛教八宗”之一“三论宗”的祖庭,第一座国立翻译佛经译场,也是佛教三大译场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译场[3-5],是佛教中国化的起点[6],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圭峰山北麓。佛教中著名的“中观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都是由鸠摩罗什在草堂寺译出,为三论宗的创立提供了经典,所以他被尊为该宗开祖,草堂寺也因此被奉为三论宗祖庭。鸠摩罗什应请译出《成实论》,大力弘扬成实派宗风,所以草堂寺又被视为“成实宗”的祖庭。还由于华严宗五祖定慧禅师即宗密,曾在草堂寺著书讲学多年,所以又被视为华严宗祖庭。日莲专依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建立日莲宗,日莲宗信徒将草堂寺视为其在中国的祖庭,并尊鸠摩罗什为初祖。草堂寺被中国佛教三论宗、华严宗和日本佛教日莲宗尊奉为祖庭,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1956年08月06日,草堂寺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立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0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祖庵重阳宫

重阳宫位于鄠邑区祖庵镇,距城区10千米。是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北京白云观,山西永乐宫,陕西重阳宫)之一。是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早年修道和遗蜕之所,享有“天下祖庭”、“全真圣地”之盛名。

金庸名著《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故事就发生于此。重阳宫在元代曾盛极一时,宫域东至涝峪河,西至甘峪河,南抵终南山,北临渭水,殿堂楼阁多达5000余间,住道士近万名,宫观规模之大为国内道观之首。元世祖时重阳宫奉敕更名为“敕赐大重阳万寿宫”。明清以后屡遭破坏,宫院逐步缩小,原有碑石散弃露天。1962年鄠邑区人民政府将这些碑石集中至玉皇殿旧址,形成祖庵碑林。1973年建碑厅11间,使碑石得到妥善保护。现保存的40余通有关道教全真派历史的碑石,其中著名的有王重阳祖师及七真画像碑、《无梦令》诗碑、号称“三绝碑”的《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全真开教秘语之碑》、元代皇帝圣旨碑(蒙汉文对照碑)和堪称国宝的吴道子《钟馗戏鬼图》画碑等。尤其是元代皇帝圣旨碑是研究我国现已失传的蒙古最古老的巴思巴文仅存的实物资料。象重阳宫碑林这样大量集中保护元代金石文献在国内实属罕见。对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学、人体科学、语言文字与书法艺术等,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因此,“祖庵碑林”被人们誉为西安乃至陕西的小“碑林”,2001年6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由香港青松观侯宝垣大师等捐资上千万元修复的重阳宝殿和钟鼓二楼,为重阳宫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和旅游内涵。目前,宫域总面积已达53亩。

著名人物

王九思(1468~1551),明代文学家。字敬夫,号渼陂。汉族,陕西鄠县(今鄠邑区)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其间,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等人陆续来北京,相聚讲论,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史称"前七子"。

张乃葳(1891~1950),中将,字警伯,陕西鄠县(今鄠邑区)余下镇上马营人。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校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24年夏,任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战术及编译教官。1937年8月, 张率部参加淞沪会战,扼守吴淞。三万士卒伤亡殆尽,张之左耳亦因之失聪。后改任第一战区预备军总参谋长兼陕南师管区司令。

赵寿山(1894-1965),原名赵生龄,1894年农历11月21日生于鄠县(今鄠邑区)北乡定舟村。1924年春参加杨虎城部队。解放后,先后任青海省政府主席,陕西省省长。1965年6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关麟征(1905-1980),原名志道,字雨东,汉族,陕西鄠县(今鄠邑区)人,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长于急袭的千里驹师的首任师长,生性傲岸,有陕西冷娃之称,部将杜聿明、郑洞国,刘玉章、覃异之、张耀明皆一时之名将。

杨明轩(1891年-1967年),男,名荃骏,字明轩,汉族,1891年6月出生于陕西鄠县(今鄠邑区)。中共党员。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常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