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戴綠帽子

來自 騰訊網 的圖片

戴綠帽子是由黃和藍組成的,是間色,古人貴正色而賤間色, " 綠 " 常與低賤關聯

戴綠帽子,古代本來指的是等級低賤,唐代官員把戴綠頭巾作為私刑,用以懲戒犯錯的服務官吏。明朝規定伶人要戴綠頭巾、穿綠衣。後來轉指配偶(妻或夫)有淫行者。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戴綠帽子 [1]

別名 "綠頭巾"、"綠帽子"

定義 後來指配偶有淫行者

綠色喻賤

在古人眼裡,綠色是一個低賤 "的顏色。綠色是由黃和藍組成的,是間色,古人貴正色而賤間色。《廣韻》中解釋綠為 " 青黃色 " ,孔穎達註疏 " 綠,蒼黃之間色" 。現代色彩學將色分為原色、間色,原色有紅黃藍三種,即 " 三原色 " ,古代我國將原色稱作 " 正色 " ,正色有紅黃藍白黑五色,正色的地位是很高的。

綠色喻為 " 賤 " 自《詩經》始,《邶風 · 綠衣》中 " 綠衣黃裳,心之憂矣 " ,是說古人以黃色為上,綠色為下,而綠作了上衣,而黃作了下裳,上下易位。春秋時,有賣自己的妻女求食者,都要裹綠頭巾,以別貴賤。從這裡看已經有了羞辱的意味。

漢代仍然如此,《漢書 · 東方朔傳》中記,館陶公主是漢武帝的姑母,中年後寡居。後來和很年輕的情夫董偃出雙入對,一日漢武帝來看姑母,她讓董偃出來覲見,董戴 " 綠績 " 謁見漢武帝。這種打扮是奴才身分。李白有詩云 :" 綠績誰家子,採珠輕薄兒。 "

唐代官員把戴綠頭巾作為私刑,用以懲戒犯錯的下屬官吏。唐代貞元年間,《封氏見聞錄》記載,延陵令李封對凡是犯罪錯的官吏不加杖罰,只是讓他裹綠頭巾以羞辱,錯誤嚴重的戴的時間長,輕微的則短,可見 " 戴綠頭巾 " 已經作為了一種懲戒。

綠袍又是下級官員的朝服。電視劇《狄仁傑斷案傳奇》,身為縣令的狄仁傑是七品芝麻官,帽子是烏紗帽,而衣服是綠袍加身。唐代元稹有詩云 :" 無限公卿因戰得,與君依舊綠衫行。 " 這裡可以看出 " 綠衫 " 官的品位很低,白居易有憶元稹的詩說 :" 分手各拋滄海釁,折腰俱老綠衫中 " ,這都是比喻官職卑微,此以 " 綠衫 " 為代名詞,足可見綠色的地位。

宋代。《燕翼詒謀錄》記,李後主投降後朝京師,群臣隨才任吏,但公卿將相多為小官,而官服一律為綠色" 。綠色降官服與衣緋著紫的朝官服一目了然,投降的官員歷來如此,其中輕蔑侮辱的成分不言自明。

在衣服上,古人認為上下有別,上尊下卑。帽子為黑色或紅色等,上衣黃色,下衣綠色是正常的,相反則不正常。頭為首為尊,不可戴綠色。

明朝規定伶人不僅要裹綠頭巾,還要兼穿綠衣,將綠頭巾又發展了一步。在那個時候,穿綠不僅僅是卑賤了,還是對人的一種侮辱,這就發展到後來罵人用 " 戴綠頭巾 "" 戴綠帽子 " 。

故事集介紹

故事一

綠帽子,從事賤業的標誌色,後演變為專門用來指妻子有不貞行為的男人。漢武帝之後,隨着儒家禮樂制度的建立,服飾的尚色制度也逐漸建立起來,服飾的顏色成為區別貴賤、尊卑的一種手段。唐代官制規定,六品、七品官着綠服,八品、九品官穿青服。白居易被貶為江州郡司馬,官列九品,所以,《琵琶行》詩中用"青衫"代稱。他的《憶微之》詩云:"折腰俱老綠衫中"形容仕途坎坷,人老白首仍屈身於低微的綠衫行列中。明代,樂人、妓女必須着綠服、青服、綠頭巾以標誌所從事的賤業。由此,"青頭巾"就與娼妓之男性親屬有了聯繫。由於青、綠二色比較接近,又同屬賤色,人們習慣於說"綠頭巾"。由於綠色與娼妓有關,後來,"綠頭巾"專用來指妻子有不貞行為的男人,並演變成了"綠帽子"。

故事二

趙翼《二十二史札記》卷三46漢公主不諱私夫條:武帝姊館陶公主寡居,寵董偃十餘年。主欲使偃見帝,乃獻長門園地,帝喜,過主家。主親引偃出,偃奏:"館陶公主庖人偃,昧死拜謁。"帝大歡樂,呼為主人翁。

董偃十三歲入府受訓練,大概就叫"童養男"吧。不過董偃有一項特大優點,"溫柔愛人",這種先天性格加上後天培養出來的面首特點,頗得當時一些趨炎附勢之輩喜愛,甚至有人為他獻計獻策。

其實武帝早就知道館陶公主有寵,這時候才說我想看看這裡的"主人翁",公主順勢帶出董偃,董偃也知趣,帶頂綠帽子,這也是今天"綠帽子"詞的由來。

既然被賜予"主人翁"之號,於是他便在皇上面前以此自稱,儼然一家之主般,逗的武帝大樂,寵幸有加。

於是董君貴寵,天下莫不聞。

後來東方朔向武帝柬舉,比董偃為淫首,武帝遂減少與董偃的交往,董偃寵日衰,至年三十而終。

古籍解讀

"綠"在中國古代的顏色評等上,乃是低級的顏色。在唐代,官吏有袍,品級最低者也是"綠"色。唐代白居易的《懷微之》有詩句曰:"分手各拋滄海畔,折腰俱老綠衫中。"可以為證。

也正因為"綠頭巾"為低賤之裝束,唐代李封在當延陵令時,遂"吏人有罪,不加杖罰,但令裹碧綠以辱之,隨所犯輕重以定日數"。

中古時的藍色和今天不同,那是一種苔蘚式的顏色、修道院的石質牆壁即這種顏色,因而近代遂稱為"修道士藍"。

以前所謂的"綠"指的大概是帛布的自然綠,它可能是一種青青寡寡,被水漂白過,有點營養不足的綠色,難怪它會成為賤民階級專用的顏色。漢代的奴僕階級被稱為"蒼頭",原因即在於他們所戴的"巾"也是這種綠色。這種情況在歐洲亦然。

中國人社會有關"戴綠帽子"的笑話極多,所反映的即是對妻子紅杏出牆的恐懼症。因此,這類笑話遂具有社會警戒與社會控制的作用。

明代的樂戶乃是一種半妓半伶的低賤職業,規定她們只能戴綠色的頭巾,因而"綠頭巾"遂成了低賤的娼妓式記號。老婆養漢,當然也就相當於這種戴了"綠頭巾"的行業。在更早的時代,"巾"和"綠"就一直是低賤者的專利。

以"巾"而論,它雖起源甚早,但直到東漢,它都是平民或賤民們的專屬冠飾,由"巾"並發展出類似的冠飾,如漢代的"幘"、唐代的"?頭"等。清代翟灝在《通俗編》卷十二里指出,遠在春秋時代,"有貨妻女求食者,綠巾裹頭,以別貴賤"。足見"綠頭巾"之早。漢代有了由"巾"變過來的"幘"。唐代顏師古在註解《漢書》(東方朔傳)里所提到的"綠幘"時,亦曰:"綠幘,賤人之服也。"

因此,東漢以前,士大夫階級所戴的乃是"冠",而"巾"只能用於平民或賤民,當時的"綠頭巾"就已是娼妓之家的專屬。意大利近代符號學家艾柯(Umberto Eco)曾經對西方的色彩系統做過研究,認為每個時代雖然用同樣的顏色字詞,但這些字詞所指的顏色卻不可能一樣;意思就是說,古代的綠和近代的綠不可能相同。

可能來源

源於古代教坊的管理人員,他們的規定服飾就必須是綠色的頭巾。好像朱元璋對這有明確規定。

在郎英所著《七修類稿》中有這樣的記述:"……人稱人妻有淫者為'綠頭巾',今樂人,朝制以碧綠之巾裹頭……"比郎英稍晚的何孟春在《餘冬序錄》中也寫道:"教訪司伶人制,常服綠色巾,以別士庶之服。"

最終結論

基於以上之論證,已可看出"綠頭巾"長期以來,即一直是賤民隸卒或仆庶者流所使用的裝束。正因如此,它到了元明時期,遂日益成為娼妓之家男子們之裝束。

參考來源